這是一個近乎有點吊詭的“時空旅程”:剛剛從上班的地鐵上看到移動電視上推介《低碳陰謀》一書,一躍出地面,剛坐在電腦前,就看到各大網站紛紛轉載的“珠三角地區長期遭IT行業重金屬污染”的報道。
在當下中國,勞工2低尊嚴低工資與環境污染和破壞,幾乎是“世界工廠”這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珠三角地區雖然以“世界工廠”著稱,在面積不大的區域內,創造了我國30%的對外貿易額,但代價是IT行業的重金屬污染出乎意料地給這一地區帶來嚴重后果。人們總認為IT行業是高科技領域,不會與重金屬污染掛鉤,但事實證明,珠三角重金屬污染的罪魁禍首就是IT企業的偷排。
自2001年鄯⒉嫉摹豆愣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珠江流域及珠江口海域已經連續7年被列為“嚴重污染區域”。2009年5月發布的該《公報》指出,廣東省珠江流域以及珠江口海域污染面積比2008年增加12.33%。珠江口近岸海域,約有95%的海水被重金屬、無機氮和石油等有害物質重度污染。
我們還要走高能耗、高污染、低工資、低保障(含環境保障)的老路嗎?如果我們不能真O實現向內需型經濟和社會增長方式的轉變(這里的內需,不僅包括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勞動工資、福利、社保和勞動條件保障待遇,還包括國內民眾對水質、空氣等環境的需求),中國將會長期被輸入型通脹所困擾。
輸入型通脹的原因,在于中國經濟高度的外部依賴性和經濟增長方式的高能耗特征。美國的GDP是中國的3倍多,但法國能源統計公司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2009年中國能源消耗量超過美國,排名世界第一。繼續走高能耗高度依賴外部原材料的發展道路,結果必然是受制于人。“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5月16日直言,“中國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大宗商品定價權的缺失”。中國買什么,什么就漲價。
未來世界,能耗與生態環境的競爭也就是國家能力的競爭。安邦分析師早就警告郟歐洲國家的經濟對能源的消耗降低到一定程度,就擁有了主宰這個世界的權力。中國經濟需要進口石油嗎?可以賣給你,但石油要漲價,而且是天價!如果我們不轉變發展方式,不接受生態原則,亂用資源只賺小錢,中國未來就將輸掉整個世界!
珠三角地區的重金屬污染再次提醒我們,如果不下定壯士斷腕的決心轉變發展方式,國外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將完全控制我們的原材料和終端產品定價權,“中國制造”背后,是勞動力的透支和環境破壞的巨大代價。
面對惡劣的環境污染的現實,“低碳”已經不是一種理想,而是必須。有必要提及的是,在我們反思經濟發展模式之時,“低碳陰謀”論也相當盛行。“陰謀論”認為低碳只是歐美發達國家借環保之名,扼制發展中國家的一種手段。歐美已經完成工業化,而發展中國家普遍都在工業化進程之中,對煤炭、石油等高碳產品的依賴性特別高,如果和發達國家一起大幅減排二氧化碳,將可能中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進程。
觀點之爭見仁見智,但在不斷出現的惡性環境事件中,我們要躬身自問:難道我們購買石油、鐵礦石就不夠高價么?難道減排環保不是我們自己的生命和健康需求么?難道經濟發展就一定要以犧牲環境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乃至生命為代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