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嶄新的市價120萬元的進口多功能打印復印一體機,在南京的一家公司購買,只需要40萬元,這樣低廉的價格也許低到讓你難以置信。貨物不美醋遠手市場,而是通過“再制造”的工藝流程,將舊機翻新,其耐磨性更高、使用壽命更長,跟新品有同樣的性能、同樣的安全性和同樣的質量保證,目前佳能、施樂、理光等日美多種型號的復印機,這里均能覓見……這是記者日前在南京環星快印設備有限公司了解到的信息。
對于國內大部分企業和用戶而言,再制造還是一個新概念。通俗地講,再制造就是運用專門的工藝技術和傳統加工手段,對廢舊機電產品進行專業化修復或升級改造,以達到延長產品使用壽命、提升產品性能,從而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的目的。打個比方來說,這有點兒像丟了扣子的衣服,穿出去不好看,扔了又可惜,就給它配個和原來一樣的扣子,用更結實的線縫好,不僅和新囊謊能穿,而且扣子還更結實。
率先在復印機領域開展再制造研發的中國印家公司墓強博士告訴記者,“國內還沒有技術能力生產數碼打印機,打印機進口回來也相當貴,限制了數碼印刷在國內的普及,而這個市場容量應該在800億元左右。”他的公司由于起步較早,目前已獲得了國家相關部門的審定,可依法進口國外成色較新的復印機。這些舊設備回收來之后,運到高淳的工廠里全部拆解,經過清洗、更換、修復后,零部件進入流水線,進行全新的組合和制造。這與組合新設備的生產過程是一樣的,之后的產品要經過檢驗檢疫機構的權威測試、檢驗,待性能合格投向市場。這些復印機物美價廉,不僅成為南京街頭眾多復印社的搶手貨,還走向了全國,嚦詰蕉南亞等諸多國家。
當然,再制造的“改舊如新”,決不僅僅局限于復印機行摺N夜現在已經成為公認的制造業大國,但較為粗放的傳統制造業卻受到了能源、資源和環境日益緊迫的束縛。發展再制造產業,是當前推進制造業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國內在內燃機、重型機械領域,已有一批再制造企業破繭而出。
再制造工業對原材料的篩選是很嚴格的。我國再制造技術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濱士說:“再制造產品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廢舊件本身的質量。原本材質就不好或者剩余壽命不足的廢舊件,不適合再制造。另外,再制造設備投入比較高,因此,本身價值并不高的廢舊件也不適合再制造。”他指出,再制造對于廠商的技術能力和經驗要求比較高。再制造效用的真正發揮,是在其規模化和產業化之后。
那么,消費者對再制造的產品是否認可呢?記者通過市場調查了解到,一般人對再制造概念都還很陌生,或者當作二手貨,或者當作假冒偽劣產品。國內一家內燃機再制造企業復強動力銷售部經理梁戰軍感慨地說:“別說消費者了,早幾年還有行政執法部門把再制造發動機當假冒偽劣產品查封過呢!”他告訴記者,“再制造產品賣得便宜,是因為生產成本比新產品低。它不是二罨酰更不是假冒偽劣,而是運用高科技手段的批量化修復,產品性能一點兒不比新品差。”因為有先進的技術工藝和規范的管理,再制造的修復質量會比傳統修理更好,可以修復一些傳統修理方式不能修理的磨損,還能對產品進行全面‘體檢’,排查質量隱患。”
徐濱士院士告訴記者這樣一個數字:“實踐結果表明,生產1萬臺再制造發動機的回收附加值接"3.6億元,可以節電1450萬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噸。與回爐再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節能60%,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80%,節能減排效果明顯。”除了具備良好的社會效益,再制造的經濟效益也不錯。經過十幾年努力,目前國內不少再制造項目已經實現保本微利。南京田中機電有限公"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前期技術和設備研發投入比較大,但如果國家相關政策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國內外舊件回收渠道暢通,并讓再制造企業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實現規模化生產,再制造產業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