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記者調查發現,表面上風光無限的光伏產業,其實包含著多種隱憂,包括單(多)晶硅制造過程充滿高耗能和高污染,大規模民用前景不明等等。
寧夏光伏產業的隱憂,是全國光伏產業的縮影,其實也是低碳的隱憂。
第一個隱憂表現在低碳被有意無意地誤讀。低碳是對高碳的一種逆動,是利用管理、科技等手段將高碳降下來,是為低碳最本質的含義。如果不是這樣,低碳一詞便毫無意義。可是,許多論調卻認為農耕生活就是低碳,還有更多借低碳炒作的例子,低碳小區、低碳婚禮、低碳公廁、低碳辦公室等等,舉不勝舉。令人哭笑不得的現象背后,我們不得不提防這種論調帶來的負⒂跋臁D薔褪牽全球在談低碳,國家在倡導低碳,我們寧夏人也在實踐低碳。如果這種論調成立,那我們何妨說中國人一直都非常低碳。幾千年農耕社會不用說,現在中國的城市化率不到50%,我們完全有理由向城市化率高達百分之八九十的國家說,我們中國足夠低碳了——豈不讓人笑掉大牙?這種誤讀還可能影響到一些不知低碳為何物的官員——既然媒體都說我們在低碳了,節能減排完全可以緩一緩嘛,搞這么急干什么。
第二個隱憂是低碳之路其實坎坷不平,充滿荊棘。表面光鮮的太陽能電池板,制造過程卻充滿高耗能、高污染。這個問題不解決,光伏產業情何以堪,何以對得起清潔能源的稱呼?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沒有強大的科技力量支撐是不行的。此外,成本居高不下,大規模民用暫時還看不到政策的曙光,外在動力缺失,“紅旗”該怎么扛,究竟能扛多久?這個結該國家來解,還是各地政府自謀出路?甚至是各企業各顯神通,搞到哪兒算哪兒?沒有一個明晰的答案。
第三個隱憂是說得多,做得少,無論政府還是民間。當需要時,官員會將低碳掛在嘴上,做個秀;不需要時,低碳就被束之高閣,節能減排也可以王顧左右,該推行的新技術不推行,該督促的不督促。若干年后回過頭來,我們才發現,原來低碳有點像南柯一夢。于普通公眾而言,低碳就更像一封讀不懂或不愿意讀懂的天書:讓我盡量少開車,那我買車來干嗎?讓我使用節能燈,我有錢消費你管得著嗎?……
我們現在還在低碳的大門之外,面對冒著黑煙的高煙囪,淌著污水的河流,我們沒有資格奢談低碳生活。而且我們一定要記住的是,低碳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戰略,不是口號,不是政績,需要實實在在的行動,是一種痛苦甚至艱苦的選擇,遠沒有我們現在空談的這么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