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的低碳經濟轉型問題討論很多。人們往往將經濟轉型簡單理解為調整經濟(產業)結構對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一個節能減排的基本手段寄予很大的期望表現在幾乎中國所有的戰略規劃都會提出調整經濟結構。理論上調整經濟結構對于降低GDP能耗的作用是無需爭議的。比如減少高耗能產業就可以降低GDP能耗。但是一個國家在某個時期的經濟結構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高度相關。對于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強調經濟結構調H必須謹慎。現階段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不是一個以政府、個人意愿為轉移的過程原因至少有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一國經濟結構應當符合本國資源稟賦以及經濟發展階段性和規律性。如上所述目前中國處于高耗能階段高耗能工業結構是一個典型特征。目前把降低單位GDP能耗完全寄望于調整高耗能工業結構是不現實的。比如說發展低耗能產業我們一直強調發展服務行業這與學界中中國經濟增長應從投資推動型增長模式向消費驅動型轉變的呼聲一致。但是事實上近年來服務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例沒有明顯增加。因此調整增長結構是一個與經濟發展階段相聯系的過程。
第二個方面在經濟貿易全球化導致的全球經濟分工中中國目前的定位很明確。“中國制造”標記無所不在成為這個時代的一種象征。但是短期改變中國的低端、高耗能的出口可能性不大中國當前的就業形勢也不允許這樣做。我們可以努力但國際貿易分工重新調整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
長期而言改變產業結構做大第三產業無疑是降低整體能源消費的關鍵但可能不是現在。或者說現階段要強行改變產業結構政府得付出更多的努力經濟得承擔更大的犧牲。所以不能把節能減排太大的希望寄托在短期經濟結構調整上。反過來說這些基本特征不能用來作為過去一些戰略和政策上的過失和錯誤的借口也不等于說中國不需要從現在開始減排更不等于說政策沒有作為。不是說不需要從現在開始重視產業結構的調整而是說現階段在節能減排問題上不能對產業結構調整寄予太大的希望。認識了階段性增長的特征會讓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節能減排的困難所需要的努力。
中國現階段經濟增長的約束除了能源稀缺環境保護能源安全(石油對外依存)還必須應對低碳發展所帶來的能源成本。能源成本是中國現階段發展清潔能源的一個關鍵障礙。經濟的高速增長需要廉價能源為支撐減輕社會負擔也需要廉價能源。煤炭最便宜同時它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最多。以煤為主是中國能源和電力結構的主要特征煤炭的資源和價格優勢使其成為首選。無論如何具有爭議便宜煤就有便宜的電價有競爭力就能提供就業電價不漲就有利社會穩定。
總結國際經驗快速增長的經濟常常是比較粗放的。但是中國現階段粗放經濟也說明了節能的空間比較大;另一方面經濟快速增長要求能源成本不能大幅度增加而大規模發展清潔能源將大規模提高能源成本現實中我們也看到了政府調高電價的難度所以相比之下節能比較便宜可行T
中國目前人均石油消費還很低2008年中國人均年石油消費為283公斤世界人均為587T斤美國則達2.91噸日本也有1.74噸。石油需求仍然處于高速增長階段2009年中國石油消費接近4.1億噸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中國2010年僅汽車將消耗石油1.38億噸2020年將達2.56億噸約占石油總消耗量43%和67%。但是2009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接近52%如果按照目前的需求增長T度估計2015年石油依存度可能達到65%超過目前美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由于國內石油產能的限制中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只能是越來越高而且升高的速度很快直接威脅中國能源安全。如果無法有效抑制石油需求就必須尋找石油替代石油“走出去”只能是一個補充。如果能源結構既定石油替代對碳排放沒有減緩作用但是石油替代(如電動汽車)的確提供了通過能源結構改變減少碳排放的機會。因此中國現階段低碳經濟轉型的低碳戰略應該是:節能為主發展清潔能源為輔積極尋找石油替代。
那么中國“十二五”的低碳經濟轉型可以理解為節能和發展清潔能源的過程中促使經濟結構有所改變有意識地進行石油替代。既要認識到目前的經濟增長結構和能源消費是中國 濟發展目標和過程的必然能源需求仍將快速增長也要認識到與能源相關的環境問題迫使我們不得不開始通過改革和調整來盡量節能和減排。因此“十二五”應當說是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的一個關鍵時期。低碳的經濟發展既是目前中國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增長的約束。
一個國家的能源戰略規劃至關重要科學有效的能源規劃必須充分考慮階段性經濟增長的特征。如果節能為主發展清潔能源為輔積極尋找石油替代的低碳戰略方向確定那么能源電力戰略規劃除了應對新能源發展應當對整體節能進一步下功夫因為整體節能基本上是通過電力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