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襲全球
2010年的春節已是到了本應“看柳”、“河開”的七九第一天,杭州、合肥、鹽城、襄樊、南陽、九江等機場卻再次因為大雪暴雪被迫關閉。杭州機場4000多名旅客被迫滯留。蘇皖浙局部地區今年再次出現低溫暴雪天氣,很多地方雪深超過10厘米……
2009年12月19日至20日,美國儼科戰當┭,華盛頓地區的積雪深度達61厘米,創下1932年12月以來之最;2010年2月5日,美國東海岸再遭遇暴風雪襲擊,降雪持續了一天,首都華盛頓一帶雪情成災,積雪厚度達76厘米,再創紀錄成為百年來之最……
2009年12月中旬,暴風雪橫掃歐洲,部分地區積雪深度超過50厘米,交通癱瘓;到2010年1月10日,北極冷氣團仍籠罩歐洲,西歐一片冰天雪地,一些地方T雪深達2米,無數汽車被積雪困在公路上,無數旅客因為航班取消而滯留機場。德國首都柏林的老鼠們嚴寒難耐,成群結隊涌入國會大廈取暖……
2010年2月19日起,莫斯科開始普降暴雪,22日早晨莫斯科東北部積雪厚達63厘米,為多年平均水平的1.5倍。此前的莫斯科最大降雪出現在1966年的2月,降雪量為62厘米。莫斯科市政部門共出動15000輛特種機械、8400輛自卸車T及由5500人組成的1000多個人工清掃隊奮戰一天一夜,共清除了市內超過41萬立方米的積雪。鐵路部門出動了4000多名員工、200多輛鏟雪車對近4500公里的鐵軌清掃積雪,除雪量超過15萬立方米……
去冬以來,北半球出現的低溫冰雪寒潮范圍之大,時間之久,強度之烈都是數十年來罕見的。北京1月1日至8日平均氣溫為-8.9℃,比歷史同期低5℃多,尤其是1月5日出現的-16.7℃的低溫,是1971年以來的同期最低氣溫。西北、東北、華北、華中等地的低溫天氣都是60年一遇,華北等地共25個氣象監測站日最低氣溫跌破歷史極值。河北、山西、河南的低溫暴雪60年一遇,降雪量和積雪深度都突破歷史同期極值。新疆阿勒泰吐爾洪鄉最低氣溫降至-45.7℃,黑龍江漠河出現-52.3℃的低溫,黃海渤海遭遇30年來最嚴重海冰災害,渤海45%海面被冰封,遼東灣和黃海北部浮冰最大外緣線超過100海哩……
美國氣象部門預計,低于往年的寒冷低溫天氣將在2月中下旬席卷美國從得克薩斯到新英格蘭的廣大地區,市場對燃油需求隨即看漲,導致國際油價開始強勁上升,從2月7日的71美元/桶飆升到2月18日的79美元;由于美國東南部和中;部、歐洲和中國的玉米主產區溫度都低于常年平均水平,全球玉米的期貨價格也大幅度攀升;歐洲和日本的寒冷,也使得中國具有制冷采暖功能的家用空調出口異常旺盛……
“變暖”遭寒流
“全球變暖”遭遇了“全球變冷”的直面沖擊。一些支持全球變暖說的科學家竭力希望證明這些極端氣象并不能說明全球變暖的大趨勢在改變,恰恰證明這是全球變暖對地球的影響。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環境科學學院的科學家斯蒂芬?道林博士說::有人因為目前這種寒冷天氣而對全球變暖產生質疑。但是這種雨雪天氣并不能成為否認氣候變化的佐證。”他提醒說不要把眼光僅僅放在一兩個氣候事件上,無論是寒流還是熱浪都是自然變化的產物,人們應該更關注事件背后的東西。他表示這次的天氣事件已經深刻地表明了氣候的確是在:化。
世界氣象組織副秘書長顏宏堅持認為,“全球變暖趨勢的驅動力是溫室氣體的:加,短時間的天氣變異基本上由自然因素造成,而全球氣候變暖增加了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概率。”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也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會使極端天氣事件,如高溫、干旱、颶風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發生一些改變。近一段時期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說明,地球變暖對人類造成了很大: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認為,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體是導致近50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2℃。這一觀點被部分科學家和眾多政治家廣泛認可和引用。支持這一觀點的中國國家氣候委員會主任委員秦大河院士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事實,絕非隨意猜測!僅以中國的氣候變化為例,就足以證明這一點。”他認為,對于全球變暖,人們有一個認識誤區,即全球變暖就應該表現為氣溫升高。實際上,全球變暖既可能導致氣溫升高,也可能造成氣溫下降,而且波動幅度較大。
但是,人們也在質疑,既然這些科學家們能夠知道未來的大趨勢,為什么卻不能對今年的冰雪低溫給予及時預報?如果“全球變暖既可能導致氣溫升高,也可能造成氣溫下降”哪我們大家擔心的是什么?而這種氣候波動是否也在證明地球可能具有某種自愈功能。
地球或自愈
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地球上的水量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據估算,地球上R資源的總體積約為13.8億立方公里,如果將這些水平均分布于地球表面,相當于地球整個表面覆蓋了2650米深的水。地球上的水按質量計算超過1380000萬億噸(1.38×1018噸),而地球上的空氣有5270萬億噸(5.27×1015噸),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達到400PPM,也僅僅是2.11萬億噸(2.11×1012噸),減去工業革命之前累計的量,人類所增加的二氧化碳僅0.632萬億噸(6.324×1011噸)。
地球表面70%~75%被水覆蓋著,土壤中也存在著大量的水,氣溫上升會增加水的蒸發。從物理學看,水被蒸發,冰被融化是一個吸熱的過程;蒸汽凝結成水,水被凍成冰是一個放熱的過程,而水圈循環可以將地球表面大量的熱量通過水蒸發帶到高空中交換。而冬季大量的水變成冰雪覆蓋的地球表面,可以大大增加地球對太陽光的反射能力,進一步降低地球表面的溫度。這比朱棣文要將美國的屋頂公路涂成白色不知要強多少倍。同時,水是可以將部分二氧化碳溶解成為碳酸(CO2+H2O=H2CO3)和二氧化碳水合物,最終溶解到大海中和大地上。
華北電力大學周少祥教授一直執著于水蒸氣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他最近著文《氣候變化實質<是水汽變化所致》,颶風、臺風以及熱帶風暴是劇烈的天氣變化,是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根據聯合國IPCC第三次報告,自1860年以來全球地表氣溫增加了0.6±0.2℃,日平均最低氣溫的增溫速率是最高氣溫的兩倍,全天溫度范圍減小0.8℃。據文獻,夜間增溫幅度約0.84℃,日間0.28℃。這是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理論所不能解釋的,因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吸收的是地面長波輻射,其晝夜差應該很小。周少祥教授的結論是,“水是最重要的溫室氣體,水汽的變化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容忽視,人為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結論下得有些草率”。
即便最終證明是人類活動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地球升溫,但這對于地球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也很難判定。地球氣候是E個及其復雜的系統,人類現在連一個地區的天氣預報都常常出錯,更何況是這么復雜的一個全球氣候系統。2010年1月14日國家氣候中心召開了“北半球極端冷事件及我國冬季氣候預測技術研討會”上,十幾位氣候專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北極濤動負異常是氣溫偏低的主要原因”,“濤動”是一種天氣現象,而非氣候現象。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主任陳文研究員認為,北極濤動是大氣的一種自然波動,并不能證明全球氣溫是變暖了還是變冷了。大部分氣候學家也認為,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本身不能直接證明全球在變暖。
太陽被忽略
俄羅斯科學院主天文臺宇宙研究實驗室主任哈比布爾洛?阿布杜薩馬托夫教授日前宣稱,目前太陽已進入“冷卻周期”,而地球氣候將因此受到嚴重影響并發生劇烈變化。他Z為,太陽輻射強度正在緩慢地下降,預計將在2041年達到最低值。
阿布杜薩馬托夫Z授認為,即便是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效應”將無法阻止全球性的氣候變冷趨勢。“二氧化碳的影響力無論如何也不會超過太陽亮度在兩個世紀內的持續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在氣候變暖的過程中,二氧化碳只起到了很小的助推作用。即將到來的全球性氣候變冷不但會使地球表面遭冰雪覆Z的區域大幅度增加,還會使大氣層中的氣體濃度降低,而這兩種因素又會進一步加劇氣候變冷的趨勢。
認為地球進入“微冰河期”的看法不僅來自俄羅斯,英國《每日郵報》1月10日報道,多位權威氣候學家表示,連日來的異常氣候很可能只是全球氣候變冷的開端而已,在接下來的20年至30年間,地球將經歷一個“微型冰河世紀”。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數據顯示,2007年以來,北極圈夏季海洋冰層增加了49.7萬平方英里,升幅為26%,這意味著海洋正變得越來越冷。這一數據對全球變暖理論發出了挑戰,此前“變暖”學界提出的“2013年夏季北極將完全無冰”。
如果我們認真地研究一下太陽,我們就會發現太陽對于地球的影響是多么巨大。太陽的直徑139.2萬公里,是地球直徑的109倍;太陽體積為1.412×1027立方米,是地球的130萬倍;太陽質量1.989×1027噸,是地球的33.3萬倍。太陽表面溫度約6000K,核心溫度1560萬K,日冕的溫度是200萬K,而地球表面溫度不過213~333K左右。太陽到地球最遠距離1.521億公里,最近距離1.471億公里。太陽距離地球若再近一點,地球上的水就可能都成了蒸汽;若再遠一點,地蟶系乃就可能都變為冰。太陽的一個黑子的面積就可能超過地球直徑的多少倍,黑子活動也會引起地球氣候變化。
100多年前,瑞士天文學家發現,黑子多的時候地球上氣候干燥,農業豐收;黑子少的時候氣候潮濕,暴雨成災。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發現,凡是中國古書對黑子記載得多的世紀,也是特別寒冷的冬天出現得多的世紀。太陽黑子變化是11.2年一個周期,O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為第一周,然后順序排列。1998年開始為第23周期,2009年應該是進入了第24個周期。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趙宗慈研究員認為,IPCC的四次評估報告都過分強調了人的因素,而忽略了包括太陽活動、地球磁場變化、火山噴發等自然因素對氣候的巨大影響。
“氣候”變商機
因人類活動造成氣候變化的主張,或許真實,或許各自懷有目的。但是,由于注入了更多的情緒色彩和利益商機,正在陷入一個泥潭。如果到今年6月的墨西哥會議之前,支持這一觀點的科學家們對于今冬北半球的寒冷和冰H事件無法拿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下面的墨西哥會議接將會無果而終。
2009H11月在哥本哈根大會召開之前,黑客公開了世界一些著名的支持“變暖”說氣候學家之間來往的郵件和文件。郵件和文件顯示,一些科學家在操縱數據,偽造科學流程以支持他們有關氣候變化的說法。釀成“氣候門”丑聞。
IPCC在其2007年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報告中表述的喜馬拉雅山冰川可能在2035年消失,最近一些科學家對其引用的數據表示質疑,IPCC副主席讓?帕斯卡
這樣一種不嚴肅和對人類不負責任的態度,背后卻存在巨大了經濟利益。聯合國氣候科學家小組負責人拉金德拉?帕喬里就曾經利用IPCC報告中對喜馬拉雅冰川消融問題的說法,從紐約的卡內基基金會獲得了多達50萬美元的撥款,此外 獲得了歐盟一筆250萬英鎊研究經費中的大部分。
美國科學家因發現數據有誤而被迫撤回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發表的一篇關于氣候變暖致使海平面上升的科學論文。這篇論文預測到本世紀末期,地球海平面將比現在上漲0.8米。IPCC第四次氣候報告還證實了這一預測結果,并警告人類活動給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影響。但文章發表后被發現在時間間隔和統計數據上都存在錯誤,作者要求撤回論文。自去年12月以來,IPCC正在報告中發現更多的錯誤和草率的結論。
借助“氣候變化”牟利的不僅是一些科學家,政治家們在搶奪“道德制高點”的同時,也在搶奪利益制高點。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是最熱情的應對氣候變化鼓動者,借環保事業實現了名利雙收,奪取了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此后他出版環保書籍,拍攝環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每一次演說收費超過了10萬美元。還通過投資相關行業獲得了巨額利潤,在積極推動環保的同時,投資環保能源科技,包括碳交易系統、太陽能電池、電動汽車、生物燃料等,成為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的第二大股東。
戈爾不斷鼓勵人們過低碳生活,但是他在田納西州1萬平方英尺(約929平方米)的豪宅中擁有20個房間、8個浴室和電加熱游泳池等,每月電費高達1200美元,y一般美國家庭一年的電費要多得多。從2005年2月3日至2007年1月5日不到一年的時間,戈爾一家共計用電19.1萬度,而一般美國家庭全年平均用電約1.07萬度,一般中國家庭全年平均用電約1200度。
氣候組織發起人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也“積極投身”應對氣候變化事業,他講演的貴賓門票收費420英鎊,與他合影收費180英鎊。2009年10月6日在英國經濟首腦會議上,布 爾參加2小時會議,作了30分鐘演說,收費高達10萬英鎊。他的國際巡回演講收費為6000英鎊每分鐘,是世界上最貴的演說家。熱情倡導綠色生活的布萊爾最近說,人類只剩兩年應對氣候變遷了。但與此同時他也正在忙著為自己擁有7居室的豪華別墅申請再擴建50平方米和一個私人游泳池。
現在回顧哥本哈根會議前后的種種反常,會議最終不了了之,國家集團之間相互指責,沒有多數人真正熱衷解決問題,都希望以此作為遏制對手的工具,讓自己在選民面前登上世界道德的制高點。說來說去,根本的問題還是除我們這樣的少數國家外,多數國家領導人并不真正相信“氣候變化”和其影響,并沒有產生“災難即將來臨”的危機感,更多地是想利用這個平臺作穡或者給別人設下圈套。
中國何處行
不管全球的氣候變暖還是變冷,中國的能源環境危機已經橫在面前了。中國2009年的GDP為33.5萬億人民幣,如果繼續保持7.5%的平均增速,到2020年的GDP將超過74.3萬億人民幣。即便2020年中國的GDP碳強度和GDP能耗都從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45%,每萬元GDP能耗從2005年的1.222噸標準煤降至2020年的0.672噸,屆時中國每年仍將需50億噸標準煤。這么多的能源將從哪里獲得,如何解決和維持如此巨大的能源資源量,繼續保持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僅是中國,也是全世界將要面對的巨大難題。
2009年中國在一次能源中煤炭占70%,如果到2020年中國的煤炭消耗比例降低到65%,將消耗32.45億噸標煤,折合45.3億噸原煤,這相當于目前全球消耗的煤炭總量。煤碳在生成的過程中會與多種重金屬、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害物質伴生,如硫、砷、鉻、鎘、鉛、汞、磷、O、氯、硒、鈹、錳、鎳等元素,鐳、鈾、釷等放射性元素,以及苯并芘之類的有機物。燃燒排氣中主要是二氧化碳,也有些直接危害人體健康的一氧化碳;分子中的硫原子會轉換成為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分子中的氮原子和空氣中的氮分子通過燃燒會產生危害人類健康的氮氧O物,燃燒溫度越高,氮氧化物越多;煤碳燃燒將產生大量的煙塵和顆粒物,還有氡、汞、砷也隨煙氣排到大氣層中危害人類健康。使用煤炭還帶來灰渣、水污染等問題;開采煤炭會造成煤矸石、煤泥堆積,大量耕地被破壞,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地表荒漠化等等問題;煤炭運輸通道的建設同樣O成大量耕地被占用的問題;煤炭生產還存在安全問題等。據關部門的統計,中國煙塵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的67%、二氧化碳的70%都源自于燃煤的燃燒。中國如此地燃燒煤炭,就算全球沒有氣候變暖的問題,中國向大氣中釋放的有害物質也足以使我們陷入道德的泥O,使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們病魔纏身,使我們的鄰國難以容忍。
如果要核算二氧化碳O中國即便實現15%的一次能源來自水電、核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單位GDP碳強度降低45%。仍將從2005年的每年排放55.7億二氧化碳增加到2020年的120億噸以上,而美國、歐盟和日本如果完成了2020年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屆時只有不到80億噸,僅為中國的2/3。而全球屆時的目標是300億O,如果中國和美歐日20億多人口就排放200億噸二氧化碳,全球另外的40多億人口只能排放100億噸,中國將如何面對世界?所面臨的艱巨環境想而知。
人類文明的進程是由技術的不斷進步所決定的,特別是能源技術的進步一次又一次改變著人類的命運。胡錦濤總書記說:“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伴隨著能源的改進和更替。”人類不在使用石器并非是因為沒有石頭了,也不是使用石頭會帶來了什么滅頂之災,更不是銅器鐵器比石頭更便宜;不使用柴火,也不是因為世界上沒有薪柴可燒,或者使用柴火造成生態滅絕,或者煤炭、石油、天然氣比薪柴更便宜;大家使用手機也是因為電話局沒有線路了,或者打電話會引發腦癌,謎呤只比電話更便宜。根本的原因是技術進步了,是文明的進程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是新技術產品效能更多,效率更高,效益更好。
今天,信息技術和各種新能源、新材料技術的快速進步,使人類可以利用各種新技術成果,使信息技術通過精確供能大幅度降低能源資源消耗,使太陽能發電技術和我們的建筑實現渾然一體,使各種供能設備和用能設備通過智能電網自由連接在一起,使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可能參與新能源的開發、減少能源的浪費和降低污染排放對環境的影響。這是一次新的革命,就像互聯網革命一樣,通過調動每一個人的參與積極性,提高全人類的知識和道德水平。
氣候變暖是挑戰,氣候變冷更是挑戰,應對氣候變化將是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氣候變冷帶來的問題已經眾所周知,氣候變冷將帶來同樣的威脅,氣候變冷會造成能源供應的短缺,能源價格的飆升,能源資源的爭奪,同時帶來糧食供應不足等新問題。不管變暖還是變冷,應對挑戰的關鍵是技術的進步,是我們的社會機制能否有利于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我們的社會道德水準能否與時代進程相匹配,是我們的智淠芄晃人類建立一個同此不懼涼熱的太平世界。
(作者:中國能源網CIO韓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