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漲價的閥門也要松開了。發改委近日發文要求:2010年度以后,煤炭和電力企業將完全自主進行煤炭價格的談判,煤電雙方在即日起30天內完成產運需銜接,這意味著,長達16年的煤炭價格管制宣告結束,政府徹底退出了煤電談判。這一則《中國終結16年煤炭價格管制市場化起步》的消息引來了不少人對漲價的憂慮。“市場化”被簡單地與“終結價格管制”劃上等號,市場化正在成為近來資源類產品價格上漲的“遮羞布”。
民眾的憂慮并非沒有根據。最近,中國資源性價格的上漲已經成為通脹預期越來越突出的一大隱患。上個月,成品油漲價,接著F油附加費跟上;天然氣氣荒在一些城市蹊蹺上演,背后是天然氣價格調整的申請已經上交國家發改委。煤炭已經提價,中國的電力結構中,近7成為火力發電,全國非居民電價每度也已經平均上漲0.028元,而發改委也已經放話將實施居民用電的“階梯式調整”。一些城市的水價也在上調。F這一節骨眼上,發改委放言讓煤電雙方自主談判價格,很可能會對一窩蜂的資源價格上調雪上加霜。
煤炭價格上漲,現在似乎只剩下漲幅大小的懸念了。文件也說了,“過渡期內,調整發電企業消化煤價上漲比例,設置煤電聯動最高上限,適當控制漲幅”。意思似乎是要漲得溫柔一點。看看以往,煤企減產保價、電企停機降低發電的互相對峙局面,上漲的幅度要想控制下來也絕非易事。“電力市場化改革”必將蹕亂徊降縉笠求實施的統一行動,那么電價的調整,也箭在弦上了。鑒于煤炭、電力的寡頭地位,上游產業向下游產業傳導成本順理成章。那么,市場化的結局很可能是煤炭和電力的價格雙雙上揚。
一“市場化”就漲價,這顯得有些詭異。前期資源性產品價格在長期管制下過低的因素固然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卻是賣方之間的競爭格局并未形成。放眼望去,資源性產品基本都形成了寡頭結構的壟斷話語權L而正是這一點,成為每逢市場化價格必漲背后的荒唐邏輯。看看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在“國進民退”之后,有了壟斷的“倚天劍屠龍刀”,怎么可能有降價競爭的動力?
中國今年來的物價動力基本源于各種成本推動而非終端需求拉動,資源類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決定于國內消費擴大之后的正常供求,而是壟斷話語權的推動。其價格變動的必然后果之一,是給權勢階層和富人群體帶來了掠取財E的機會。在價格變動中,受益和受損的人群呈現固化的趨勢,將可能帶來社會結構的失衡。我們不反對市場化,也不反對漲價,只是反對借市場化之名行不公平漲價之實的偽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