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i id="tnlvp"></i></strike>
<span id="tnlvp"><dl id="tnlvp"></dl></span>
<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video id="tnlvp"><ruby id="tnlvp"></ruby></video></strike><strike id="tnlvp"><i id="tnlvp"></i></strike><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strike>
<ruby id="tnlvp"><video id="tnlvp"><ruby id="tnlvp"></ruby></video></ruby>
<span id="tnlvp"><dl id="tnlvp"></dl></span>
石油和化工節能網_中國化工節能技術協會主辦歡迎您
手機端
關于我們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節能思考
低碳經濟轉型的國際經驗與發展趨勢
0
發布時間:2009-12-15 瀏覽數:4572 新聞來源:國際能源網

 

伴隨著全球環境保護的制度化趨勢,建立公平有效的國際氣候治理機制已成為當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議程之一。2007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科學評估報告發表之后,尤其是“巴厘路線圖”(Bali Roadmap)達成以來,低碳經濟理念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成為大勢所趨。面對這場新的工業革命的開始,英國等歐洲國家倡導發展“低碳經濟”,日本提出建設低碳社會,世界各地多有發展低碳焓械畝議。盡管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尚沒有可資借鑒的成熟模式,但政策制定者和企業家們已開始調整在貿易、金融和生產計劃方面的決策。不可否定的是,中國的選擇將影響世界未來。中國需先行一步,抓住未來發展的先機。

 

一、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的主要驅動力

 

世界正處在一場新的工業革命的開始,新工業革命的驅動力是對能源和氣候安全方面的重視。能源價格及其供給的波動性正激勵著各國更有效地利用能源。日益緊張的全球石油和天然氣供給也為新技術的開發提供了足夠動力。針對這一新的現實,政策制定者和企業家們開始調整在貿易、融資和生產計劃方面的決策。不過真正推動這種決策調整的是對未來的展望,這種展望關乎向低碳未來轉型所帶來的潛在的經濟與政治利益——而不是轉型的成本考慮。

 

(一)避免較高的未來成本

 

自IPCC在2007年發布了其第四次評估報告以后,全球對于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之間的聯系已基本形成共識。氣候變化的威脅已成為全球實現低碳轉型的一個重要的政治驅動力。

 

根據“巴厘路線圖”,國際社會計劃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就2012年以后的國際氣候制度安排做出決定。科學家們已經反復強調時間的緊H性。如果國際社會在哥本哈根不能就后京都國際氣候制度做出決定,那么我們這個社會所面對的氣候風險將非常嚴重。雖然IPCC報告不允許就具體的目標提出建議,但它所給出的證據已經表明,把全球溫升控制在工業革命前2℃以內的水平,可以大大減少氣候風險。我們目前還有很大的機會避免最嚴重的氣候變化風險發生。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托尼·布萊爾:《打破氣候變化僵局——構建低碳未來的全球協議》,呈送給北海道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的報告,2008年6月。繪制的可選擇的發展路徑是全球排放最遲要在2020年前達到峰值,到2050年排放水平至少在1990年水平上減少50%,并設定雄心勃勃的中期目標。這雖然是一項艱巨任務,但許多研究已經表明,越早采取行動越經濟可行。如果到2030年把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445ppm~535ppm,宏觀經濟代價是GDP減少3%;如果2050年把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同樣的水平,宏觀經濟代價將增大GDP減少5%IPCC,Climate Change 2007: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氣候變化的預計影響令人擔憂。據《斯特恩報告》Stern Nicolars,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估計,可避免的、由不作為而產生的減排成本占每年GDP的5%~20%。如果一切照舊,那么預計到本世紀末氣溫將急劇升高4℃~7℃。由于氣候敏感度問題比先前預計菅現兀決策者們應擔負起制定風險管理政策的責任,盡可能將溫度升高控制在2℃范圍內。換言之,全球CO2排放量要在今后20年內達到峰值,到2050年減少50%以上。

 

布萊爾的報告指出,盡管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尚存在科學不確定風險,但氣候系統有重要的自身動力。當全球溫升2℃,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顯現的時候,我們可能沒有時間扭轉趨勢。我們等待的時間越長,減排的成本會越高。此外,拖延行動將減3開發和采用新技術的激勵,增加減排的最終成本。總之,等待與觀望既不能減少不確定性也不能減少行動成本,推遲行動只會增加風險和成本。現在必須要采取行動。

 

(二)避免鎖定在碳密集型投資中

 

未來10年內3由于碳排放的繼續增長意味著為了穩定全球氣溫需要更大幅度減排。荷蘭環境評價機構進行的研究表明,如果全球排放推遲10年達到高峰,那么每年所需要的最大減排率將翻倍,超過5%,相對于立即采取行動,將導致更高的成本,因為現存的基礎設施和設備需要在其經濟生命周期前淘汰。M盙盝眃en Elzen,M盡einshausen,Meeting the EU 2 degrees C climate target:global and regional emission implications,Netherlands 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ency,May 2005.為了避免被鎖定在碳密集投資中,目前需要做出嚴肅的決定確保以經濟最優的方式過渡到低碳未來。

 

所謂鎖定效應,是指基礎設施、機器設備及個人大件耐用消費品等,其使用年限都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間不大可能輕易廢棄,即技術與投資都會被“鎖定”。換句話說,鎖定效應就是事物的發展過程對初始路徑和規則選擇的依賴性,一旦選擇了某種道路就很難改弦易轍,以致在演進過程中進入一種類似于“鎖定”的狀態鄒驥等:《低碳道路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機制》,見《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堋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學出版社,2009。。諸如電廠、交通之類高載能部門很容易發生鎖定效應。因為一旦建成,其運行方式在較長的生命周期中難以改變。

 

今天的中國經濟正好進入了一個高能源消耗、高能源強度的階段。如果沒有發生重大的技術革命,我們可能會面對一個所謂“鎖定效應”問題。以電力部門為例,在今后25年,全球能源供應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資約為22萬億美元,僅中國便需要37000億美元。中國的電力部門,對煤的依賴程度與擴建速度是眾所周知的。據估計到2030年,將新增發電能力126萬兆瓦的發電站,其中70%為燃煤電站李永怡:《中國和歐盟能夠引領低碳經濟的發展》,《中外對話》2007年11月。。中國在積極發展電力的過程中,如果未能避免傳統燃煤發3技術的弊端,則這些電站50年后還會像現在這樣較多地排放碳。用傳統技術建設這些發電裝置會立即增加排放量,同時也減少了將來轉換到低碳能源的機會。即未來中國幾十年排放的狀況將不可避免地在最近幾年內被鎖定。為了給未來保持一個氣候安全的世界,我們需要避免被鎖定在高碳3集的選擇中,發展中國家應該采取不同尋常的發展路徑。

 

(三)確保能源安全

 

當今世界,日趨緊張的供需形勢、不斷攀升的國際油價、對能源產地和運輸通道的戰略競爭,以及與能源相關的污染與排放等問題使得能源安全問題成為全球最高政治會晤的首要議題。2005年以來高價且波動的石油價格,使得能源安全戰略成為各國優先考慮的問題。從歷史來看,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曾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也成為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誘因。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能源安全問題將進一步成為制約世界經濟發展的瓶頸。

 

在全球層面,還沒有信號表明近期能源需求將減少。根據美國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發表的《2007年國際能源展望》報告預測,2030年世界能源消費將比2004年增長57%。在全球油氣資源供給日趨趨緊且全球能源地理分布相對集中的大前提下,受到國際局勢變化和重要地區政局動蕩等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國際市場的不穩定性增加,油氣供給和價格波動的風險顯著上升。對油氣燃料的依賴和需求增長將導致能源價格,特別是石油價格的走高,引發對石油資源的爭奪,中東和非洲等資源豐富地區則成為政治動蕩之地。

 

然而,受一些政治及經濟原因的影響,世界能源生產及供應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表現出油氣行業勘探和開采投資不足、海運及管道運輸能力P遇瓶頸、煉油能力遲滯不前等。各國能源專家普遍認為,當前導致世界石油剩余產能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近年來各國對石油產業的投資不足。(IEA)《2008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估計,未來20年內,全球需要超過26萬億美元投資,才能確保足夠的原油供應。

 

能源安全是影響全球推引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國際能源機構指出,當前世界能源體系正面臨著實現向低碳、高效、環保的能源供應體系的轉變。能否成功解決這個問題,將決定未來人類社會的繁榮與否,可以說現在急需的是一場能源革命。目前從環境、經濟、社會等方面來看全球能源供應和消費的發展趨勢,具有很明顯的不可持續性。為防止全球氣候產生災難性的和不可逆轉的破壞,最終需要的是對能源的來源進行去碳化,確淙球能源供應,同時加速向低碳能源體系過渡,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以及通過參與國際協調機制來實現。

 

二、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國際趨勢

 

“低碳經濟”概念最早正式出現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London:TSO,2003.中,在其后的“巴厘路線圖”中被進一步肯定,2008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更是希望國際社會能夠重視并采取措施使低碳經濟的共識納入到決策之中。面對這種情況,英國等歐洲國家倡導發展“低碳經濟”,日本提出建設低碳社會,世界各地爭相發展低碳城市。各國政府提出了眾多的實施低碳舉措,企業領導人也在積極行動。全球金融危機為低碳經濟轉型提供了契機。今天的問題不再是向低碳經濟轉型是否必須,而是如何迅速并且以什么規模促進向低碳經濟的轉型。

 

(一)部分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與行動

 

雖然低碳經濟理念已經得到多數國家的認可并付諸行動,但對于發達國家和發恢泄家來說低碳經濟有著不同的內涵。發達國家著眼于低碳化,其低碳經濟目標是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義務聯系在一起的。發展中國家更關注發展,強調在實現發展目標的同時,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減排與發展的雙贏。

 

(1)歐盟。歐盟一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倡導者,積極推動國際溫室氣體的減排行動。自英國提出“低碳經濟”之后,歐盟各國不同程度地給予積極評價并采取了相似的戰略。2008年1: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氣候變化行動與可再生能源一攬子計劃》(The Climate Act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Package),旨在帶動歐盟經濟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轉型,并以此引領全球進入“后工業革命”時代。根據該計劃,歐盟承諾到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總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將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減少20%,將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此外,歐盟單方面承諾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20%,如果其他的主要國家采取相似行動則將目標提高至30%,到2050年希望減排60%~80%。

 

(2)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美國的態度一向與多數國家相左。由于沒有批準《京都議定書》,美國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批評。但是在可持續能源發展方面,美國吸引的風險資本和私人投資最多,生產稅收減免等聯邦法規也對開發和利用可持續能源、發展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06年9月,美國公布了新的氣候變化技術計劃。美國將推動在新一代清潔能源技術方面的研發與創新,尤其是將會提供資金用于開發燃煤發電的碳捕獲與埋存技術,并鼓勵可再生能源、核能以及先進的電池技術的應用,通過減少對于石油的依賴來確保國家的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在政府和市場的共同推動下,美國在當前和未來的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和發展低碳經濟方面有可能獲取全球優勢。事實上,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低碳⑹跤胄履茉淳濟已經成為美國經濟振興計劃的重要戰略選擇。2009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旨在降低美國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美國對外國石油依賴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該法案規定的減排目標為:至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17%,至2050年減少83%。盡管這一中期目標與國際社會的期望相距甚遠,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立法過程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但該氣候變化法案的出臺,仍然標志著美國在減排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3)英國。英國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積極倡導低碳經濟的國家。2003年,英國政府在《能源白皮書》中提出了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計劃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減少20%,到2050年減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經濟社會。2007年6月,英國N布了《氣候變化法案》草案,明確承諾了到2020年,削減26%~32%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實現降低溫室氣體排量60%的長遠目標。在發布《氣候變化法案》的同時,英國出臺了《英國氣候變化戰略框架》,提出了全球低碳經濟的遠景設想,指出低碳革命的影響之大可以與第一次工業革N相媲美。

 

通過激勵機制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是英國氣候政策的一大特色。英國氣候變化政策中的經濟工具包括氣候變化稅、氣候變化協議、英國排放貿易機制、碳基金等。各種經濟工具,不僅各具特色,而且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其中碳基金公司(The Carbon Trust)是英國政府支持下的一家獨立公司,成立于2001年,其任務是通過與各種組織、機構合作,減少碳排放量,促進商業性低碳技術開發利用,加螄虻吞季濟的轉型。其業務主要包括5個相互補充的重要領域:闡釋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商業機遇,幫助政府和企業做出更佳決策并采取有效行動,推動低碳發展戰略;提出碳減排方案,幫助企業和公共部門尋找碳減排的最佳時機和實現路徑;匯集關鍵性技術及資源,扶持創建低碳、高增長企業,加速發展低碳市場;通過創新發展具有商業前景的低碳技術,幫助它們盡早實現企業化并走向市場;給具有商業潛力的清潔能源企業提供投資,同時以商業回報鼓勵其他社會資金投向低碳經濟發展。

 

(4)日本。日本是《京都議定書》的誕生地。根據2008年日本提出的“福田藍圖”,其減排長期目標是到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目前減少60%~80%,把日本打造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低碳社會。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l,日本是世界上主要能源消費大國。近幾年來,日本不斷研發的新能源技術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新能源開發利用展現出扭虧為盈的倍增趨勢,使日本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大大降低了對傳統能源的依賴程度。日本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謀求著從“耗能大國”到“新能源大國”的l變。2008年7月,日本政府選定了包括橫濱、九州、帶廣市、富山市、熊本縣水俁、北海道下川町6個不同規模的城市作為“環境模范城市”,以表彰和鼓勵它們積極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防止溫室效應。此外,重啟太陽能鼓勵政策,將是日本經濟轉型中的核心戰略之一。2009年日本把發展太陽l首次被正式列入日本經濟刺激計劃,足見太陽能能源的受重視程度。

 

(5)瑞典。早在1991年,瑞典就開始對油、煤炭、天然l、液化石油氣、汽油和國內航空燃料征收二氧化碳稅,其稅基是燃料的平均含碳量和發熱量。瑞典政府希望與國際合作把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550ppm,這意味著瑞典的人均排放在2050年應該低于45噸CO2當量,相當于在當前水平減排超過40%。2009年2月,瑞典執政的溫和黨、人民黨、中央黨和基督教民主黨四黨派就瑞典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政策達成一致并發布了政策文件。該政策文件指出,瑞典的能源和氣候政策應該建立在環保、競爭力和安全三大基石之上。該能源政策的目標是到2020年,使瑞典的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到50%。瑞典國內可實現減排任務的2/3,其余的1/3將通過在其他歐盟國家投資和CDM機制等實現。為實現上述目標,瑞典政府將推出一些經濟調節措施,如提高二氧化碳稅和其他能源稅等。

 

(6)巴西。巴西是推動生物燃料業發展的先鋒,也是當前生物燃料業發展較為成功的范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甘蔗種植國,巴西每年甘蔗產量的一半用來生產白糖,另一半用來生產乙醇,代替汽油作為機動車行駛的燃料。近幾年來,由于過高的汽油價格和混合燃料轎車的推廣S巴西燃料乙醇工業更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混合燃料轎車需求的拉動下,巴西燃料乙醇的日產量從2001年的3000萬升增加到2005年的4500萬升,已能滿足國內約40%的汽車能源需求。如今,與其他競爭燃料相比,巴西的乙醇燃料在價格上已具有競爭性。除了燃料乙醇外,巴西政府于2004年頒布了有關使用生物柴油的法令,規定在2007年前允許柴油批發商在柴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生物柴油;從2008年起,全國市場上銷售的柴油必須添加2%的生物柴油;到2013年添加比例應提高到5%。此外,巴西還出臺了相應的鼓勵政策與措施。

 

(二)國際低碳城市建設的領跑者

 

作為消費活動最為集中的地域,城市消費了全球能源的75%,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80%。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間為載體,發展低碳經濟,實施綠色交通和建筑,轉變居民消費觀念,創新低碳技術,從而達到最大限度減少溫室氣G排放的目的。不少城市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責任,紛紛積極行動起來,以城市為單元開始實踐低碳發展理念。2005年10月由倫敦市長發起召開了大城市氣候峰會,18個國際級城市成立“大城市氣候領導組織”(Large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2006年8月,該組織與由美國前總統G起的克林頓氣候動議合作,并更名為“C40”。2007年5月在紐約召開了第二次大會,第三次大會于2009年5月18~21日在韓國首爾舉行。

 

要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必須制定全方位的政策,從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改善城市規劃等各方面入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全方位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需要整合和協調不同政策部門的工作,其中關鍵便是當地政府的政治意愿。國外一些大城市如倫敦、東京和紐約,E于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需要的反應以及在低碳城市建設方面起到了領跑者的作用。

 

(1)倫敦。倫敦市長利文斯頓于2007年2月發表《今天行動,守候將來》(Action Today to Protect Tomorrow)計劃,把倫敦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定為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倫敦政府認為,轉用低碳技術的成本,比處理已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成本低。“不需降低生活品質,只要改變生活方式”是報告反復強調的觀念。換句話說,倫敦政府認為應對氣候變化,包括節能及提高能源效率等措施,不會令原有的生活品質下降。反之,加強開發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有助于倫敦發展成為環保技術的研發中心。

 

倫敦政府相信計劃提出的措施,能夠在2025年前,令該市的二氧化碳排放每年減少1960萬噸。然而,要達到減排目標,倫敦還要每年減排1340萬噸二氧化碳,這需要英國政府推動全國性的政策配合。因此,利文斯頓承諾游說英國T府加快推行相關政策,例如在全球大規模投資可再生能源,向各行業征收二氧化碳稅等。

 

倫敦市低碳城市建設有幾個政策方向:①改善現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推行“綠色家居計劃”,向倫敦市民提供家庭節能咨詢服務;要求新發展計劃優先采用可再生能源。②發展低碳及分散(low瞔arbon and decentralized)的能源供應。在倫敦市內發展熱電冷聯供系統(combined cooling,heat and power),小型可再生能源裝置(風能和太陽能)等,代替部分由國家電網供應的電力,從而減低因長距離輸電導致的損耗。③降低地面交通運輸的排放。引進碳價格制度,根據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向進入市中心的車輛征收費用。④市政府以身作則。嚴格執行綠色政府采購政策,采用低碳技術和服務,改善燒府建筑物的能源效益,鼓勵公務員習慣節能。

 

(2)紐約。經過5年多時間,紐約從“9·11”災難的陰影中走出來,經濟增汕烤ⅲ犯罪率跌至1964年以來的最低。然而,紐約市的發展也存在隱憂:人口增長壓力、公共交通運輸系統和供電設施老化、空氣和水污染等。為了讓紐約持續地發展,在2006年底市長彭博宣布一項名為《策劃紐約》的行動,長遠規劃未來30年的發展。市政府為此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咨詢,杉公眾意見,并與100多位市民組織代表會面,舉行十一場居民聽證會。在2007年彭博公布了計劃詳情,并確定全球氣候變化是紐約面臨的一項重要的挑戰,而彭博的目標是到2030年,在2005年水平上減少30%的溫室氣體。《策劃紐約》行動強調,“減緩氣候變化需要凝結全球的力量,但我傻5輩黃鸕卻其他人牽頭的后果……一直以來,紐約扮演先鋒,為現代社會的嚴峻問題提供答案”。The City of New York,PlaNYC:A Greener,Greater New York,2007.

 

《策劃紐約》針對全球氣候變化提出的措施主要有:①成立“能源規劃部”(energy planning authority)。該部門掌管本來分散于不同政策部門的能源工作,如能源需求管理、擴大清潔能源供應、推廣節約能源等;②政府撥款支持節能。每年投入相當于政府一年能源開支(電費和暖氣費)的金額,用于研發技術和推廣節能措施;③提高建筑物能源效益。制定更嚴格的紐約市建筑物能源規定,如提出更嚴格的通風標準;同時推廣水泥成分減少30%~40%的混凝土,以減少生產水泥時排放的二氧化碳;④增加清潔能源的供應。給予太陽能發電裝置以稅收優惠;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場;⑤節能。針對政府、工商業、家庭、新建建筑及電器用品五大領域制定節能政策;⑥減少來自交通的溫室氣體排放。擴建鐵路系統和改善巴士服務;試行道路收費計劃,在工作日每天早上六點至晚上六點,進入曼哈頓區的汽車需付8美元,貨車需付21美元。

 

(3)東京。東京政府于2007年6月發表一份名為《東京氣候變化戰略——低碳東京十年計劃的基本政策》,詳細介紹了東京政府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開發和政策:東京政府不僅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且要針對日本政府無法帶領該國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中長期戰略,以身作則制定全方位減排政策。東京政府定下目標,要以2000年為基準,在2020年時減少25%的溫室氣體排放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Tokyo Climate Change Strategy:A Basic Policy for the 10year Plan for a Carbon睲inus Tokyo,June 2007.。

 

低碳東京的基本政策有四個方面:①協助私人企業采取措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推行限額貿易系統(cap and trade system)為企業提供多一種減排工具,成立基金資助中小企業采用節能技術;②在家庭部門實現二氧化碳減排,以低碳生活方式減少照明及燃料開支,大力提倡使用節能4照明,要求居民放棄浪費電力的鎢絲燈泡,與家裝公司合作,提醒客戶在翻新住房時采取節能措施,例如加裝隔熱窗戶;③減少由城市發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新建政府設施需符合節能規定,要求新建建筑物的節能表現必須高于目前的法定標準;④減少由交通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制定4利于推廣使用省油汽車的規則。

 

東京、倫敦和紐約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發展低碳城市的經驗上,在以下幾個方面非常值得借鑒。

 

第一,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是艱巨的,決策者必須有堅定的政治意愿,而三個城市對自身發展的成熟程度有相當的自覺,不約而同地強調要帶領國內其他城市甚至全世界,制定嚴格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和標準:東京政府堅決推行“世界最高水平的應對戰略。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方法上領先全國”;倫敦計劃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研發和金融中心;紐約政府決心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傻南確妗

 

第二,制定明確的減排目標。有效的溫室氣體減排戰略,需要清晰的目標作為前提。在這個意義上,三個城市都是共通的。東京的目標是以2000年為基準,在2020年時減少25%的排放;倫敦決心到2025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紐約計劃于2030年,在2005年的排放水平上減少30%的溫室氣體。只有制定了具體的減排目標,才能讓公眾監督政府的措施是否有效。

 

第三,整合不同政策的全方位減排。城市生活的不同層面,如交通、住房、供電等均與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息息相關。換言之,從政府管制的角度看,應對氣候變化并非任何個別部門能夠獨立擔當的工作。東京強調以城市作為規劃單位,制定全球氣候變化應對戰略;倫敦和紐約也制定全面戰略,從提高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規劃、提高建筑物設計標準、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正好說明決策者制定高層次全面政策,協調不湊策的重要性。

 

第四,應對氣候變化與發展經濟并行不悖。在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之間取得平衡,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而倫敦和紐約的經驗說明,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不但不會妨礙經濟發展,更能帶來經濟效益。紐約政府估計,通過節能和增加供應清潔能源,全市的電費和暖氣開支,可望在2015年前每年減少20億~30億美元。倫敦政府估計,節能措施可以在未來二十年替市民節省10億英鎊的能源開支。此外,倫敦決心把握發展環保技術帶來的商機。由此可見,應對氣候變化與發展經濟并不矛盾。

 

(三)中國低碳城市的發展探索

 

在發達國家和國際大都市積極采取行動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同時,在國內學界和社會力量的積極關注和推動下,目前,從率先探索的上海和保定,到積極謀劃的珠海、杭州、唐山、吉林、德州和貴陽,這條綠色發展之路日漸清晰,各地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邁出了定位準確、特色鮮明的低碳步伐。低碳城市建設既可以打造低碳經濟名片,也可以為城市發展帶來眾機會。

 

首先,發展低碳經濟與國家正在開展的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其次,發展低碳經濟,通過與節能減排和生態城市建設相結合,促進和協調各地的優先發展領域,強化當地的可持續發展;再次,發展低碳經濟可以創造國際合作的機會。目前在中歐戰略合作框架下,能源與氣候變化問題是合作重點。歐盟成員國在發展低碳經濟和減緩氣候變鄯矯婊極行動,希望以低碳經濟投資和貿易的方式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低碳經濟;最后,低碳經濟的著眼點是未來數十年以“低碳經濟”為標志的新一輪全球競爭。發展低碳經濟,可以增強經濟競爭力。中國城市要未雨綢繆,趕上潮流,爭取在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1)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2008年1月,WWF啟動了“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以期推動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保定e上海是首批試點城市。

 

上海市在打造“低碳城市”的過程中,著重對建筑的能源消耗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從辦公樓、賓館、商場等大型商業建筑中選擇試點,公開能源消耗情況,進行能源審計,提高大型建筑能效。同時還將對公共建筑的物業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節能運行的能力。為了減少碳排放量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上海市已著手在南匯區臨港新城、崇明島等地建立“低碳經濟實踐區”,推動低碳經濟⒄埂I蝦=充分利用南匯區臨港新城和崇明島的后發優勢建立和完善實現低碳發展的政策框架,在兩地建設若干低碳社區、低碳商業區和低碳產業園區等低碳發展綜合實踐區,以促進低碳技術的集成應用,帶動兩地低碳經濟的發展,為上海建設低碳城市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另外,上海世博⑶目前已在低碳發展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

 

保定市借鑒美國加州“硅谷”的發展模式,提出了建設“中國電谷”的概念,建設“綠色保定,低碳城市”,依托保定國家高新區新能源和能源設備產業基礎,依靠保定國家高新區內的國內外知名龍頭企業,打造光伏、風電、輸變電設備、新型儲能、高效節能、電力電子器件、電力自動化及電力軟件七大產業園區。“中國電谷·低碳保定”已成為保定產業發展與城市建璧男鋁戀閿胄縷放疲為保定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局面。建設“低碳保定”,就是要探索建立一個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態化的經濟增長方案,實現一種循環、節約、可持續的低碳城市發展之路。2007年初,保定市政府已經提出了“太陽能之城”的概念,計劃在整座城市中大規模應用杼陽能為主的可再生能源,以降低碳排放量。該市規劃,力爭用2~3年時間,將保定建設成國內首座在照明、供熱、取暖等各個方面大范圍應用太陽能的城市,力爭到2010年,全市每年節電43億度,節約標準煤118萬噸,減排二氧化硫12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28萬噸。

 

(2)中英“崇明東灘生態城”項目。2001年,上海規劃將崇明定為生態島,明確“崇明是上海未來城市發展戰略空間”。2005年11月,上海實業集團與奧雅納公司分別代表中英雙方簽署了東灘生態城規劃項目,明確了將東灘建成全球首個可持續發展生態城。此后,東灘生態城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被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為“未來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規劃與項目”。根據規劃,東灘這個大上海城邊上雜草叢生的小島一#將被建設成為一個可以容納5萬人的高能效城市,城市垃圾將被循環利用于發電,海邊將安裝上小型的風力發電機。按照規劃,項目第一階段將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始之前建成,經過30年的建設,最終將成為能夠容納50萬人的大型生態城。

 

在東灘生態城的建設起步階段,其開發模式被河北廊坊和曹妃甸、浙江湖州等地復制和應用。然而,東灘生態城項目終如流星一般隕落,原因在于:一方面,生態城規劃雖然由世界知名的建筑工程公司設計,但外方卻不了解中國國情和當地居民的切實需求;另一方面,關于實際投資方的爭論令東灘生態城缺乏充足穩定的資金支持,由于工程期較長,資金難以到位,隨著上海市市政府權力更迭,使東灘生態城項目變成了一個燙手山芋,繼任者對其唯恐避之而不弧噸泄生態城市:早產的烏托邦》。總之,上海東灘生態城建設所面臨的困難和反映出來的問題,為中國各地方城市對低碳城市建設的熱情提供了反思的案例,很多經驗教訓值得吸取。

 

(3)氣候組織“城市低碳領導力”項目。氣候組織是一家獨立的國際非營利機構,致力于推動各國政府部門和工商企業發揮領導作用應對氣候變化,通過推廣溫室氣體減排的最佳實踐,推動全球走上低碳經濟發展道路。。2008年氣候組織正式推出“城市低碳領導力項目”,并得到匯豐氣候伙伴同行項目(HSBS Climate Partnership)的大力支持。城市低碳領導力項目致力于推動城市低碳經濟的發展,通過研究城市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所具有的優勢,以及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協助城市政府制定促進當地低碳經濟發展、切實可行的激勵政策,建立低碳生態城市聯盟,發揮城市領導力,分享資源與最佳實踐,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氣候組織計劃在未來3~5年內,在中國發展15~20個“低碳城市”,在這些城市探索并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以推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城市除了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外,大部分將是中國的二、三級城市,因為這些地區的發展空間更大。氣候組織將推動地方政府、金融企業通過政策激勵和融資支持,驅動技術創新和資本流動,在城市中推廣能有效節能減排的低碳技術。

 

三、全球綠色新政對中國的啟示

 

當前世界正面臨多重危機。除了全球金融和經濟形勢面臨日益惡化的風險之外,長期以來由傳統發展模式引發的資源、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正威脅著世界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如何權衡經濟發展的短期陣痛與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之間關-,成為對各國戰略智慧的重大考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推出的全球綠色新政概念,其目的就是要在應對這些風險的同時,尋求一條有效而可持續地解決這些多重危機的道路。

 

(一)全球綠色新政提出的背景

 

“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是當下熱門的話題,其中“新政”(New Deal)一詞來源于羅斯福當年應對大蕭條時強力拉動內需的鐵腕經濟政策。為穩定金融體系和經濟增長,各國相繼或聯合推出了激進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制定了上萬億美元的大規模救市方案。如果把目前的救x資金(再加上在等候時機的投資者的數萬億美元)盲目地投入到舊產業以及窮途末路的經濟模式中,只會導致污染加劇、生態惡化,經濟即便走向復蘇,也將付出沉重的代價。為此,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2008年10月推出了全球綠色新政的概念,目的是應對當前的經濟危機,通過大x發展環保產業來擴大需求,刺激經濟增長。前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特恩爵士認為,有效執行綠色新政是脫離當下經濟困境的最佳出路,因為這不僅是簡單的凱恩斯派刺激方針,更是為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當前的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們對發展綠色經濟、尤其是低碳經濟的關注。實質上,發展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不僅可以成為度過目前經濟困難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確保在中期經濟"續增長最可行的手段。從短期來看,綠色經濟不但可以迅速拉動就業、提振經濟,還能有效調整全球經濟結構,理順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從長期來看,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更有利于全球經濟可持續的、廣泛的增長,避免危機重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2009年4月初二十國集團(G20)峰會開幕前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又發表了一份《全球綠色新政政策概要》報告,呼吁各國領導人實施>色新政,做出有遠見的戰略考慮,為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報告呼吁各國領導人在兩年內(2009~2010年)將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1%、約7500億美元投入可再生能源等五個關鍵領域。這五個領域包括:提高新舊建筑的能效;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推廣清潔能源車輛,發展高速列車、公共汽車等便捷公交系統;對淡水、森林、土壤、珊瑚礁等地球生態基礎設施進行投資;發展包括有機產品在內的可持續農業。報告指出,以提高新舊建筑的能效為例,利用現有節能技術,可將目前建筑物能耗降低80%,如果在這一領域進行額外投資,不僅將刺激建筑業及其他相關行業的復蘇,也將創造大量的綠色就業機會,僅在歐洲和美國就可能因此增加200萬~350萬個工作崗位,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的潛力將更大。政策概要估計,到2030年前向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6300億美元將能夠至少新增2000萬個就業崗位,其中風能部門有200矢觥⑻陽能部門有630萬個、生物質能部門有1200萬個。

 

(二)各國綠色經濟計劃與行動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啟動的“全球綠色新政及綠色經濟計劃”,已經得到了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為穩定金融體系和經濟增長 當下世界各國推出的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都帶有明顯的“綠色新政”印記。歐盟在2009年3月宣布將在2013年之前投資1050億歐元支持發展綠色經濟,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美國政府在經濟刺激計劃中,劃撥了677億美元,用于發展清潔能源和節能交通等。韓國計劃未來4年內在綠色經濟領域投資50萬億韓元(約合380億美元)。日本則宣布,爭取在2015年之前把綠色經濟規模擴大至100萬億日元(約合108萬億美元)。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美、英、日、俄、韓、加拿大等多個國家都面臨嚴重的失業問題。國際勞工組織發表的《全球就業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底,全球可能將有5100萬人失去工作,全球失業率將上升到71%。面對全球失業率躥升的嚴峻形勢,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呼吁全球領:人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進行投資,促進綠色經濟增長和就業,以修復支撐全球經濟的自然生態系統。

 

英國政府于2008年10月和2009年2月先后兩次出臺經濟刺激計劃,并于2009年3月推出一項低碳排放工業戰略,計劃在未來8年里創造4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將花費1000億美元投資風力項目,到2020年,提供16萬個就業崗位。德國總理默克爾將保護就業作為2009年的首要任務,要求大企業“絕對不能裁員”。美國未來10年斥資1500億美元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將幫助創造500萬個就業崗位。法國政府將把大量資金用于家庭、辦公樓以及政府為低收入者建造的房屋中所需的絕熱材料上,在減少建筑能耗的同時,創造20萬~50萬個工作崗位。韓國計劃將在未來4年內投資50萬億韓元(約380億美元)開發36個刺工程,并因此創造大約96萬個工作崗位,用以拉動國內經濟,并為韓國未來的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動力。南非政府支持的“水計劃”雇用超過3萬人,包括婦女、年輕人以及殘疾者。

 

(三)綠色新政對中國的啟示

 

擇“綠色新政”和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綠色新政”,既是應對和化解當前危機的必要舉措,也將為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聯合國的研究已經證明,投資于自然保護領域或所謂生態基礎設施領域的經濟回報和勞動就業的收益,要遠遠高于傳統的汽車制 、鋼鐵、信息等部門或產業,它們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對所有國家來說,發展綠色經濟,需要認真協調各方面的政策。其中,發展綠色經濟最有借鑒意義的經驗或教訓,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之后的鎖定效應。面對全球經濟衰退威脅,中國政府正在采取果斷措施,以財政刺激來確保經濟實現8%的增長。中國這一輪財政刺激措施,確實比以往更加關注民生問題,但重點依然是鐵路、機場和高速公路等基礎呤┙ㄉ柘钅俊Tぜ圃誚窈25年中,全球能源供應基礎建設投資需求高達22萬億美元,僅中國就需要37萬億美元。因此,今天關于能源基礎設施需求和消費模式的決策對全球穩定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為了確保以經濟最優的方式過渡到低碳未來,必須避免今天的投資決策叨ㄓ詬嚀寂歐諾南钅拷ㄉ琛

 

從國際實踐來看,節能減排和經濟發展之間并非完全沖突。發展綠色經濟有助于中國實現“保增長、調結構、促內需、重民生和節能減排”的多重目標。當然,在諸多重要的切入點當中,要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電力部門、交通部門、建筑部門等,把它們放在重中之重考慮,因為它們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當前,我們的經濟面臨著被鎖定在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水平的挑戰。如果今天不ざ,我們將會在未來幾十年陷入被動。


 

微信公眾號
手機移動端
證書查詢
<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i id="tnlvp"></i></strike>
<span id="tnlvp"><dl id="tnlvp"></dl></span>
<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video id="tnlvp"><ruby id="tnlvp"></ruby></video></strike><strike id="tnlvp"><i id="tnlvp"></i></strike><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strike>
<ruby id="tnlvp"><video id="tnlvp"><ruby id="tnlvp"></ruby></video></ruby>
<span id="tnlvp"><dl id="tnlvp"></dl></span>
两个男的打扑克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