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網訊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活的沙丁魚價格更好。漁民總是千方百計讓沙丁魚活著回港。但種種努力都歸于失敗,絕大部分沙丁魚在中途窒息而死。但卻只有一條漁船總能帶著大部分活沙丁魚回港。后來發現,這條漁船的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里放入以魚為食的鯰魚。為躲避鯰魚追殺,沙丁魚四處躲避,加速游動,保持了活力。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進入11月份以來,武漢、重慶、西安、南京、杭州等地相繼出現天然氣供應緊張的情況。據報道,中石油表示是因為今年冬天的雨雪天氣造成供需不平衡。作為天然氣經營企業,如此看待問題著實也讓我們吃驚不小。
全世界的天然氣市場都是冬季需求量大,夏季需求量少,中國冬天年年有,非今天獨有,因為“我國部分地區出現大范圍雨雪低溫天氣”導致供氣緊張,I由是否歸于牽強?供氣最緊張的武漢、重慶、西安、南京、杭州哪一個是靠天然氣采暖的城市?這些地區的建筑按照規定根本沒有集中供暖設施,即便有居民采暖也主要靠電空調,只有少數商業建筑采用天然氣為燃料的直燃機采暖,用量有限,且早在缺氣之初就被關停避峰了。
天然氣不像大白菜,吃不了可以存地窖。天然氣靠管道運輸,即輸即用,必須有極強的計劃性,沒有氣源基礎,沒有輸氣能力,沒有供氣>議就沒有氣可供,換句話說就是,有多少氣供多少氣。所以,根本就不應該存在“供需不平衡”的問題,除非大家不按規律辦事。
從根本上說,中國出現天然氣的供需失衡,是整體系統的投入不足,上游的勘探開發,中游的集輸氣和地下儲氣庫,下游的分布式能源系統和可中斷供氣項目都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根本不能滿足市場的最基本要求。歸根到底,是缺乏鯰魚效應。
說中國天然氣市場不存在壟斷,連中海油這樣的企業都不允許上岸進行勘探開發,更何況是地方國有企業、民營經濟和外資了;管道和地下儲氣庫更是如此,似乎這: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工程更要由央企控制,結果控制到了大家無氣可用的地步;發展分布式能源系統可以有效優化用氣結構,在必要時可以實現燃氣系統調峰,這是全世界的發展經驗,美國、歐洲至今已經不在發展大型發電系統,重點全部集中在發展更加高效節能和有利于優化天然氣、:力系統的分布式能源,而我們中國又向火星人一樣對這些成功經驗不聞不問。
據中新網報道,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王平表示,中石油西南油氣田由于以前老井有衰減的過程,每年基本上是30萬立方米的衰減程度。目前相關部門、企業想靠龍崗氣田打新氣補充,但現在龍崗氣田剛剛開采,有一個打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增氣量還不足以抵消老氣田衰減的氣量。這樣的說法在天然氣生產中是不可思議的,所有的然氣井都有一個從高產到低產的過程,在協議期限內保障一個城市的天然氣供應必須不斷打新井,而且要留有充分余量,如果你沒有這樣做當然就保障不了供氣安全,這如果不是一個工作失誤,就是另有所圖。據中新網另一則報道,中石油規劃總院油氣管道工程規劃研究所副所長楊建紅表,此次天然氣供給的巨大缺口,并非天然氣資源不足,也不是保障乏力,而是天然氣峰值供應能力跟不上。“與法國、俄羅斯等國家相比,中國地層結構不穩定,尋找可以建設大型地下儲氣庫的理想地點非常不容易”。如此看來,這其中也許存在技術和經驗問題,目前只有少數幾個企業經,別的有經驗的企業也沒來試過,結論顯然不能就此下定。
以目前天然氣市場發展最充分的美國為例,美國曾經為少數石油巨頭控制的美國石油天然氣市場,也曾面臨資源供應不足,石油公司熱衷于將資源“稀缺”化,從而推升價格,增加壟斷利益。有一位著名的美國天然氣專家——羅伯特?海夫納,曾先后18次到美國參眾兩院作證,與石油巨頭對質,他堅持認為美國存在充足的天然氣資源足以保證美國的清潔發展,問題的關鍵是開放市場。最終的事實證明,美國的天然氣探明儲量近十年來凈增加了超過1.3萬億立方米,特別是發現了大量的非常規、廉價天然氣資源可能替代煤炭實現奧巴馬的減排目標,而中國至今發現的探明儲量僅為1.9萬億立方米。美國政府和國會支持了對天然氣上游勘探開發⒊〉牟歡峽放和競爭,對中游天然氣長輸管網和地下儲氣庫的強制性準入制度和有效的監管,在下游鼓勵發展分布式能源等合理利用技術。
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司長張玉清9月27日在青島“第四次中美能源政策對話”中介紹,中國具有豐富的非常規天然氣資源,據預測,中國低滲透天然氣(包括致密砂巖氣)資源量可達100萬億M3,煤層氣資源量約為30萬億M3,頁巖氣資源量可達100萬億M3,此外,中國還有豐富的高含硫、二氧化碳天然氣等。如果再加上此前,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張洪濤宣布在青藏高原發現的350億噸標準油當量的“可燃冰”,中國足足有2600億噸標準油當量的清潔優質的天然氣資源,按照目前的需求足以支持中國130年的文明。但是這些資源在哪里?怎么開?不僅要投入大量嶙式穡還要有一系列先進的技術。僅僅依賴1~2個央企是根本不可能解決問題的。以煤為主的中國已經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使中國在國際社會備受壓力,中國的減排只能寄希望于天然氣,沒有多元的主體,沒有國際先進的技術,中國的減排將難以實現。當年鄧小平改革開放就崳了引進資金和技術,建設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難道今天我們不能再次借鑒這一成功經驗嗎?
中國一直擔心開放石油天然氣市場會威脅國家的經濟安全,事實上,已經沒有比“斷氣”更不安全了。如果我們的技術不足以找到新的天然氣資源和建立地下儲氣庫的地質條件,以致到了斷氣的程度我們還不能“吃一塹長一智”,反省我們的能源體制,改革我們的能源機制,難道不應該讓“鯰魚”們來促促我們這臁吧扯∮恪保明年還有冬天,后年還有冬天,讓今冬的斷氣變為中國式輪回,還是成為我們再次改革開發的始點。
(此文為全觳糠紙諮。全部內容將發表于中國能源網《能源思考》雜志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