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重頭戲就是關于能源方面的合作。對關注能源和氣候變化這些熱點問題的廣大人士來說,在感到歡欣鼓舞的同時,也會不自覺地問:中美到底該如何合作?
實際上,中美之間關于能源的問題,或者更準確點說在節能上,相互間存在著嚴重的誤解及誤區。這也為這兩個乒的合作蒙上了一層陰影。
先說美國。去年夏天,著名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出了一本暢銷書,書名《世界又熱、又平、又擠》(TheWorldisHot,FlatandCrowded),很大篇幅描述中國的能源及節能情況。今年初,世界數一數二的非政府智庫美國布魯金斯學院(BrookingsInstitute)和知名的皮尤氣候變化中心(PEWCentreonClimateChange)各自發布了自?的報告,論述中美之間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問題和前景。同時也是今年初,新任美國能源部部長的朱棣文博士在美國《新聞周刊》上發表署名文章,探討了中美節能的一些可能合作。
雖然這些作者們的意愿是美好的,可是他們都犯了同一個嚴重錯誤,就是認為中國和發達國家一樣,要把建筑節能放在首位,因為“別忘了,一般而言,建筑物能耗占到了全社會總耗能的40%…”(弗里德曼,第364頁)。言外之意,就是建筑物是節能工作中的主要矛盾,要重點抓好。但事實上,我們的制造業能耗占到了全社會耗能的70%,不像美國是建筑、工業和交通運輸能耗基本相同,三分天下,工業才是我們節能的主要矛盾。不把這個方向認識清楚,達成共識,那鬧忻賴哪茉春獻髦荒蘢呦蚱繽盡R蛭合作要建立在相互透徹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成功。這么多名人都自說自話,表明西方對我國的能耗結構和特點還是糊里糊涂、一知半解。
再看中國。在關于氣候變化的談判過程中,中國政府向發達國家提出了技術轉讓和經濟援助的要求;發改委氣候變化辦高廣生主任還明確表達希望發達國家每年拿出GDP的1%,就是4000億美元,作為給中>的技術和經濟援助的價碼。考慮到節能在氣候變化中的特別作用,節能應該是很重要的部分。經濟援助比較容易理解,可是技術轉讓卻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發達國家一頭霧水,我們自己很多人也搞不清楚。我們可能認為西方發達國家掌握了什么秘不示人的絕技,只要到了咱們手里,我們也>可以像人家那么節能了,可以實現應對氣候變化了。據我們了解,現實情況是發達國家并沒有什么秘密武器,更談不上轉讓。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沒有聽說外國有哪些劃時代的發明,能夠徹底改變我們的氣候變化趨勢或者馬上就可以實現節能。所以可以說,中國對發達國家的“節>資產”情況也是不甚了之。
綜合上述情況,在合作雙方都是霧里看花的情況下,這>合作目前看來還只能是紙上談兵,落不到實處。因為雙方要具體談什么都不知道。
>觀西方國家自1973年阿拉伯石油危機為契機的節能運動,遭受危機重創的發達國家都按照自己國家的特點,選擇了自己的節能之路。比如丹麥重點發展風能,是世界頭號的風電強國;美國工業界迅速行動起來。尋求節能之路,同時組建了太陽能研究所,首先開展太陽能熱水器的示范和普及>作,成立能源部,統籌能源工作;日本更是強化了用能管理工作等等。這只是節能故事的上半部分,或者是表面。節能的深層次原因在于,由于石油價格的飆升,大幅度增加了生產和生活成本,很多企業和個人面臨倒閉和破產的危險。節能運動的起因在于為了削減能源的開支,而不僅僅是>了減少能源的消耗。
我們現在社會上對節能有個形而上學的理解,認為“節能”就>“節能”:減少多少噸煤,多少度電或者多少焦耳的用能。很多人還在說“節能不節錢”這樣的外行話,這是完全錯誤的。正確的邏輯關系是“省錢為因,節能為果”,現在我們是本末倒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自2006年國家明確節能工作以來,實際上還是停留在做做表面文章,走>過場這樣的初級階段,深入不下去。沒有經濟效益的行為,怎么可能持久呢?
美國>節能工作,說得難聽點就是在搞“人海戰術”,從事這項工作的有500萬人,未來也許會增加到一千萬人。光是美國能源部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局就有5000人在做節能的方方面面的事。和美國相比,我們的人員是少得可憐,不少人還是半路出家,沒有專業背景,節能這個“仗”很難打贏。
有這么多問題,那么中美之間就節能到底該如何合作?
首先,就像前面解釋的,要破除對技術的迷信,世界上沒有廣泛適用的節能秘訣和技術,一用就靈。也許有些行業(比如化工生產)有些重大的、突破性的節能工藝,那也是別人飯碗,不可能轉讓給你。
其次,要了解咱們中國到底缺少什么,有針對性地開展合作。現在美國很流行的就是“電動汽車”和“靈巧電網”、“靈巧電表”、“靈巧家電”,這些東西對美國人也許有用,對現階段的中國沒什么用,不要迷信。我們需要成熟的、可靠的技術,而不是清潔煤炭或者煤氣化這些還不靠譜的未來技術。工業是我們的節能的主要矛盾,而工業的基礎是電機和鍋爐。這些設備自問世到現在已經有了一百多年了,里面的秘密在哪兒?秘密在于這些設備的使用者,而不是這些設備。所以,我們現在欠缺的不是硬件的技術,而是一些節能的“軟功夫”,人的因素是關鍵。
沒有一支素質過硬的節能專業隊伍,節能只能是句空話。上至各級發改委節能主管官員、到設計院設計人員,下至鍋爐工,壓縮機工,都要接受培訓來提高能源管理意識、技能和專業化水平。同時,還要在全國的高等院校及職業技術學校開展節能的基礎教育工作,包括本科和研究生的學歷教育活動。開展普及教育的重點是建立師資隊伍建設,沒有老師,教育也變成空談。
在這個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也可以引進一些課程,美國知名的大學幾乎都有節能專業。美國的能源部與26所高校共同建立了能效評估中心,在為學校周邊中小型企業服務的同時,還為未來的節能工程師們提供了實習的基地和機會。我國在這個方面還完全是個空白。我們國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30萬家,給這些企業每家培養一個人才,再培養2000個老師可能需要30億人鼙搖:蛻銜奶岬降南蚍⒋錒家索要4000億美元相比,這個數字簡直就是九牛一毛,我們自己也掏得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是頭等大事,爭取別人的支持和援助也容易些。這才是中美節能合作的重中之重。
最后,我們還要認清節能的現實障礙。我們國家的能源供應是高度集中的壟斷制度,比如電力供應只能由兩三家企業來做,他們控制著終端用電的市場,這個和美國也不相同。美國有大大小小兩千多家公用事業公司,并且還打破了壟斷。美國的經驗表明,沒有電力公司的實際大力支持,節能不會長久和穩定的發展。畢竟,成功的節能計劃會減少能源供應企業的收入,這可不是他們愿意看到的事。如何調和與化解“供能”和“節能”的矛盾個難題,特別是能源供應企業往往都是巨無霸,掌握了特別巨大的社會和經濟資源,形成了固有的既得利益集團,地位很難撼動。美國20多年前開創的“需求側管理”(DSM)計劃可以為我們帶來很多有益的經驗。特別是如何實現“節能”和“供能”的“雙贏”而非“零和”局面對我們有重大的意義。現在,美國有一些州已經制定了法案,讓電力公司的利潤和銷售額脫鉤,以此來調動電力公司參與節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些也需要我們虛心學習和領會,“洋為中用”。
從技術層面上來說,盡管美國沒有“萬能藥”,但是在有些技術上還是很領先的,比如照明自動化、高效電機、能效評估手段(軟件和硬件)、保溫材料以及余熱回收裝備,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如何合作。合作的過程中,政府只是個媒婆,具體工作還得靠市場來完成和檢驗。另外,我們還需要重視的是,很多節能的技術都掌握在一些中、小型的企業手中,他們的實力有限,開展海外事業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們需要組建大的節能集團企業,以及節能技術集散基地,系統地把這些絞踅行甄別,系統化的引進來,在中國大規模的普及和應用。這樣,可以相對比較容易的把節能產業,特別是服務業帶動起來。而不必像美國那樣,技術很分散,給推廣和普及帶來很大的難度。
前面談的都是美國如何如何,那么咱們中國又能幫助美國什么呢?在某些行業我們具有無可比擬的成本優勢,我們可以在節能產品的生產環節上發揮我們的作用。目前全球80%的節p燈在中國生產,低價位為美國乃至全球的節能工作提供了一種低成本的辦法,這是很有價值的。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節能產品由中國來制造,就如前面提到的一些技術。當然,技術千千萬萬,不一而足。現在美國炙手可熱的靈巧電表}靈巧家電}電動汽車電池以及相關部件都是機會。我國p然能生產蘋果公司的iPhone,生產這些東西也不是很難,我們企業應該抓住美國節能市場的機會。當然了,咱們國家也有著可能成為美國一個很大的節能技術和服務業的市場,這個還要政府下功夫,做文章。
現在大家說節能就離不開環保,雖然他們密不可分,但不是一回事。我們現在是按照搞環保的套路在做節能工作,實際已經證明是行不通的。為什么?環保管的對象基本上是你看得見的“三廢”,節能管的東西你看不見摸不著,對象不同,方式和方法也就不同,不可簡單移植。節能的工作要更加復雜和專業化,成功的節能要貫徹“以人為本”這個思路,調動全國人民參與,不亞于計劃生育工作。我們還要充分認識到才行。
總之,中美能源的合作,用句套話來說,就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作者系美國能源工程師協會CEM項目中國小組副主任,AEE2009節能傳奇人物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