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頂峰距我們有多遠?
我們正邁向一個災難性的沖突,一端是不爭的事實,另一端=人們長期拒絕承認這個事實。
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這種沖突也會使我們陷入一個混亂、痛苦且漫長的轉折期。轉折期的標志是生活水平下降,以及愈加難以控制的經濟在衰退與增長間的動懿歡āS氪送時,通貨膨脹上升到無以復加的水平。
如果我們及早面對這一情況,幸運的話,也許還能扭轉局面,體面地享有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簡單卻可持續的經濟。在未來動蕩的若干芾錚策略得當的個人——在大多數資產價值急劇下降的情況下,把信念和資金投放在小部分將會升值的投資項目上,勢必會成為下一代的新富。
然而,如果我們錯失良機,可能就意味著價值艿謀覽#甚至意味著圍繞不斷減少的自然資源展開的國家動亂及戰爭將帶來的終極毀滅。
不需狡辯
需要面對的第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們缺乏足夠的石油以滿足全球日益增長的貪婪需求。一個多世紀以來,石油對我們的經濟至關重要,它是全球運輸網的命脈,為億萬的汽車、卡車、船舶、油輪、飛機和火車提供動力。但在最近10年里,石油產量已經開始落后 經濟增長的需求,導致今天的石油價格暴漲。出于諸多原因,石油不會再像從前那般充足與廉價。
華爾街和其他地方的許多人仍然抵制“石油頂峰”的概念。這一概念是一位名叫金·哈伯特 M King Hubbert)的地質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首次提出來的。哈伯特闡述道:某油田的石油開采量超過儲量的一半時,石油產量即達到頂峰。雖然這時仍能開采出石油,但石油年產量會呈現平穩、持久的衰退。
“石油頂峰”的概念同樣可以廣泛地運用于整個世界。從更專業的角度說,石油頂峰可定義為世界石油產量到達最高水平的某一時刻,隨后產量要么在一定時間內維持在一個固定水平,要么開始下降。無論如何,只要需求增長,其結果便是石油短缺,油價持續上漲。然而,我們更傾向于以稍微不同的方式把石油頂峰定義為:石油供應的增長不能滿足需求增長的某一時刻。這個定義雖然比專業的定義稍顯模糊,但因為它同時考慮了石油的供應及需求兩方面的因素而更具實際價值。
否定石油頂峰實際價值的人通常會辯解:技術會拯救我們。技術將使我們從現有油田中更輕松地獲取石油,或者幫助我們找到可供開發的、足夠多的新油田。但是,這一切缺乏依據。世界上技術最先進的國家——美國,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石油產量便一直在下降,若是技術真能解決石油短缺的問題,我們現在早就應該已經解決了。事實是:我們并沒有。
你也許會辯解,未能提高產量的實際原因是出于對石油鉆井的限制。誠然,開發目前禁止開采的一地區,比如北極圈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確可以提高石油產量。但是,這些地區的開發過程將十分緩慢,并且最后能為全世界新增的石油產量相對較少,為世界新添的石油產量可能不過每天100萬桶。
令人擔憂的是,有證據表明,無論怎樣定義“石油頂峰”,今日的世界正快速地達到,或是已經達到“石油頂峰”。更糟的是,一系列其他因素的聚積不僅會導致石油減產,而且可能致使石油完全停產。如果陷入這可悲的境地,我們便真正“玩兒完”了。
地球的石油儲備耗費過半
據最樂觀的估計,當我們的祖先剛開始直立行走時,地殼里蘊藏了22000億桶石油。而僅僅在過去的100年里,我們就耗光了一半。
我們最先追求的總是那些更優質的物品,比如說,易于開采、提煉廉價的輕質低硫原油。然而,大多數此類油品已不復存在,今后的油品質量趨于下滑。我們愈加依賴于提煉成本昂貴的重質高硫原油,依賴需要耗費更多資金和資源用于提取的非常規原料,比如瀝青砂。我們發掘地球之徹底,以至于陸地上已鮮有可開采之地。大多數未探明的近海石油已被歸入到那22000億桶石油的估計值中。現在,勘探已經開展到深海,這一地區的開發成本已顯著提高。
兩處最近發現的新油田便位于深海區。墨西哥灣的“杰克2號”油田(Jack 2 field)位于海平面以下2公里處,油井被鉆探到了海底以下6公里。要觸及油層需要安裝8公里長的管道,而抽出石油需要的實施費用也十分高昂。
與之相似,巴西近海岸潛在石油儲量第三大的卡里奧卡油田(Carioca field)也位于水下2公里、海床以下67公里處。在這樣的條件下建造油井存在著巨大的工程挑戰,提煉成本很可能會高到令人望而卻步的程度。
即便得到開發,這兩個油田的石油儲量也僅相當于全世界在一年半里的石油消耗量。
不光是我們在宣稱世界上可負擔的石油正衰竭耗盡,許多科學家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
例如,在2003年8月發行的《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雜志中,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油質枯竭研究組(Hydrocarbon Depletion Study Group)得出了令人吃驚的結論,表明世界實際石油儲備比人們普遍預期的要低80%。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積極響應,對可負擔石油的快速耗竭深表擔憂。總的說來,持相反觀點的僅是一些受雇于石油公司的科學家們,他們無視迫在眉睫的石油短缺,甚至可能是別有用心。
客觀地說,我們還會繼續發現新的大型油田(“大型”的標準是石油儲量超過5億桶,或是天然氣儲量超過3萬億立方米),但是,自1965年以來,油田的發現率就在不斷下降,雖然在進入2000年后稍微上升了一點,但近10年來我們發現的大型油田不 20世紀70年代的一半。
石油行業幾乎沒有人愿意敲響警鐘
石油供應量緊縮的同時,世界范圍內的石油消費卻持續上升。2002年以來,人類消費的石油是我們新發現的石油儲量的4倍。多數專家認為,20年之內,石油需求將上升50%以上。需求與儲備的不平衡,是過去5年或更長時間里石油產量開始供不應求的主要原因。2002年,石油供給盈余在5%以上,如今已幾乎跌為零。
很明顯,我們的石油正急速枯竭。更令人沮喪的是,政府和石油行業中幾乎沒有人愿意敲響警鐘,引發人們足夠的重視。
當然,“石油頂峰”不是我們希望到達的狀態。到達“絕對石油頂峰”之前,我們還剩多少時間?有一點可供參考:如果石油消耗維持在每年約310億桶的速率,到2040年,地底的石油就會耗竭。我們最久也只能撐到那個時候。
“絕對石油頂峰”不會在一夜之間到來。在此之前,世界經濟會發生顯著的變化。其中一個可能的變化是:在達到“絕對石油頂峰”前的某個時期,石油不再是有錢就能駁降摹1熱紓石油可能不再出售給私家車或貨車的車主。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可能性,我們預想,各國政府能聯合起來儲存石油以備不時之需。不可思議吧?這可說不定。
總之,隨著能源與財芳鄹癯中上漲,我們面對的可能是動蕩起伏的經濟極端環境,個人要安穩地度過這一時期雖非全無可能,但也絕非易事。正如之前講到的那樣,經濟增長時斷時續,通貨膨脹屢創新高,經濟衰退間歇出現,前景不甚樂觀。然而,如果我們不盡快協同合作、積極處理資源短缺問題,情況只步一步惡化。(斯蒂芬·李柏博士是美國著名經濟觀察家,經濟觀察領域的一個傳奇。在1986年出版的《抓住最有利的機會》一書中,他斷言20世紀90年代將是股市的黃金時期;在1999年的《挑戰市場》一書中,他警告投資者:互聯網泡沫已經形成,科技股的崩潰即將來臨;在2004年2月,當原油價格還在每桶30美元以下徘徊的時候,他又在《石油效應》一書中預言:能源價格將飛速上漲,石油的100美元時代已經為時不遠。這些預言都一一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