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萬元GDP能耗水平要比2005年下降20%,而且是為數不多的約束性指標之一。據此測算,2010年萬元GDP能耗水平要下降到0.98噸標準煤(2005年價格水平),年均要下降4.4亍5“十一五”節能降耗工作開局并不良好,2006年萬元GDP能源消耗水平為1.21噸標準煤(2005年價格水平),只比2005年下降1.23%。盡管能耗水平的變動不是均勻的,五年下降20%并不等于每年都要下降4.4%,但由于第一年只下降了1.23%,以后四年要下降18.77%,年均要下降5.4%厥迪幟訊雀大。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兩會上又強調,“十一五”節能降耗的目標一定要實現,要完成這項艱巨的工作,就必須正確分析我國目前面臨的節能降耗形勢,找準工作的著力點。
一、我國當前的能耗水平
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2006年我國GDP為209407億元,能源消費總量為24.6億噸標準煤,現價萬元GDP能源消耗1.17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4.4%。不變價(1952年價格)萬元GDP能源消耗5.8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1.23%。
為了正確評價我國能耗水平,本文選擇若干國家的能耗水平與我國進行比較。但國際比較時,GDP會受到匯率水平的影響,因此本文分別采取匯率法和購買力平價(PPP)的方法分別進行比較(均為現價)。由于2003年以后,我國能耗水平出現了一些異常變化,因此本文用2002年的數據進行比較。
1.匯率法計算的能耗水平的國際比較
2002年,我國與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按匯率法計算的能源消耗水平明顯高于發達國家。2002年,我國1億美元GDP約消耗能源12.3萬噸標準煤,能耗水平是日本的7.5模德國的5.5倍,美國的4.4倍,澳大利亞的3.5倍,甚至是巴西的2.3倍。
但很多人認為,由于我國的人民幣匯率水平被低估,導致我國的GDP被低估,進而使能耗水平被高估。因此,下面利墓郝蛄ζ郊郟≒PP)的方法再對我國與上述國家的能耗水平進行比較。
2.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能耗水平的國際比較
與匯率法計算結果很大不同的是,2002年,我國與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相比,按PPP法計算的能耗水平已經相當低了。1億美元GDP約消耗能源2.1萬噸標準煤,僅為匯率法計算的17%,能耗水平僅為日本的1.4倍,德國的1.35倍,比美國低0.11萬噸標s煤。
不過,當前國際上對用PPP法進行國際匯率換算和比較是有爭議的,因為PPP理論建立在充分開放、充分貿易和市場充分有效的世界經濟基礎上,但現實生活中,各國市場經濟條件千差萬別,滿足PPP理論的前提條件并不完全成立。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用此法進行匯率換算得出美元與人民幣的比價,1美元不到2元人民幣,顯然是高估了人民幣幣值。因此,按PPP 計算,明顯是低估了我國的能耗水平。
3.我國物理能耗水平的國際比較
為了剔除匯率對能耗水平的影響,下面再用物理能耗水平來進行國際比較。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實施節能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等措施,使國家重點考核的60多種工業產品的能源單耗指標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這些措施使我國能以較低的能源增長速度支持了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的物理能耗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
2002年,我國每千瓦時供電耗煤比國際先進水平高67克標煤,每噸鋼能耗水平比國際先進水平高69公斤標煤,每噸水泥綜合能耗水平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4.3公斤標煤,分別高出21%、11%和35%。由于實物量指標不涉及匯率問題,這個結果的可信度更大一些。
綜合其它研究成果來看,目前我國物理能耗水平約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20%-30%左右,有一定差距。但平均能耗水平的差距更大,考慮人民幣匯率低估的因素,萬元GDP能耗水平大約是日本的4.5-5.7倍,是美國2.6-3.3倍,總體上還是很低的。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的產業結構水平。
二、影響我國能耗水平的主要因素
萬元GDP能耗水平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各產業的能耗水平,反映各產業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另一個因素是產業結構,反映各產業在國民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平均能耗水平的下降速度主要取決于各產業能耗水平的變動情況,以及產業結構的變動情況。
為了突出重工業化對我國能耗水平變動影響,本文從產業結構中單獨提出重化工業,將產業結構劃分為第一產業、重化工業、除重化工業外的其他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等四種。其中,重化工業包括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玖θ攘Φ納產和供應業等六個高耗能行業。
1.產業能耗和產業結構對我國能耗水平變動的貢獻
本文計算了1994-2003年產業能耗和產業結構對我國平均能耗水平變動的貢獻,可以看出,剔除2002年數據以后,1995-2004年我國能耗水平的變動量中,產業結構變動的平均貢獻為42.31%,產業能耗下降的平均貢獻為57.69%。可以說,近10年來,我國能耗水平下降主要是由于產 內部能耗水平的下降導致的。
雖然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目標是朝著能源消耗強度和污染強度更輕的方向發展,但是從目前整體情況來看,我國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由此決定了能耗水平還比較高,尤其是重化工業比重的提高帶來了能源需求的大量增加。下面從各產業發展的差異及其能耗水平來分析產業結構對我國能耗水平的影響。
2.各產業能耗狡降謀冉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本文對我國1994—2003年各產業(仍然沿用上面對產業結構的劃分方法)的能耗水平進行了比較,可以看出,我國重化工業能源消耗水平遠遠高于其它產業。從1994—2003年,我國萬元GDP能耗水平平均為1.65噸標準煤,從四個產業來看,只有重化工業遠高于平均水平,為8.3噸標準煤/萬元。
3.各產業能耗貢獻度的比較
本文還對1994-2003年各產業能耗水平變動對我國萬元GDP能耗水平的貢獻進行比較,剔除2002年數據后的結果顯示:從四個產業來看,第三產業能耗水平降低對萬元GDP能耗水平下降的貢獻最大,1994—2003年平均為23.9%,其次是其他第二產業,重化工業排第三,第一產業最低。
綜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重化工業的能耗水平最大,但其對萬元GDP能耗水平下降的貢獻最低(除去農業),并制約我國整體能耗水平的下降。這不僅反映出我國產業結構、工業結構不夠合理,技術裝備水平比較落后,也說明我國工業領域能耗偏高。
因此,降低我國萬元GDP的能耗水平,一要進一步優化業結構,二要提升能源利用技術水平,尤其是重化工業。
三、我國能耗水平下降的空間
1.我國能耗水平的變動趨勢
由于GDP統計要受價格因素的影響,有現價和不變價之分,因此能耗水平也有現價和不變價之分,不同計算方法的差別會很大。本文利用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調整1的GDP數據,分別計算了1978年-2006年我國現價和不變價能耗水平及其變動情況。
從現價來看,我國萬元GDP能耗水平從1978年的15.68噸標準煤下降到2006年的1.17噸標準煤,28年間下降114.51噸標準煤,年均下降9.7%。但是1998年以后,我國萬元GDP能耗水平下降速度明顯放緩,1998-2006年年均下降速度只有3.7%,在2003年還出現了反彈。
從不變價來看,能耗水平反彈更加明顯。以1952年不變價計算,萬元GDP能耗水平從1978年的17.85噸標準煤下降到2006年的5.8噸標準煤,28年間年均下降速度只有4.1%,接近“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下降速度。1998年以后,下降速度大幅放緩,1998-2006年年均下降速度只有1.1%,遠低于“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目標值。進入2002年以后,還連續四年出現了上升。
2.發達國家能耗水平的變動特點
從世界各國、尤其是工業化國家的發展趨勢來看,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能耗水平都經歷了一個從高速下降轉向低速下降的經歷:在工業化的早中期,能耗水平大幅度下降,但發展到工業化的中后期以后,能耗水平的下降速度大大減緩,甚至會出現不下降或增長。
1990—2000年間,整個世界的能耗水平平均下降了1.14%,工業化程度較低的非OECD國家平均下降了2.25%,而工業化程度較高的OECD國家只下降了0.8%。發達國家中,美國下降較快,平均下降速度也只有1.4%,日本N至上升了0.3%,發展中國家印度也只下降了0.4%。
盡管我國的萬元GDP能耗水平離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但國內外普遍認為,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而目N又正處在重化工業的加速發展階段,到2020年以前我國都應該處在這樣一個階段。這個特殊的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國的能耗水平已不再可能像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那樣快速地下降,而是進入了低速下降、甚至小幅增長的階段。因此,國家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十一五”期間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實現難度將是非常大的。
四、我國節能降耗的重點領域
在我國的能源芊呀峁怪校工業、生活消費和交通運輸郵電業一直占據前三位,2003年它們占能源總消費的比重分別為69.98%、11.27%和7.45%,合計占到了88.7%。從動態來看,工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一直占據絕對比重,始終在70%左右徘徊,并沒有明顯的下降趨勢;生活消費所占比重從1980年起穩芟陸擔喚煌ㄔ聳溆實繅鄧占重在1997年開始逐步上升。
在工業內部,六大重化工業占整個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82.55%,占全部能源消費總量的54.77%。從計量分析結果來看,重化工業占GDP比重的提高對能源消費增長也有較大影響。生活消費的能源消耗主要是建筑耗能和家庭汽車耗能,交通運輸郵電業能源消耗主要是城市交通體系的耗能。所以說,重化工業、建筑和交通是我國節能的重點領域。
綜合有關機構的研究成果來看,到2020年,雖然工業部門占能源總需求的比例將從目前的70%左右逐步下降到55%左右,但仍將為第一大用能部門;而交通和建筑兩個部門的用能增長將明顯加快,交通用能所占的比例將從目前的11%左右提高2020年的16—17%左右,建筑用能比例將由目前的16%左右提高到2020年的25—27%左右。由此可見,節能的領域應該是全面的,對三大耗能部門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方面,今后10—20年能耗始終占一半以上的工業部門、尤其重化工業是仍應該是節能的重點領域。另一方面,需要盡快改變偏重工業節能,忽視建筑、猛ń諛艿南腫矗對當前已進入快速增長期、今后需求比例明顯提高的建筑、交通部門,必須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五、我國節能降耗的主要措施
1.優化產業結構
從前面的分析可知,產業結構不合理是我國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盡管經濟普查之后,我國萌產業占GDP的比重有較大上升,但還是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而且,我國工業增加值只占GDP的40%左右,但能源消耗幾乎占到了70%,明顯偏高,主要是因為工業內部重化工業比重較大。
因此,若要實現節能降耗目標,就必須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限制資源損耗大、污染嚴重產業的發展。首先,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尤其是要大力發展能源消耗低、增加值率較高的法律、咨詢、金融、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同時,要加快調整工業部門內部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加快制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發展高新技擋業,優先發展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低能耗的信息產業,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鼓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制定鋼鐵、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發展規劃、政策,提高行業準入標準。
但是,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階段,產業結構調整有著一定的剛性,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從2003年的41.4%下降到2006年的39.5%,連續三年下降。又由于近兩年我國產業內部能源消耗水平大幅上升。因此,未來5-10年,我國降低能耗水平的重點應該放在技術方面。
2.加快技術進步
首先要加強工業節能技術推廣。到2020年,工業部門不僅是最大的用能部門,也是獲得節能效應最為顯著的部門。從節能的實現因素看,工業部門節能應實行技術進步與調整行業、產品結構相結合。要通過修訂節能設計規范,實行企業能源審計和報告/對標管理,推進節能技術進步,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系統,推行績效合同等政策和措施,促進工業部門的節能。
在建筑節能方面,由于到2002年末,全國只建成節能建筑2.3億平方米,僅占城市建筑面積的2.1%。因此,應高度重視現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工作。國家應該制定并實施《建筑節能條例,嚴格執行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制定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建筑材料及耗能器具的經濟激勵機制,制定耗能設備能效標準和標識。
在交通節能方面,目前我國各類汽車平均百公里油耗比發達國家高20%以上。如果政策得當,2010年公路運輸節油潛力約為15%,2020年為30%以上。國家該盡快制定燃料效率和油品質量標準;改進城市規劃和交通體系,優先發展快速公共交通;建立智能交通系統;鼓勵開發、購買和使用替代燃料車,對大排量汽車實行更嚴格的環保限制。
3.深化市場化改革,讓價格發揮基礎性作用
不論是產業結構優化還是技術進步,都應主要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事實上,能源定價機制不科學,能源產品價格偏低是我國能耗水平偏高的根本原因。因此,深化能源市場化改革、讓價格發揮基礎性作用,應成為我國節能降耗工作的根本措施。而深化能源市場化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完善定價機制,增強市場競爭性技憂可緇嶁怨苤啤
我國能源定價機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一是完善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切實解決資源所有權的“虛位”問題;二是對能形成有效競爭的能源產品推行市場定價,以及時、合理地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三是對具有自然壟斷特性的環節實行有效的價格監管,主要是輸配電網和天然氣管網;四是形成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資源價格結構和比價關系;五是完善礦產權的招、拍、掛轉讓方式,并以邊際使用者成本為依據進行政府干預。同時,還要建立對低收入人群的價格補貼制度。
從國外的成功經驗來看,能源價格放開必須與增強市場競爭性和強化社會性管制同步進行。增強市場的競爭性,一是要放松新企業(尤其是民營、外資企業)進入和新技術使用的準入政策;二是要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在發電市場、石油批發、零售等下游產業甚至煉油等中游產業,有條件地放開市場準入;三是對國有能源企業實行以產權制度為核心內緣母母鎩
加強社會性管制的重點包括:完善安全、環保、質量、勞動保護等領域的法律法規,使生產者和執法者都有據可循;建立以社會性管制為核心內容的項目核準制,以安全、環保、質量、勞動保護等作為項目立項核準的主要依據;建立統一有效的行政監管體系,遏制生產者的違規行為,使社會成本能充分內部化;建立能使成本內化的稅收制度,主要是完善資源稅稅制,并提高石油消費的稅負水平。
4.完善政府考核方式
在能源市場化改革相對滯后、政府官員的GDP情結還比較濃的情況下,建立相應的節能降耗考核制度是必要的,但不是最咭的。考核的目的應在于推動政府樹立節能意識、深化市場化改革和加強社會性管制,節能降耗不能成為政府干預市場的新借口。
同時,考核方式也需要進一步完善:一是考核內容除了能耗水平下降的定量目標外,還應包括地方政府加強社會性管制等方面的定性目標;二是應要求地方政府拿出詳細方案,將節能目標落實到具體的企業或單位;三是要完善統計制度,包括能源統計制度和地方GDP核算制度,保證統計數據的可靠性;四是要制定明確的獎懲措施,對完不成目標的地方官員給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