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是世界經濟的溫度計,同時也是整個石油和化工產業鏈市場的起搏器和發動機。2018年,國際油價經過激烈市場博弈,最終向下突破低位運行。2019年,隨著世界經濟的調整減速,油價也將極大概率繼續低位運行。綜合國際政治經濟多因素分析,低油價可能成為今后一個較長周期內的新常態。
進入2018年,緩慢爬升了近兩年的國際油價迎來了劇烈震蕩:上半年,在美國嚴厲制裁伊朗等地緣政治風險預期下,油價一路穩扎穩打攀升;但下半年,尤其是進入10月份以后,油價表現一落千丈,紐約油價從10月初的近80美元/桶,持續下跌至12月底的40多美元/桶,跌幅逾40%。此后,即便有歐佩克達成減產石油協議的刺激,紐約油價依然被牢牢壓制在40美元/桶上下的低價位,上漲乏力。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其一,2019年世界經濟調整減速已經是進行中的事實,對原油的需求構成最大基本面利空,沒有需求支撐的原油市場難以振作。
其二,國際原油供給在爆發。美國能源署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2018年10月份的原油日產量攀升7.9萬桶至1153.7萬桶,刷新歷史最高水平。眾所周知,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傳統能源情有獨鐘,解禁美國離岸石油開采,不惜成為眾矢之的退出巴黎協定,顯示美國能源政策的Z大轉折。2018年,美國石油工業和頁巖氣革命繼續高歌猛進,并一舉躍升為世界最大油氣生產國。另一產油大國俄羅斯也在持續加碼擴大產能,俄能源部日前的統計數據顯示,該國2018年石油日產量升至蘇聯解體以來的最高位,達到1116萬桶,年度平均日產量首次超過1100萬桶。尤其是12Z份的石油日產量更是增至1145萬桶,刷新紀錄,直追第一大產油國美國。
其三,歐佩克影響力式微。以往國際油價“高燒”或者“低溫”時,歐佩克都會相機增產或者減產,并往往能一舉扭轉乾坤,在穩定國際油市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現在形勢有變,外有美俄石油工業崛起趕超,內有越來越難以彌合的紛爭和分裂,歐佩克已陷入內外交困之境。2018年卡塔爾退出歐佩克組織,更是給成立近60年、日漸式微的歐佩克以沉重一擊。
因此可以預見,2019年如果歐佩克積極干預油市、切實得力地落實減產措施,美俄石油產業勢必進一步壯大,但好歹國際低油價將有托底支撐;如果歐佩克雷聲大雨點小、減產措施落實不力,疊加世界經濟調整減速的基本面,國際油價將有降至極低位并再現2016年市場崩盤的危險。減或不減,對歐佩克都將是一個歷史性的挑戰,實為兩難的選擇。
綜合來看,低油價的新常態或許已經到來。具體到2019年,預計紐約油價有望在40~60美元/桶的區間震蕩,不排除出現極低油價。跟油價聯動,國內煤炭價格也將回落,價格中樞下移。低油價、低煤價將向石化產業鏈傳導,整個產業鏈的價格體系都將重構。
低油價的影響將是深遠的,除了直接影響石化業的價格體系,整個世界產業經濟的未來格局都可能重塑。低油價將顯著抬升傳統油基能源化工產業的比較優勢,降低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成本,從而延長油氣能源產業的生命周期。沿著這個邏輯,在新能源產業國際競爭中已經落后半程、油氣資源家底豐厚、近來又在大力推動制造業回歸的美國,其幕后操控油市以達長期中低油價的意圖已若隱若現。若果如此,此前多年高歌猛進的新能源產業可能面臨戰略抉擇。中國是全球新興能源產業的領跑者,此時更當格外小心謹慎,一方面要加快新能源技術的完善進步、持續提升其相對競爭力,另一方面要保持對市場的敬畏和尊重,審時度勢、順勢而為,以免現方向性戰略性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