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的市場競爭,最核心的是質量之爭。而產品質量標準是產品生產、檢驗和評定質量的技術依據。當前,許多化企認為,只要按照現行4種標準(國家、行業、地方、企業標準)組織生產,使產品質量符合H關標準要求就萬事大吉了。其實,這種認知較片面,不利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以國家標準為例,其分為強制性和推薦性兩種。凡是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滿足經濟社會管理基本需要的技術要求,通常寫入強制性國家標準。而對于滿足基礎通用、與強制性國家標準配套、對各有關行業起引領作用等需要的技術要求,通常寫入推薦性國家標準。這里,必須明確的是,不論是強制性國家標準,還是推薦性國家標準,并非代表產品最高技術等水平,而只代表產品質量要達到的最基本要求,是“及格線”。
以發展眼光來看,生產企業不能安于現狀,要在產品質量提升上有更高的目標與追求。這一點,要向那些著名的跨國公司學習與看齊。其產品之所以能夠馳騁全球市場數十年乃至上百年,憑借的正是其優于行業平均質量水平的企業內控標準。
鑒于此,國內化企要以奮起直追的姿態開展“采標”活動,積極引進、消化、吸收諸如發達國家標準、行業先進標準、跨國公司標準等,通過工藝技術改進,使之從原材料進廠,到產品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能有與采標相對應的標準去保障執行,最終形成企業內控標準加以實施,使自己的產品質量“鶴立雞群”。
實際上,目前國內一些與跨國公司展開合作的化企,普遍接受了對方組織的生產過程評估論證,并按照其先進的技術規范,建立了類同于對方的企業產品標準體系,使得產品更容易融入國際市場,提升了產品在全球市場上的美譽度,受益匪淺。
當然,提高產品質量標準,一定會增加技改投入和過程控制成本,給企業增添資金壓力。但是,企業應該看到,一旦產品質量檔級實現大幅提升,所帶來的收益是巨大的,足以彌補其相關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