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國家發改委和青海省政府在京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3月15日國務院批復的《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的相關情況。《規劃》明確,今后10年,將構建以鹽湖化工為核心的6大循環經濟主導產業發展體系,探索資源型、生態脆弱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規劃》向業界發出了一個強烈信號,化工產業將在柴達木新一輪發展中擔綱主角。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稱,《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是國務院批復的第二個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對于資源賦存豐富、生態x境脆弱的柴達木地區走出一條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科學發展之路,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令人興奮的是,建設和發展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化工產業將發揮主導作用。《規劃》明確,2010~2020年,要發展以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為核心、以鉀資源開發為龍頭的鹽湖化工循環型產業,以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為基礎的金屬產業,以配套鹽湖資源開發為主導的油氣化工循環型產業,以配套鹽湖資源開發為前提的煤炭綜合利用產業,以及高原特色生物產業和可再生能源產業6大主導產業體系。
按照《規劃》,該地區還將重點規劃建設4個循環經濟工業園,包括以鹽湖化工為特色的格爾木工業園;以鹽堿化工和新型建材為特色的德令哈工業園;以煤炭資源綜合利用,配套鹽湖資源開發為特色的烏蘭工業園;以及以鹽湖、煤炭等資源綜合利用為特色的大柴旦工業園。
解振華特別強調,通過循環經濟發展體系的建設,最終形成資源、產蠛筒品多層面聯動發展的循環型產業格局,努力做到“吃干榨盡”,爭取整個區域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廢水、廢氣、廢渣等的“零”排放或者是最少的排放。
事實上,早在2005年,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就被列入首批13個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之一。與其他試點園區不同的是,該地區面積為25.6萬平方千米,是全國面積最大的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區域內鹽湖、石油天然氣等資源豐富,是舉世聞名的“聚寶盆”。此前,一批化工重大項目已先期啟動。比如2005年底以來,國內最大的鉀肥生產企業——青海鹽湖集團先后在察爾汗鹽湖啟動了鹽湖資源綜合利用一、二、三期項目,拉開了鹽湖資源開發從單一開采鉀肥向鉀鹽、鈉鹽、鎂鹽、鋰鹽和氣五大產業集群轉變的序幕。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已初步形成以石油天然氣工業、鹽湖工業、黑色有色金屬工業、煤炭工業等為優勢的產業發展格局。該試驗區下一步的目標是,到2015年,基本建成鹽湖化工、大型鉀肥及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并培育形成一批循環濟典型示范企業;到2020年,建立起結構合理、優勢突出、集約利用鏈條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框架體系。
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這對柴達木來說是個嚴峻的考驗。青海省省長駱惠寧表示,他們已經進行了全面考慮,《規劃》從礦產、能源、水資源等方面進行了支撐能力分析。值得關注的是,在礦產資源方面,規劃期內的鉀肥、金屬鎂、純堿、燒堿、碳酸鋰、碳酸鍶、硼酸等重點資源產品,年原礦開采消耗量均不足各類資源探明保有儲量的1%,資源開發強度不大,可以保持這個地區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在水資源方面,經過反復核算論證,規劃水資源的利用量能夠滿足區域水資源平衡的要求。
值得期待的是,推進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建設,國家給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規劃》提出了國家對加快試驗區發展的十大支持政策,其中包括:在不降低技術水平和環保標準的前提下,對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和延伸產業鏈的配套項目,可適當放寬準入條件;制定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政策時,將試驗區的重大項目納入國家產業發展規劃;對試驗區用于循環經濟產業化項目的天然氣,優先保障資源配額等。
針對放寬準入條件的提法,解振華解釋說,比如開發鉀鹽過程中,很多相應的伴生資源會開發出來,過去這些資源以前都作為廢物堆在那兒,現在開發中要拉長產業鏈,把需要開發的資源都開發出來。延長產業鏈過程中有一些項目可以適當放寬準入條件,但項目一定要保證這個地區的產業環境不受影響,與國家的產業政策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