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低碳的升溫,作為低碳經濟走向產業化的根本,節能減排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今年兩會期間,“煤電聯動促節能減排”、《發展綠色建筑促進節能減排》、《構建綠色住宅體系》、《推進“綠色中國”建設》等與節能減排相關的提案或議案所占比重加大。過去依靠外需補充內需的思路基本走到了頭,一場曠日持久的綠色產業革命在悄然進行。
中央企業的節能減排關乎這場革命的全局。由于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幾乎主要被國企尤其是中央企業所覆蓋,再加上中央企業技術裝備、資金投入和科技創新等方面有明顯優勢,其能耗和排污水平自然成為行業內其他企業的參比對象,因此,中央必將成為實現全國節能減排目標的主力軍和領先者。
對于領跑在節能減排路上的中央企業,節能減排正從“硬約束”轉化為自身的“軟實力”。
綠色新動力
中央企業是較早T發綠色意識的群體。早在2004年11月,中國石油(12.80,-0.02,-0.16%)天然氣集團公司、上海寶鋼集團公司等6家中央企業響應國務院的號召,聯合發起《關于在中央企業創建資源節約型企業的倡議》。
接下來的幾年中,中國節能減排形勢嚴峻。2006年以來,中國上下加強了節能減排工作。2008年4月1日,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開始正式施行,對節能減I的要求上升到了法律的層面。短短兩個月后,國務院速即發布《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明確兩個“硬指標”,到2010年:全國萬元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左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要比2005年減少10%。
隨后,國務院國資委提出從中央企業負責人第二任期經營業績審核開始,將把節能減排的達成情況作為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審核的首要內E。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設置定量的考核標準,實施問責制和“一票反對”制。同時,遵照能耗情況,確定了包羅兩大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等在內的30家重點企業名單。
一票否決開啟了中國節能減排的“硬約束”時代。這些措施使國有大型企業及企業負責人對節能減排工作產生極大的緊迫感,既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有效促使國有大型企業把節能減排當成企業發展的頭等大事。從此,節能減排成為一場中央企業自上而下的運動。中央企業在節能減排、綠色生產方面進入了全面有序的推進期。
為了確保節能減排任務的完成,很多中央企業設置了專門工作機構,并要求所屬企業抓緊建立健全節能減排工作機構,初步構建了從上到下的節能減排組織體系。
許多中央企業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南方電網開展綠色行動,累計對2743家企業開展節能診斷、節能培訓等一條龍節能服務。中=華能實施“燃煤發電廠年捕捉二氧化碳3000噸試驗示范工程”。中國大唐實施能效對標,并完成300多項節能減排技術改造。
節能減排不忘從源頭做起。在節能減排裝備制造方面,東方電氣(43.21,-0.03,-0.07%)和哈電集團生產的發電設備占了全國市場的70%。設備性能的提高,對于促進全社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一重、二重、西電集團等重大裝備制造企業,在國內市場占有相當高的市場份額,所提供的裝備設備也對全社會的節能減排工作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些中央企業加強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研發了一批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新技術。中國建材全面實施以水泥、玻璃余熱發電為重點的節能技改措施,已建和在建余熱發電設備近100套。目前,建材行業的水泥、玻璃等高耗能產品的技術設計、設備制造、安裝以及低s熱發電技術和設備,相當一部分集中在央企。
還有一些中央企業通過節能減排提供s色產品。中國聯通(6.47,-0.04,-0.61%)曾邀請華為、上海倍兒卡特等11家移動設備供應商向電信同行發出了減少木材的消耗,保護我們綠色家園的倡議,啟動了通信產品、綠色包裝活動,每年將減少木材消耗5.7萬立方米。
作為更高層次的節能減排,中央企業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品結構,逐步形成經濟節能的產業布局。中電投充分利用核電的優勢,在水電中持續擴張。截至2009年底,中電投的清潔能源比例達30%,居五大發電集團之首。
減排硬功夫
“我們做節能減排真是到了絞盡腦汁的程度”,曾有企業人員吐露肺腑之言。燃油蟣徑雜詮航公司來說是生命線。為了降低油耗減輕飛機重量,國航將飛機飲用水箱的剩余總容積保持在3/4,水箱里少加1/4的水量。為了減輕飛機的重量,國航優選優化航路、縮短運行時間、APU節油、二次放行等等,推進“綠色飛行”。為了減輕飛機的重量,國航忍痛花費巨資替換新材料輕型飛機。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
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即使在蝦冷的冬季,中央企業的節能減排也不曾“冬眠”。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中央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中央企業6年來首次利潤下滑。然而,中央企業節能減排的總體工作目標沒有調整。
有關機構對“十一五”規劃中期評估得出的結論是,工業對單位GDP能耗下降的貢獻率在80%以上,工業經濟的主力軍央企對此做出了突出貢獻。2統計數據,2008年中央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可比價比2005年下降了10.23%,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了28.82%,化學需氧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了23.15%。可以說中央企業已經提前兩年完成了國家規定的“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
節能減排的“硬約束”不僅打造出中央企業的“軟實力”,也為企業在未來競爭中搶占制高點。2009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在北京簽署《節能自愿協議》。中國移動承諾,到2012年12月底實現單位業務量耗電下降20%的目標,實現節約用電118億度。中國移動集團總裁王建宙表示,節能減排可以增強企業的軟實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是中國移動作為企業公民應承擔的責任。
中央企業以創新的意識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節能減排之路。在這條路上,中央企業把自主創新與節能減排結合起來,以自主創新的方式實現節能減排,在節能減排的過程中實現自主創新。實踐證明,這兩者的結合是可行和必要的;另一方面,中央企業把節能減排融入到企業的發展戰略,融入到管理體系,融入到生產經營的點點滴滴。
但是,中央企業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的背后,也是困難重重。特別是2009年以來產業結構發生了一些積極變化,然而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然突出,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加劇,也給中央企業節能減排工作帶來新的問題和挑戰。2009年6月中,審計署發布對41家中央企業節能減排的審計公告,一年間,41家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面投資近169億元,雖然相當一部分企業的能耗和污染排放量都有所下降,但有的企業不降反升。
2010年是要完成“十一五”減排目標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國提出減排40%至45%目標后的第一年,至關重要。對于政府的減排承諾,央企內部不少人士憂心忡忡:如此大規模的節能減排勢必會影響中央企業利潤的實現。畢竟,擴大規模帶來的經濟效益遠比節能減排帶來的經濟效益高又快。
如何實現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的統一?如何平衡節能減排與社會責任的關系?如何把握節能減排與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最佳結合點?面對新時期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各中央企業必須繼續創新節能減排思路,從長遠規劃。此外,中央企業要根據國家節能減排的總體要求,發揚勇于擔當的精神,提出具有先進性和挑戰性的第三任期節能減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