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有關行業協會,有關中央企業: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推動石化和化學工業由大變強,指導行業持續科學健康發展,制定《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工業和信息化部
2016年9月29日
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
石化和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經濟總量大,產業關聯度高,與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和國防軍工密切相關,在我國工業經濟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基本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科技工業建設的需要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技術創新、產業結構、綠色發展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我國由石化和化學工業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和《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推動石化和化學工業由大變強,指導石化和化學工業持續科學健康發展,特編制本規劃。本規劃中的石化和化學工業是指以石油、天然氣、煤炭、化學礦和生物質等為原料進行化學加工的產業,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規劃期為2016-2020年。
一、行業現狀和發展環境
(a)發展成就
“十二五”時期,面對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復雜形勢和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曲折的外部環境,我國石化和化學 業積極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大力推進“轉方式、調結構”,全行業總體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為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1.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十二五”期間我國石化和化學工業繼續維持較快增長態勢,產值年均增長9%,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4%,2015年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8萬億元。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化學品生產國,甲醇、化肥、農藥、氯堿、輪胎、無機原料等重要大宗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主要產品保障能力逐步增強,乙烯、丙烯的當量自給率分別提高到50%和72%,化工新材料自給率達到63%。
2.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區域布局進一步改善,建成了22個千萬噸級煉油、10個百萬噸級乙烯基地,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三大石化產業集聚區;建成云貴鄂磷肥、青海和新疆鉀肥等大型化工基地以及蒙西、寧東、陜北等現代煤化工基地。化工園區建設取得新進展,產業集聚能力持續提升,已建成32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產品結構調整持續深化,22種高毒農藥產量降至農藥總產量的2%左右,高養分含量磷復肥在磷肥中比例達到90.8%,離>膜法燒堿產能比例提高到98.6%,子午線輪胎產量比重提高到90.9%。隨著新型煤化工和丙烷脫氫等技術獲得突破,非石油基乙烯和丙烯產量占比提高到12%和27%,有效提高了我國石化化工產品的保障能力。
3.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建成了數百個石化化工企業技術中心。高強碳纖維、六氟磷酸鋰、反滲透膜、生物基增塑劑等一批化工新材料實現產業化,一些擁有特色專有技術的中小型化工企業逐漸成為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專用化學品領域創新的主體。氯堿用全氟離子交換膜、濕法煉膠等生產技術實現突破,建成了萬噸級煤制芳烴裝置。對二甲苯和煤制烯烴等一看笮褪化、煤化工技術裝備實現國產化,部分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節能減排取得成效。在全國率先建立能效領跑者發布制度,涌現出一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化工園區和生產企業。2011-2014年,全行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20%,重點耗能產品單位能耗目標全部完成。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2014年石化和化學工業萬元產值化學需氧量(COD)、氨氮和二氧化硫(SO2)的排放強度分別為0.43千克/萬元、0.07千克/萬元和1.79千克/萬元,較2010年分別下降47.6%、40%和23.5%。煤化工、農藥、染料等行業污染防治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磷礦石等化學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重金屬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5.兩化融合逐步深化。超過90%的規模以上生產企業應用了過程控制系統(PCS),生產過程基本實現了自動化控制。生產優化系統(APC)、生產制造執行(MES)、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ERP)也已在企業中大范圍應用,生產效率進S步提高。石化、輪胎、化肥、煤化工、氯堿、氟化工等行業率先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
6.國際合作成果顯著。“十二五”時期,石化和化工行業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巴斯夫、沙特基礎工業公司、杜邦等國際化工跨國公司積極拓展在華業務,建設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品檔次明顯提升。國內石化化工企業開展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跨國并購,中國化工收購馬克西姆-阿甘公司、倍耐力公司等取得較好成效,提高了國內行業全產業鏈競爭優勢。輪胎行業在天然橡膠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重點布局,投資建設多家工廠。氮肥行業已向孟加拉、巴西、越南、新西蘭等國家輸出合成氨、尿素生產技術。鉀肥行業在海外10多個國家投資了20余個項目,彌補了國內鉀肥供應不足。
(二)主要問題
“十二五”期間,我國石化和化學工業經濟總量和發展質量都有較大的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水平仍有差距。
1.結構性矛盾較為1出。傳統產品普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電石、燒堿、聚氯乙烯、磷肥、氮肥等重點行業產能過剩尤為明顯。以乙烯、對二甲苯、乙二醇等為代表的大宗基礎原料和高技術含量的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國內自給率偏低,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烴塑料、特種橡膠、電子化學品等高端產品仍1大量進口。
2.行業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投入整體偏低,前瞻性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缺乏前瞻性技術創新儲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核心技術較少。核心工藝包開發、關鍵工程問題解決能力不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較弱。
3.安全環保壓力較大。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化工圍城”、“城圍化工”問題日益顯現,加之部分企業安全意識薄弱,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行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的矛盾凸顯,“談化色變”和“鄰避效應”對行業發展制約較大。隨著環保排放標準不斷提高,行業面臨的環境生態保護壓力不斷加大。
4.產業布局不盡合理。石化和化學工業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能分布分散,部分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尚未進入化工園區。同時,化工園區“數量多、分布散”的問題較為突出,部分園區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較低,配套基礎設施不健全,存在安全環境隱患。
(三)發展環境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石化和化學工業轉型升級、邁入制造強國的關鍵時期,行業發展面臨的環境嚴峻復雜,有利條件A制約因素相互交織,增長潛力和下行壓力同時并存。
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蘇步伐艱難緩慢,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貿易保護主義升溫。美國大規模開發頁巖氣、頁巖油,伊朗重返國際原油市場,化石能源替代技術快速發展給國際油價回升帶來較大不確定性。中東、北美等低成本油氣資源產地的石化產能陸續投產,全球石化產品市場重心進一步向東亞和南亞地轉移,部分石化產品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同時,“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實施,為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
從國內看,“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特別是《中國制造2025》、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全面實施,我國經濟將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為石化和化學工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制造業新模式、新業態的涌現,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消費需求個性化、高端化轉變,亟需綠色、安全、高性價比的高端石化化工產品。同時,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增速換檔、結構調整、動轉換的關鍵時期,石化和化學工業進入新的增長動力孕育和傳統增長動力減弱并存的轉型階段,行業發展的安全環保壓力和要素成本約束日益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質增效、綠色可持續發展任務艱巨。
(四)需求預測
“十三五”期間,在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消費升級等因素的拉動下,石化化工產品市場需求仍將保持較快增長。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約為56%,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60%,超過5000萬人將從農村走向城市,新型城鎮化和消費升級將極大地拉動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投資,促進能源、建材、家電、食品、服裝、車輛及日用品的需求增加,進而拉動石化化工產品需求持續增長。同時,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居民人均收入將比2010年翻一番,社會整體消費能力將增長120%以上,居民消費習慣也將從“溫飽型”向“發展型”轉變,對綠色、安全、高性價比的高端石化化工產品的需求增速將超過傳統產業。代表性石化化工產品消費量及需求預測如下表:
表1 2020年代表性石化化工產品國內需求預測
單位:萬噸
產 品 |
2015年 消費量 |
2020年 需求預測 |
需求年均 增長率% |
一、傳統石化化工產品 | |||
乙烯(當量消費量) |
4030 |
4800 |
3.6 |
丙烯(當量消費量) |
3180 |
4000 |
4.7 |
對二甲苯 |
2070 |
2850 |
6.6 |
甲醇 |
5238 |
8000 |
8.8 |
乙二醇 |
1335 |
1850 |
6.7 |
鉀肥(折K2O100%) |
1145 |
1300 |
2.5 |
二、代表性高端產品 | |||
聚碳酸酯 |
167 |
230 |
6.7 |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當量消費量) |
71 |
100 |
7.2 |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樹脂(EVA) |
118 |
150 |
4.9 |
硅橡膠(折聚硅氧烷,含回收利用) |
75 |
150 |
14.9 |
丁基橡膠 |
31 |
48 |
9.1 |
二苯基甲3二異氰酸酯 (MDI) |
190 |
270 |
7.3 |
聚四氟乙烯 |
7.4 |
10 |
6.3 |
有機硅單體(折硅氧烷,含回收利用) |
90 |
156 |
11.6 |
表2 部分傳統化工產品2015年產能、產量和2020年國內需求預測
單位:萬噸
產 品 |
2015年產能 |
2015年產量 |
2015年消費量 |
2020年 需求預測 |
需求年均 增長率% |
聚氯乙烯 |
2350 |
1609 |
1614 |
2020 |
4.6 |
燒堿 |
3870 |
3028 |
2852 |
3550 |
4.5 |
純堿 |
3150 |
2617 |
2397 |
2780 |
3.0 |
氮肥(折純N100%) |
6050 |
4840 |
3728 |
4100 |
1.2 |
磷肥(折P2O5100%) |
2350 |
1793 |
1243 |
1320 |
1.2 |
農藥(原藥,折100%) |
300 |
160 |
82.5 |
85 |
0.6 |
二、指導思想、發展原則和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中國制造2025》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為行動綱領,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培育化工新材料,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高水平化工園區和以石化化工為主導產業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不斷提高石化和化學工業國際競爭力,推動我國從石化和化學工業大國向強國邁進。
1.堅持創新驅動。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提高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著力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和大型成套裝備等核心關鍵共性技術,為建設石化和化學工業強國提供技術支撐。
2.堅持安全發展。深入實施責任關懷,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推進危險化學品全程追溯和城市人口密集區生產企業轉型或搬遷改造,提升危險化學品本質安全水平。完善化工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加強安全生產基礎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3.堅持綠色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推廣新型、高效、低碳的節能節水工藝,積極探索有毒有害原料(產品)替代,加強重點污染物的治理,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
4.堅持融合發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石化和化學工業深度融合,推進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標志的智能制造。加快石化化工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拓寬產業發展空間。促進軍民融合,推動石化化工行業與軍工科技、軍工經濟融合發展。
5.堅持開放合作。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統籌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促進引資與引智并舉,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并購和重組,培育國際經營能力,加快境外生產基地及合作園區建設,形成優進優出、內外聯動的開放型產業新格局。
(三)規劃目標
“十三五”期間,石化和化學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取得重大進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向石化和化學工業強國邁出堅實步伐。
1.經濟發展目標。“十三五”期間石化和化學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銷售利潤率小幅提高,2020年達到4.9%。
2.結構調整目標。傳統化工產品產能過剩矛盾有效緩解,烯烴、芳烴等基礎原料和化工新材料保障能力顯著提高,環境友好型農藥產量提高到70%以上,新型肥料比重提升到30%左右,形成一批具有國木赫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世界級化工園區和以石化化工為主導產業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行業發展質量和競爭能力明顯增強。
3.創新驅動目標。科研投入占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1.2%。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日益完善,在重點領域建成一批國家和行業創新平臺,突破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成套裝備,形成一批具有成長性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4.綠色發展目標。“十三五”末,萬元GDP用水量下降23%,萬元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減少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15%,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削減30%可稀
5.兩化融合目標。企業兩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實現信息化綜合集成的企業比例達到35%。石化化工智能工廠標準體系基本建立,在石化、煤化工、輪胎、化肥等領域建成一批石化智能工廠和數字車間。建成若干智慧化工園區,開展石化化工行業工業互聯網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