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是中國能源外交特別是石油外交取得最多成績的一年。
去年年初,在國家主席胡錦濤帶隊之下,中國在沙特得到了在任何時候均保證對中國的原油供應的承諾。隨后,中國又很快在此前困難重重的中俄能源談判上取得突破。而中俄“石油換貸款”協議墨跡未干,在南美洲,中國與巴西、委內瑞拉之間的石油大單也相繼簽訂。
據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去年中國與俄羅斯等國簽訂了600多億美元貸款換石油協議,綜合算下來,每年幫助中國獲得了約7500萬噸進口原油保障。
若與去年中國2億噸的進口原油總量相比,相當于中國全部進口量的37%是通過貸款換石油的方式獲得。由于貸款換石油協議多為長期協議,這種協議實際上是鎖定了我國將近四成的進口原油的穩定保障問題。
今年1月27日,國家能源委員會成立,委員會主任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任副主任。21名委員幾乎囊括了各部部長。能源委的成立,被解讀為中國正在從更高的全球視野來考量能源的戰略地位,保證國家能源安全E還有業內人士認為,能源委的成立,將更有助于我國能源外交策略的展開。
而就在中國穩步推行能源外交策略的同時,一些西方國家坐不住了,忍不住要開始小動作了。
在中東:美國借沙特要挾鞴
中東地區一直是世界石油的最主要輸出地,目前也是我國最主要的原油進口來源地。2009年,從沙特進口石油數量占我國原油進口總量的20.52%。同時,我國也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亞洲地區從中東進口原油最多的國家。
去年,我國在中東地區油氣開發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9年6月底,中石油與英國石油公司聯合投標伊拉克最大油田——魯邁拉油田成功,這成為伊拉克第一輪招標的唯一中標項目。2009年12月11日,在伊拉克舉行的第I輪招標中,中石油聯合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和道達爾公司贏得了哈發亞油田技術服務合同,該油田預計儲量41億桶(約合5.6億噸)。
在與伊拉克接壤的伊朗,中石油也獲得了兩個世界級大油氣項目的開發權。2009年7月,中石油從道達爾手中接管了伊朗最大氣田南帕斯氣田的股權,成為第11期項目的開發者。2009年9月,中石油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簽署協議,以17.6億X元購得伊朗最大油田南阿扎德甘油田70%股權。該油田也是世界最大的油田之一,原油儲量約420億桶(約合57.5億噸)。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開始有所動作。2月22日,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抵達沙特首都利雅得。比他先到一步的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此前曾在利雅得公開呼吁沙特就制裁伊朗對華施壓。
在美國能源部宣布朱棣文的訪問計劃時,英國路透社就刊文稱,“沙特將迎接這位美國能源沙皇,但同時也向中國示愛”。文章說,在利雅得與華盛頓的盟友關系中,石油一直是維系雙方政治、外交和經貿關系的基石。但如今沙特和他最大消費者美國之間關于石油的“那些事”正在發生改變。2009年,沙特對美國原油出口量已降到了過去22年來的新低,整個西方受金融危機影響石油需求都在下降。與之相反,中國在過去兩年中的石油需求卻在猛亍
上月15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公開呼吁沙特就制裁伊朗問題督促中國。沙特外交爻擠訝爾回應說,中國是個世界大國,會履行責任,無需沙特建議他們應該做些什么。英國廣播公司(BBC)對這句話解讀說,費薩爾的話其實可以兩面理解,既可以理解為對美國的拒絕,也可以認為是在含沙射影警告中國———如果中國不支持制裁伊朗,將面臨惹怒其最大石油供應國的危險。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中東問題專家李偉建表示,朱棣文此行時機敏感。雖然美國公開說是去談能源合作,但希拉里的表態說明美國已把沙特當作拉攏中國制裁伊朗的新工具,很難說朱棣文是否會再次就此敲打沙特。
在非洲:西方國家亂扣新殖民主義帽子
除了中東,非洲對中國的石油出口量也越來越多。自2002年開始,中國從非洲的原油進口量就呈現出迅速增長態勢,且非洲已經成為中國的第二大原油進口地區。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2002年中國從非洲進口原油1580萬噸,比2001年增長16.6%;2003年進口原油2218萬噸,同比增長40.4%。此后一直到2009年,非洲對中國的石油出口始終處于旺盛狀態,其中安哥拉至今還是中國的第二大石油進口來源國。
非洲也是中國油氣開發企業積極爭取的石油來源地區之一。中石油是進入非洲的第一家中國公司,而其他兩大石油公司中石化和中國海油也已進入。其中,這些公司的非洲石油產量占到中國從該地區進口石油量的30%。2009年6月,在收購阿達克斯石油公司后,中石化在尼日利亞、喀麥隆和加蓬取得了第一個立足點(長期以來被歐美石油公司所控到)。中國海油則于2009年9月表示愿意與加納國家石油公司加強在油氣生產作業和產能上的合作,還決定延長該公司向加納國家石油公司提供的財政和技術援助。2009年7月,美國馬拉松石油公司與中方兩家石油公司簽約,將其在安哥拉32區塊石油專營權的20%股份出讓給中國海油和中石化。
隨著中非能源合作的升溫,一些西方國家對中非關系的負面報道也甚囂塵上。其中以“中國實施新殖民主義”的論調最為突出。一些國際媒體大量報道了近年來中非關系的迅猛發展。它們使用了過去兩個世紀的殖民和冷戰時期所熟悉的一種論調:殘暴腐敗的統治者使非洲陷入貧困和無知,西方正試圖將他們繩之以法,給這塊大陸注入秩序,但有些勢力(這一次是愛管閑事的中國)卻從中作梗。
在去年11月中非論壇召開之前,西方國家媒體指責中國援助非洲其實意在掠奪非洲的資源和市場,是“新殖民主義”。路透社題為《中非密切合作關系全面開花》的文章酸溜溜地寫道:“中國和非洲國家幾乎每個月都會簽署一些能源或礦業協議,這讓西方國家感到驚訝。”美國《紐約時報》的報道稱中國動用巨額外匯儲備援助非洲國家,從而從它們那里得到自然資源。法新社的文章標題干脆就叫《中國不斷“垂涎”非洲石油》。
針對中非關系的升溫,最近某些國際媒體又按照殖民主義和冷戰邏輯,妖魔化中國與非洲的合作。這些媒體認為,中國的“入侵”使得西方治理及規范非洲大陸的努力變得困難重重,給本已為貧困、無知和暴力所累的非洲雪上加霜。這些媒體還表示,中國人在非洲只是為了謀求自然資源,以滿足中國工業和大量人口的需求。為了開發這塊大陸,他們向無賴政權提供貸款和援助匏們向非洲市場傾銷廉價劣質產品,毀掉當地工業,加劇了非洲人的困境。中國投資者付給非洲人的工資非常微薄,與更守道德的西方公司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中國只能成為非洲發展的障礙。
在亞洲:歐洲媒體支招破壞中緬管道
亞洲尤其是中亞是未來對中國石油出口的一個新增長點。近年來,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緬甸等國與中國能源合作進程的加快,推動了中亞油氣資源向中國輸出的步伐。
2009年12月14日,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通氣儀式在土庫曼斯坦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土庫曼斯坦總統別爾-穆哈梅多夫、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共同出席通氣儀式。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經這一管道進入中國后,將通過西氣東輸二線運至上海、廣州以及其他十多個省市和地區。
也是在去年,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購買了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公司約11%的全球存托憑證,交易金額約9.39億美元;民營企業新疆廣匯集團以4052萬美元收購了哈薩克T坦TBM公司49%的股權,計劃與后者共同開發哈薩克斯坦東部齋桑地區8300平方千米的油氣區塊;中石油與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公司也簽署合作協議,中國將向哈薩克斯坦提供100億美元貸款,作為交換,中石油與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公司聯合收購曼格什套石油天然氣公司。
作為中國與緬甸在能源合作方面的重要成果,中緬油氣管道的建設也進展順利。去年12月20日,中石 代表和緬甸能源部代表就該管道的權利與義務簽訂相關協議。
所有這些都令一些國 嗓子癢癢。
“中國建設緬甸輸油管道是危險的一步。”2月3日,英國路透社這樣報 正在建設的油氣管道。報道不但渲染中國此項工程可能面臨的危險以及緬甸人民可能得不到利益的結果,還赤裸裸地為印度“支招”———破壞輸油管道以打擊中國。
路透社稱,中國把部分能源安全放在受到國際制裁和內部斗爭困擾的國家手中可能是一次危險的賭博。盡管中緬兩國政府保持一致,但這種關系與其說是意見一致,還不如說是一種務實的伙伴關系。中國的目光牢牢盯著緬甸的自然資源和通往印度洋的通道。報道援引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全球治理研究中心緬甸問題專家扎尼的話說:“如果北京認為緬甸的輸油管道是相對安全的話,那么他們應該重新考慮考慮了。當前與中國保持著友好關系的這個政權有一天也會朝中國射擊。”路透社的報道不僅咳久宓槭溆凸艿賴奈O眨還借此赤裸裸地挑撥中國與印度的關系。報道稱,如果印度在任何時候覺得他們把緬甸輸給了中國,很容易就有一個應對方案:悄悄地資助那些懷有不滿情緒的部隊或者持不同政見的團體,他們可能會變得極端激進,將襲擊目標對準中國的資產。
去年11月7日,第三屆中非企業家大會在埃及召開。圖為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大會上發表演講。溫s理表示,中方將繼續鼓勵有實力、有信譽的中國企業到非洲國家投資興業,加強資源合作開發。
背景鏈接:中國石油外交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S世紀70~80年代,在大慶等油田產量上升之后,中國開始丟掉“貧油”的帽子,并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對外出口石油。
第二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的石油進口量開始持續增長。1993年,中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這意味著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國內石油需求迅猛增長,大大超過了國內的供應能力,中國進入了必須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國內外)兩個市場”的新階段。這一階段,中國國家石油公司開始主動“走出去”。
第三個階段。從2000年開始,特別是2004~2005年,中國石油公司“走出去”初步形成規模,但中國的石油外交活動也自此開始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和壓力。
第四個階段。自2007年,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世界政治與經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隨著西方國家在其傳統勢力范圍的關系重整,以及中國、印度等國家新興力量開始更多影響石油外交,中國的石油外交進入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