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低碳經濟,既可促進經濟的復蘇,又能應對全球的氣候變化,所以加大對低碳經濟的金融支持,成為當前重點投入的領域。
節能減排提供的產品是一種資源環境,是一種清潔宜人、和諧的環境。然而,資源環境的公共財產性質使人們對其使用具有無償性,人們對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越廣泛深入,資源環境的外部損失就越嚴重。而且,資源環境的影響和治理具有時空差,導致人們通常選擇對資源環境的濫用。這種外部性需要借助一定的政策手段使其內在化。節能減排恰恰起著這樣的作用。節能減排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著眼于發展的長期效矗是持續最佳而不是眼前最佳,是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手段和措施。
資源型經濟容易受節能減排政策、產業政策等的影響。以山西省為例,山西70%-80%的縣市以煤焦為支柱產業,對其影響尤為深刻。如忻州市80%以上的能源企業不達環保標準,60%以上的能源企業是環保治理重點或限制發展對象。而銀行新增貸款中能源中長期貸款占比達60%以上。山西省目前經濟增長方式使資源難以支撐、環境難以容納、社會難以承受,經濟增長難以實現持續、穩定,而且投融資產業結構單一,金融運行與產業景氣聯動性強,資金外流嚴重,金融不穩定因素增加。
從節能減排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目標和內涵,以及現實中存在的主要難點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體制和制度因素越來越成為制約節能減排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體制和制度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產權制度、分配制度等利益機制,引導經N活動和經濟資源的配置;通過生產要素組合,影響生產要素的流動,影響生產要素和勞動者的結合方式,影響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企業內部組織結構;通過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等作用于經濟活動,影響經濟增長。
企業主體地位是體制創新的基礎,企業是微觀經濟主體,也是經濟增長方式的微觀載體。只有通過完善企業的治理結構,改進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使企業成為經濟運行的主體,成為追求集約、追求效P、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微觀經濟主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節能減排才能成為其自愿行為,才能實現長效。
政府職能轉變是體制創新的關鍵。政府應從經濟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改變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發揮企業微觀經濟主體的作用。政府的經濟職能應體現在對市場主體負外部性效應的彌補上,全面履行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
價格和投融資機制是體制創新的核心。運用市場機制和價格杠桿能最有效地實現節能減排,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應盡快提高資源產品價格、堅決收取排污費,實現2業負外部效應的內部化;通過金融改革和創新,改善投融資體制,提高資金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激勵約束政策是體制創新的途徑。制度上激勵約束的有效性將保證節能減排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實現。如調整現行增值稅為主的稅收政策,完善干部考核政策,嚴格市場準入政策;制定鼓勵或抑制性政策,健全節能環保的技術標準和監測系統,提高企業節能技術;收入分配政策向勞動者和低收入群轉移等。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可行措施。經濟增長過程總是與產業結構變動相伴隨,體制創新的目標之一就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借此緩解就業矛盾、優化經濟結構、擴大內源性需求,跳出資源詛咒陷阱,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副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