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資源消耗力求從“大于”向“等于”轉變,專家建言:
在國慶節前夕于上海舉辦的亞太區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論壇上,針對化工企業在生產社會所需產品的同時消耗資源、產出廢棄物和污染物,并一定程度影響到生態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的現實,與會企業代表、政府及機構的專家紛紛建言:按照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的要求,化企應追求能量守恒和可持續發展。
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區首席代表李來來提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要建立在科學基礎上,這一科學基礎就是遵循熱力學能量守恒、能量可逆轉性兩個定律。化工企業在可持續發展中,須完善社會責任的生態環境系統,力求完成從“大于”向“等于”的能量守恒的轉變。
PPG工業亞太區EHS總監任閩懷認為,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必須不斷提供滿足社會所需的衣食住行分什品和優質服務。所謂優質產品即可持續發展產品;優質服務則包括積極推動化工生產的能量守恒,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他介紹:“有著130年歷史的PPG公司能夠發展至今,就在于企業對生態環境心存敬畏,從初始的被迫轉變為現在超越法規的自覺。PPG承諾到2020年,企業年能源消耗量下降1.5%,有害物質產生量下降20%。對于快速發展的企業而言,這很難,但我們認為非常值得。”他表示,現在的科技要做到完全“等于”雖很難,但對于企業來說,要盡量從“大于” 向“等于”努力,發揮最高的能量效應,同時提升自我調節能力,追求先進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盡量做到能量守恒。
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提供最佳服務,并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是一大課題。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原副主任)侯云春表示:“國家對不同企業分別實行‘胡蘿卜’和‘大棒’政策。對生產高質量、符合環境要求產品的企業,政策上給予獎勵,具體體現在對企業生縲砜杉安品定價差異等方面。‘大棒’是指通過制定嚴格的并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不斷提高的標準,逼迫和促使企業不斷地將消耗、廢棄物、污染降到最低,按照能量守恒的要求可持續發展。”
追求能量守恒,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使命,投入與創新不可或缺。上海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劉錦屏認為:“企業的投入不單要滿足技術成長、企業發展的需求,更要投資于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滿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隨著全球經濟發展,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企業關注,從之前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發展到現在將股東、社會、環保融合在一起,自覺降低不必要的消耗,履行優化環境承載能力的責任,這正是企業優秀和成熟企業的標志。”
面對不可再生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承載壓力,倡導正確的消費觀來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也是實現能量守恒的重要一環。
PPG工業亞太區涂料運營副總裁john Richter提出,企業的責任是把發展的理念、目標、價值觀與員工、合作伙伴和社會公眾溝通,把健康環保的理念、創新技術和產品可持續發展到下一個環節中去。他強調,必須用可持續產品領導消費方向。
任閩懷也指出:“所謂正確消費,就是選擇可持續產品,以鼓勵企業朝著正確方向發展。若只是使用價格便宜的、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的產品,就相當于鼓勵企業生產廢物。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消費、少消費是不可能的,正確消費對保證生態環境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侯云春強調:“我們的責任是讓子孫后代多得其益,少受其害。;色生產,企業有責;理性消費,人人有責。光靠政府鞭策不夠,企業更要自我激勵,約束自身的行為,以對子孫后代負責的精神去推動創新,共同追求一個目標——推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