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天津能效市場首批交易合同簽署。天津泰達津聯熱電有限公司等三家供熱企業,將本采暖季形成的共計4500噸標煤節能量,分別出售給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市場和貿易公司以及花旗集團環球金融有限公司。
天津能效市場是我國首個自主開發的基于強制能效目標的排放權交易體系,旨在通過“強度控制與交易”模式,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強度。據了解,9日達成交易的節能量折合11500噸碳當量,成交價格為每噸50元人民幣。
天津是建設部確定的供熱計量試點地區。供熱計量制度通過影響用戶用能習慣實現節能,但往往影響供熱l業收益。天津能效市場首批交易,按照國務院居住建筑節能標準,以單位面積供熱能源消耗作為居住建筑用能指標計算采暖季節能量/碳當量,通過排放權交易提高供熱單位收益,以補償供熱單位實施供熱計量的成本費用。
天津市建設交通委員會總工程師韓培俊說:“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天津已累計建成超過1.14萬平方米的節能建筑,占住宅總存量的62%。在全國率先在民用建筑領域開展能效交易,有助于推廣供熱計量、建筑能耗目標考核和超能耗定額加價等制度。”
天津能效市場由天津市政府組織天津市建設交通委員會、天津市供熱辦公室、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瑞碳新能源公司等單位開發的。
在9日的簽約儀式上,瑞碳新能源公司總裁施政介紹,天津能效市場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吸收歐美碳市場的經驗和教訓,制訂科學界定節能與碳減排量化關系的方法,探索實現顯著降低碳強度的市場化綜x解決方案和交易機制。有助于激勵買家、賣家、技術公司、能效審核機構、國內外投資者等形成共贏的商業生態體系,促進節能減排。
作為市場運營機構,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將為天津能效市場提供服務平臺,推動產品設計。
據了解,建筑能效交易,是繼二氧化硫、碳中和、合同能源管理之后,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推出的第四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