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張曉哲
由“十一五”規劃首次提出的“節能減排”,可以理解為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綻用方式根本轉變,其承擔的增強發展后勁和提升民生質量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凸顯。
一肩挑發展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雖已躍居世界第二,但也必須看到,我國單位GDP能耗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節n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
實現從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共贏,須將共識轉化為制度。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從考核、獎懲到生態補償、耕地保護、水資源保護,從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稅費改革到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再到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這些被列入十八大報告的具體內容,凝聚起改革的共識。
具體而言,即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礦產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長遠來看,推動一場能源生產和消費的“革命”已箭在弦上。將能源消費總量納入宏觀調控范疇,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
一肩惠民生
日前,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發布《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3)》,對全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空氣質量狀況進行排名 北京等城市排名堪憂。
“如果連吃飯、喝水、呼吸都成問題的話,政府是以GDP作為第一目標,還是健康?”今年全國兩會期間,76歲的人大代表鐘南山再次發問。
生存,再發展,這個邏輯順序無法倒置。但我們追求的發展,是更廣闊語境下的科學發展,絕非狹義的經濟增長,歸根結底是“人”的發展。民生優先,應當是發展的前提。
鐘南山院士的發問并不是選擇題。必須看到,一方面,GDP導向、傳統的粗放發展方式已嚴重影響空氣、水源、食品質量和安全,直接影響公眾健康;另一方面,資源環境約束問題不解決,發展就會“斷糧”,民生也會因此“大打折扣”。
以人為本,本固邦寧。“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已經作為一個騁理念出現在十八大報告中。作為公共產品的良好生態環境,包括清新空氣、清潔水源、安全食品——這些都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費品,而各級政府理應成為第一生產者和提供者。
節能減排作為約束性指標,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是途徑,而高質量的生態產品、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民生建設的題中之義,也與經濟發展“殊途同歸”——都是在為“人”的發展服務。因此,節能減排肩挑民生重擔,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也是撬動發展方式轉變的有力杠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回顧近年的用電量數據,去年四季度工業能耗普遍顯著降低。這背后的一大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年終“突擊”— —為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對部分高耗能產業進行控制。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上升到五位一體的高度。我們看到,從今年一季度開始,部分地區和有關部門在完善節能減排政策、抓好重點工程和領域、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作出了切實努力。
通過立法推動建筑廢物資源綜合利用,青島市走在了前面。作為國家首批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唯一的建筑廢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青島市制定了建筑廢物綜合利用實施方案。為加快示范基地建設,全面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該市公布了《青島市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條例》,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另一個示范基地——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則正在努力成為在民族貧困地區、生態脆弱地區開展資源綜合利用、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刑岣咦試蠢用水平的示范典型。為此,寧夏出臺了《關于加強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的意見》,提出支持基地建設的多項措施。
節能環保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資金從哪里校刻剿鶻諛莧謐示驗,創新節能融資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今年1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銀監會統計部與13家銀行代表圍坐一席,就銀行業節能貸款業務專門展開探討。
節能減排重擔在肩,非朝夕可成。節能減排目標、乃至生態文明的實現,絕不是“一錘子買賣”,仍然要政府、企業、公眾齊努力。
正如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躍思所言:政府孛乓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堅持體制創新、管理創新,鼓勵科學先行,堅持產業結構調整,制定和完善法規標準,依法治污;企業要勇于淘汰落后產能,堅決做好污染治理;社會公眾要從點滴做起,小到就餐出行,大到擇業置產,都要考慮減少污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