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化工行業生產每年消耗能源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0%左右,其中五大重點行業合成氨、甲醇、純堿、電石、氯堿的能源消耗,分別占我國化學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約25%、12%、2%、9%、9%。在上述重點化工產品中,一般產品能源成本占總成本的20%~30%,高能耗產品的能源成本甚至達到產品成本的70%~80%,汞排放量接近全國60%,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也明顯高于化工行業平均水平。因此,這五大重點化工行業成為節能減排工作重點關注的領域。為認清形勢、摸清節能減排的家底,了解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于近期編制完成了《重點化工行業節能減排規劃研究(初稿)》,從五大行業產品的原料結構、裝置技術結構及企業結構角度,分析高能耗的成因、形成的階段,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十二五”末五大重點行業綜合能耗的平均值及先進值、節能潛力以及相關的政拇朧┙ㄒ欏
合成氨:有多少潛力可以變為現實
“從2012年至2015年底合成氨行業可節約能耗416萬噸標煤和CO2減排量1670萬噸。2015年,合成氨行業加權平均綜合能耗應降至1515千克標煤/噸。”這一數據出自最近由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編制完成的《重點化工行業節能減排規劃研究(初稿)》。規劃院提出這一目標依據的是什么?作為化工五大重點耗能行業之首的合成氨行業節能減排的現狀及存在哪些問題?行業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實現這些目標?針對這些問題,記者近日對規劃院相關負責人進行了采訪。
原料技術決定能耗
合成氨工業是關系我國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其能源消耗量約占我國化學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25%,為化工五大重點耗能行業之首。預計2012~2015年國內新增合成氨產能約為1000萬噸,同時考/600萬噸落后或無效產能的退出,“十二五”末合成氨總產能將超過7000萬噸/年,與表觀消費量增長速度相比,產能增長過快,過剩形勢更加嚴峻。
國內合成氨行業能耗與原料結構、技術結構及企業結構密切相關。據規劃院負責此項研究編制工作的高級工程師溫倩介紹,受能源結構的影響,我國氮肥生產原料是以煤為主、以天然氣為輔。目前全國氮肥行業用煤量占全國煤炭產量的2.6%左右。2011年,國內合成氨生產原料中,煤炭約占76%,天然氣約占21%,油約占2%,焦爐氣約占1%。以煤乖料中,無煙煤約占64%,非無煙煤(煙煤、褐煤等)約占12%。
從與之相對應的技術結構看,我國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合成氨裝置多為上世紀70年代以來陸續引進的先進成套技術,代表了同時期的國際先進水平。隨著合成氨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對這些技術進行了吸收改進,合成氨生產能耗不斷降低。2011年我國天然氣合成氨的綜合能耗平均值為1205千克標煤/噸(電力折標系數取330克標煤/千瓦時,下同)。其中天然氣合成氨35%產能的綜合能耗都處于先進水平(1020~1160千克標煤/噸),基本上代表了世界的先進水平……【詳細】
甲醇:技術升級該從何處破題
眾所周知,甲醇行業是傳統的耗能、耗水行業。近日,由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編制完成的《重點化工行業節能減排規劃研究》(下稱報告)指出,無煙煤制甲醇產品單位能耗高達1830千克標煤/噸(2011年平均能耗水平,估算值,下同);煙煤、褐煤制甲醇產品單位消耗為1958千克標煤/噸;焦爐氣制甲醇產品單位能耗為1733千克標煤/噸;天然氣制甲醇轉化單位產品能耗為1293千克標煤/噸。
報告中另外一組數據氖則顯示,2015年,國內甲醇年產能將維持在5500萬噸左右,需求量將達到4355萬噸左右。因此,隨著產能、產量的增加,“十二五”期間,我國甲醇行業的節能減排必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那么,當前我國甲醇行業節能減排現狀如何?又存在哪些問題?應從哪些方面去努力?專家們撓心男┖玫慕ㄒ椋
原料不同,路徑有別——
能耗差異大
不同原料路線生產的甲醇產品在能源消耗水平方面有較大的差異。我國生產甲醇的原料一直以煤炭為主、天然氣為輔,但近年來焦爐氣作為資源綜合利用得到廣泛重視,焦爐氣甲醇產能迅速增長。2011年,我國甲醇原料結構中,煤、焦炭占66%,天然氣占19%,焦爐氣占15%。
根據報告中關于2011年國內甲醇行業綜合能耗水平分布情況分析,甲醇生產原料路線選擇與能耗消耗水平有很大關系。我國采用天然氣原料制甲醇的能耗最低,但因國內天然氣甲醇裝置受技術水平和裝置規模的限制,能耗水平在1200~1365千克標煤/噸的產能占天然氣O甲醇產能的62%;而僅30%的產能能耗水平在1020~1200千克標煤/噸……【詳細】
純堿:實現節能目標依據何在
“十一五”以來,我國純堿行業增勢強勁。但作為高耗能行業,純堿行業的能源消費占到了我國化學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2%,發展中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為協助純堿行業實現節能減排,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在《重點化工行業節能減排規劃研究》(初稿)中提出,如果我國現有純堿產能全部參照國內或國際最先進水平,預計“十二五”末期,氨堿法純堿單位產品的平均能耗約為366千克標煤/噸,聯堿純堿單位產品的平均能耗約為270千克標煤/噸;氨堿法綜合能耗先進值為小于等于350千克標煤/噸,聯惴ㄎ小于等于255千克標煤/噸;全行業最大節能減排潛力為節約90萬噸標煤、減排234萬噸二氧化碳;氨堿法純堿單位產品的廢水排放量不超過10立方米,聯堿純堿單位產品的廢水不超過3立方米。那么,規劃院制定這些目標的依據是什么呢?這些目標又該如何實現?記者對相關負責人進行悴煞謾
依據一:
工藝水平明顯提升
據負責編制《重點化工行業節能減排規劃研究》(初稿)中純堿部分的規劃院化肥處工程師尚建壯介紹,此次編制的規劃,首先依據的是國內純堿企業的原料、技術及企業結構特點。
尚建壯告訴記者,我國氨堿法主要原料是原鹽、石灰石和焦炭(或白煤);聯堿法主要原料是鹽、液氨和二氧化碳,通常聯堿企業有合成氨裝置,合成氨脫除的二氧化碳供純堿生產。從目前國內兩種工藝路線企業的消耗水平看,氨堿法和聯堿法的氨耗平均水平分別為4.0千克和352千克,氨耗先進水平分別為3.2千克和340千克。
從技術結構上看,進入2009年,國內純堿生產工藝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聯堿裝置具有鹽利用率高、污染少、能耗低等優點,但需配套建設合成氨系統,一次性投資較大,聯產氯化銨又易受農業生產和復合肥行業發展的制約;產能擴張主要集中在老N擴能改造和搬遷,新建裝置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氨堿裝置建設規模大、產品質量高,但需要豐富的原鹽、石灰石、焦炭、水等資源供應,且要排放大量廢渣、廢液,因此擴能和新建裝置主要集中在西北等相關資源豐富且具有荒灘或有排污條件的地方。天然堿裝置則集中在河南等地的天然N資源區,具有高質量、低成本優勢,具備規模化生產條件,近年來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但受資源限制,進一步大規模擴產的可能性不大……【詳細】
m石:普及先進爐型還需做些什么
電石爐是電石生產過程中使用的主要設備。爐型設備的選擇對電石生產的穩定性、能耗、物耗、工程投資和環境污染等影響極大。近日由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編制完成的《重點化工行業節能減排規劃研究》報告指出,采用密閉式電石爐裝置的噸產品能耗為1635.5千克標準煤/噸,CO2排放量約為4553.3千克/噸;采用內燃式電石爐裝置的噸產品能耗則高達1887.1千克標準煤/噸,CO2排放量約為5254.9千克/噸。
除此以外,影響電石行業節能減排的因素還有哪些?當前我國電石行業整體的能耗水平如何?在如今各行業都在抓節能減排的背景下,產量不斷增長、高耗能的電石行業又該怎樣發展?記者采訪了負責編制報告的相關研究人員。
政策引導
產品單耗已逐年下降
近年來,國際石油價格高位震蕩,石油深加工產品成本持續上漲,促使電石路線產品的競爭力有所e高,市場對電石的需求量也因此增加。據報告統計,2006年我國電石生產能力近1819萬噸、產量約1177萬噸、消費量在1168萬噸左右;而到2011年,這3項數據分別增至2600萬噸、1737.7萬噸和1719萬噸,電石產能、產量和表觀消費量在這5年的年均增長率均在8%左右。
但記者發現,這5年間增長的不僅是電石產量,還有電石行業的總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數據顯示,我國電石生產總能耗由2006年的2277.5萬噸標準煤增加到2011年的2963.6萬噸標準煤;電耗由2006年的431.4億千瓦時增加到2011年的575.2億千瓦時;CO2(不含焦炭原料生產的碳排放)排放量則由2006年的6439萬噸增加到了2011年的8426萬噸,年均增長5.5%……【詳細】
氯堿:把脈行業發展有何“祛毒”良方
氯堿行業因其能源消耗占到了我國化學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9%,而被列入業內五大高耗能產業。日前,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在其編制的《重點化工行業節能減排規劃研究》(初稿)中,根據氯堿行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列出了到“十二五”末該行業的節能減排潛力,并分別提出了行業綜合能耗的平均值和先進值。
那么,氯堿行業節能減排工作中存在什么問題?行業應該通過哪些措施達到既定目標?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又給出了哪些建議呢?記者進行了采訪。
燒堿:抑產技改節能
據悉,“十一五”期間,我國氯堿行業通過結構調整、推廣應用先進技術,促進了行業節能減排水平的不斷提高。膜法鹽水精制、膜法除硝等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一體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嘗試,使得燒堿行業的能耗、廢水和廢渣排放量大幅降低。2011年,我國燒堿單位產品平均綜合能耗936千克標煤/噸,較2006年全行業平均能耗下降約17.1%,全國燒堿生產節能共計473萬噸標煤。
雖然如此,但是行業發展中制約節能減排目標實現的問題依然存在……【詳細】
環保新政引領化企走新路
環境保護部和保監會近日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工作P指導意見》,明確了強制投保企業范圍,要求高污染企業必須參與環境污染責任險。3月19日,保監會就此召開發布會,強調環境污染強制責任險不是幫污染企業花錢消災。
根據指導意見,強制投保企業P范圍一是涉重金屬企業,包括重有色金屬礦采選和冶煉業、鉛蓄電池制造業、皮革制品企業等;二是按地方有關規定已被納入投保范圍的企業;三是其他高環境風險企業,國家鼓勵石化行業企業、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等化工企業,投保環境污染責任險。此次推出的環境污染責任險試點工作P同于以往的是,企業不再是“自愿”而是必須“強制”參加。對此,官方給出的解釋是:一旦發生對環境的傷害,可以使受害人得到及時的保障,有利于迅速應對污染事故、及時補償、有效保護污染受害者權益,這也是發達國家普遍的做法。
今年以來,在北方多地出現的罕見灰霾天氣、多地曝出污染企業偷排污水等事件因素的“推動”下,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政府部門抓環保工作的力度在強化:車用油品質量升級、燃煤總量控制的呼聲日漲,一些地區已經先行先試;環保部祭出大氣污染>特別排放限值“殺手锏”,劍指石化、化工等六大高能耗、高排放行業;此次出臺的環境污染責任險,要求高污染企業必須強制參加保險,并將其與企業后續的項目環評、項目審批、金融貸款等掛鉤,同樣堪稱力度空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