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緊張激烈的協商談判,在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于12月8日落幕。面對全球氣候挑戰,世界大家庭以大局為重,在紛繁復雜的分歧中求同存異,正沿著共同維護氣候環境的方向艱難前行。
《京都議定書》減排承諾期將于2012年到期,其建立的三種靈活減排機制面臨廢止的危險。在此關鍵時刻,多哈大會成功結束了上一輪氣候談判,明確了《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并為在2015年之前達成一個全面且0法律約束力的協議鋪平了道路。會議還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大幅減排,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支持,到2020年之前每年出資須達1000億美元規模。這一成果,對石油和化工行業減排構成了重要利好,業界應高度關注。
在《京都議定書》構建的一系列減排機制中,清潔發展機制(CDM)允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減排項目為依托,進行減排量抵消額的轉讓與獲得,既可以幫助發達國家以遠低于其國內成本的價格實現減排承諾,也有助于發展中國家獲得先進技術和資金。同時,CDM容易操作,因此發展迅速,目前已經為我國石油和化工、電力、煤炭、煤化工等諸多領域所熟知。CDM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碳項目市場。
石油和化工行業是推行CDM的重要領域,自2005年2月《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后,業內相關減排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既實現了節能減排的初衷,又促進了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其中,尤以氟化工行業最為突出。
氯氟烴及含氫氯氟烴類物質對臭氧層具有破壞作用,會產生溫室效應。
為此,近年來國內浙江巨化、三愛富、山東東岳、江蘇梅蘭等氟化工企業積極探索利用CDM,借助國外資金和技術促進企業減排。
2006年8月,浙江巨化首個500噸/年CDM項目建成投產,成為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率先實施CDM的企業。在此后短短一年時間內,國家發改委批準的CDM項目就達79個,其中化工行業項目9個,主要為氟化工減排項目。2010年國內氟化工行業實施了9個CDM項目,而同期全世界氟化工行業的CDM項目為16個。通過實施CDM項目,國內龍頭氟化工企業大幅減排,提升了工藝技術,獲得了經濟效益,并通過與國外同行的交流合作,提升了國際競爭力。近10年來,我國氟化工行業迎來了黃金10年,這與其積極探索嘗試CDM有著密切的關系。
石油、石化、煤化工等行業也紛紛實施了CDM項目。截至目前,中國實施的CDM項目數量居世界第一。而據測算,如果CDM在后期能得以繼續推行并加以強化,中國的潛力還相當大,國內石油和化工行業的機遇還很多。
多哈會議把聯合國氣候變化多邊進程繼續向前推進,堅持了《京都議定書》的主要成果,向國際社會發出了積極信號,并可能形成新的國際合作減排機制。國內石油和化工行業應密切關注這一動態,做好準備,借力國際減排新機制開創I業低碳發展、企業轉型升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