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CCU技術,優化產業布局
中化新網訊 10月26日,中國工程院陜西能源、化工、循環經濟論壇在西安舉行。30位院j就陜西能源化工產業如何發展循環經濟,實現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專家表示,在致力于煤化工發展的同時,要尋找現實可靠的新技術,并著眼產業布局,推動二氧化碳減排。
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表示,雖然碳捕獲與封存技術(CCS)被國際公認為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途徑,但從當前的情況看,CCS的安全性令人擔憂,更被認可的其實是碳捕獲與利用技術。而目前被熱炒的二氧化碳加氫生產甲醇、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等技術,因成本高、能耗高、碳炕分芷詼獺⒐ひ倒婺P。對碳減排的作用同樣不大。
他認為,相對而言,一種利用地殼中豐富的鈣、鎂離子對二氧化碳進行礦化利用的碳捕獲和利用技術(CCU)更加現實可靠。研究表明,只要利用地殼1%的鈣、鎂離子對二氧化碳進行礦化利用,就可滿足人類8.5萬年的碳減排需求。由于CCU技術在礦化二氧化碳的同時,能生產化工產品或建筑材料,產生經濟效益,從而使CCU更具競爭力。
中國工程院副砍ば豢瞬院士建議,陜西應高度重視煤炭開采、提質、轉化利用等產業鏈的優化布局。以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研發平臺,聯手更多科研機構,共同開發煤熱解、氣化等關鍵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在其報告中指出,隨著原油重質化、劣質化程度加劇,以及天然氣、非常規天然氣產量增加和甲醇制烯烴規模擴大,石腦油制乙烯的劣勢日益顯現,傳統煉化一體化模式的經濟性面臨考驗。他建議陜西省謹慎布局煉化一體化的乙烯項目,重點發展煤—中低溫干餾—焦油加氫制取探嘁禾迦劑蝦蚆TO、MTP、MTA(煤制芳烴)等項目,并借助煤制“三烯”、“三烴”繼而生產塑料、橡膠、涂料、聚酯、尼龍66等高附加值產品,降低單位產值的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毯欏⒘跆煬肌⒑渭九艫確直鵓腿綰甕貧煉油行業節能減排、煤炭高效綠色開采、鎂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等課題與業界分享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