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下“2.4 萬億”?
《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的民企機會
國務院日前印發了《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將投資2.366萬億元開展節能減排領域十大重點工程建設。其中,節能重點工程總投資約9820億元,污染減排重點工程約8160億元,循環經濟重點工程約5680億元。
節能減排十個主要領域的重點工程,包括節能改造、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節能技術產業化、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脫硫脫硝、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循環經濟示范推廣、節能減排能I建設。
規劃將對中國經濟帶來什么樣的影響?2.4萬億元中,民營企業是否能分得一杯羹?預算將從何而來?具體又將去向何方?
2.4萬億元從哪里來
以杠桿撬動民間資金入局之路似乎已經啟動。
文 │ 本刊記者 姚恩育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該規劃明確節能減排領域在“十二五”期間的十大重點工程,還要求到2015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到0.869噸標準煤(按2005年價格計算),比2010年的1.034噸標準煤下降16%。經初步測算,“十二五”時期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需投資約2.366萬億元。
在“2.4萬億元”這個數字公布不久,眾人還來不及對此細究時,又有新跡象表示,國家對節能減排產業的投資或許并不僅如此。9月12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十二五”期間,節能環保重點項目的投入將達3.6萬億元。這一數字將高于《“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2萬多億元的投資規模,也高于“十二五”節能減排重點工程2.4萬億元的投資規模。
“這些數字讓人心動,但是也給我們帶來一些疑問。”浙江一家從事節能減排服務的企業主向《浙商》記者提問,“我們都知道2012年經濟形勢嚴峻,政府財政緊縮,日子難過;企業情況也都不好。那么,這2.4萬億元從哪里來?真有那么多錢能投資到節能減排領域么?”
記者就這一問題采訪了眾多專家、學者以及企業家。大多數人認為,本次《規劃》應該仍如“十一五”規劃時期一般,中央財政僅為引導,地方財政為輔。“我看中央財政能出4000億元已經算很不錯了。”一位企業家稱。
以小杠桿撬動企業資金投入,似乎是2.4萬億元最有可能的由來。如確是如此,則本輪的2.4萬億元看來似乎如同畫餅,仍在空中而不得落實。
政府出錢嗎
規劃出臺后不久,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就《規劃》進行解讀時,對2.4萬億元進行了詳解。
據其介紹,“十二五”時期節能減排重點工程總投資為23660億元,其中,節能重點工程總投資約9820億元,污染減排重點工程約8160億元,循環經濟重點工程約5680億元。節能、循環經濟、重點流域工業污染防治、煙P脫硫脫硝工程所需資金主要由企業通過自有資金、金融機構貸款和社會資金解決,各級政府安排一定資金予以支持和引導。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的責任主體是地方政府,國家對重點建設項目給予適當支持。
在節能減排產業中打拼了6年的杭州富銘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明告訴《浙商》記者,以往的節能減排重點工程中,資金的來源一般是1:1:1,即中央財政出1/3,地方政府出1/3,企業自有資金出1/3。
并不是所有人都持同樣看法。“按照以往經驗,中央財政所起的作用有限。”這樣的說法記者在不只一處聽聞。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政府預算研究中心主任王雍君稱,中央政府投入的資金往往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資金的大頭通常來源于地方或者銀行,等相關項目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其他途徑的資金便會陸續跟進。
另外一位業內人士則把中央財政所起的作用比喻為“杠桿”,撬動作用遠高于實際作用。從“十一五”期間我國節能減排投資情況來看,政府的引導作用更明顯,中央財政支出2000億元用于節能減排投資,帶動近2萬億元的社會投資。據此估算,我國“十二五”節能減排投資較“十一五”增加20%左右。
無論如何,本次規劃帶著濃厚的政策信號:節能減排仍將是政府穩增長投資的重要方向。
撬動2.4億元的杠桿
在規劃公布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就“培育發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網民在線交流時透露,目前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都在抓緊制訂并不斷出臺若干實施細則來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節能減排產業無疑在列。
在資金方面,張曉強表示,國家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各級政府也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地方財政資金,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領域給予有條件的支持。
張曉強表示,除了國家資金投入外,要更加重視通過國家的財稅相關政策和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調動各方各面的積極性。
“比如說這幾年我們利用財政專項資金設立的產業創投引導基金,中央資金和地方政府資金,它只占30%左右,其余70%是吸引社會資金。到去年年底設立了61只,截至目前設立了102只,70%以上是社會資金,這個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張曉強說。
中國節能專家聯盟網首席執行官白炳楠對2.4萬億元給出了這樣的解讀:“節能減排是通過十大重點工程來推椎模客觀上有這個需求量。每節約一噸標準煤,大概需要2000至3000元的投入,由此計算出2.36萬億的投資需求。至于這個錢從哪里來?既有企業自籌,也有融資貸款和節能服務公司的合同能源管理。”
“相比于‘十一五’節能減排的財政支持政策,中央財政對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按年節能量每噸標準煤獎勵240元;北京等市還以法規的形式將地方配套標準提高到260元,中央和地方獎勵合計達500元;有些地方更是達到了800元。”
白炳楠表示,在此之前的5月,財政部對外宣布,2012年中央財政安排979億元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比上年增加251億元,加上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戰略性新興產業、循環經濟、服務業發展資金和中央基建投資中安排的資金,合計將達到1700億元。
此次《規劃》提到的財政支持措施十分誘人,明確強調了要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和中央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對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和能力建設的支持力度,繼續安排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支持企業實施節能減排項目。完善財政補貼方式和資金管理辦法,強化財政資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2.4萬億投資能不能落實
2.4萬億元品衲藶涫擔空馕摶墑悄殼案鞣焦刈⒌慕溝恪
記者在查閱國務院相關通知和發改委發布的數據后發現,“十一五”期間,為加快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計劃安排的中央預算內投資和中央財政資金,與實際投入的資金和財政獎勵存在一定的差額,后者沒有達到預算的要求。對此,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蘇培科(微博)認為,實際資金投入和預算資金投入出現差異的原因在于,長期以來對于公共資金的預算監督不是很成熟,而基于過往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對節能環保的工程建脛厥映潭炔還弧
一些信息顯示,政府財政支持或許并不能扮演“關鍵先生”之角色。
張曉強在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氬宦凼欽鉸孕孕灤瞬業,各個重要產業,以及基礎科學研究,一方面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但是不能完全依賴政府。”他希望企業能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新能源等領域創新。
不過,張曉強又在金融方面為企業支招,“有大量的創新型中小企業需要有創業投資,需要發行債券這樣一些支持,通過強化金融服務支持,通過創投資金更好地引導,使得中小企業和其他企業在金融方面得到更大的支持。”他這樣說。
以杠桿撬動民間資金入局之路似乎已經啟動。不久前,浙江省政府宣布向民間投資一次性推出441個總投資額達11830億元的重大資源性項目,涉及產業平臺、交通設施、能源建設、城市建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業及商貿綜合體、旅游及文化創意、農水工程等八大領域。-在此前,這樣的項目曾是民營企業家很難接觸到的范疇。
然而,自遭受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們普遍反映元氣大傷。在自有資金捉襟見肘,融資渠道仍未完全打開的情況下,民間資本是否能參與到本輪規劃開啟的產業變革中去?一切仍是未知。
[鏈接]
“政府肯定不是投資主體”
——專訪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
文 │ 本刊駐京記者 胥曉鶯
《浙商》:節能減排2.4萬億元投資,投資主體是誰?資金將從哪里來?錢是怎么算出來的?其中政府出資有多少?最終能否落實?
周大地:大家對2.4萬億元投資有點誤解。不是說都由政府財政支出,而是相關的一個市場規模大概這么多。市場本身包括相關機械設備、淘汰落后產能、節能改造,還有工程等等,加起來總的價值量。
我們有過一個計算,整個“十一五”期間,節能環保的市場規模大概是2萬億元瞧渲薪諛1萬億左右。“十二五”期間整個節能減排的市場將比“十一五”有系統性變化,政府投資也會顯著上升,但政府肯定不是主體,只能起到杠桿的作用,投資的主體還是靠企業。和節能改造有關的總的社會投資大概會有幾萬億。
《浙商》:政府投資大概能占到多大比重?
周大地:中央政府用于節能環保的財政性支出,一年大概幾百億元,加上地方政府的,一年直接補貼性的財政支出,中央加地方,大概500個億元。
《浙商》:本次規劃中將對民營企業帶來什么影響?民營企業是否能分得一杯羹?
周大地:現在政府的財政性補5分幾種,一種是節能產品補貼,這個不分什么國有民營,只要你的產品符合節能標準。一種是能源服務公司的補貼,據我所知現在很多能源服務公司都是民營的,做得也很好,節能技術開發民營企業也很多。我知道有的公司產品先進,業務拓展,利潤可觀,他們的問題不是沒生意,而是生5太好,人手不夠,不敢接單。
我想民營企業應該認真研究政策,找到合適渠道,政策、補助不會主動送上門,該填表的填表,該認證的認證,該做的工作去做。據我所知,政策沒有歧視民營企業,相反在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領域,政府都是大力發展,充分鼓勵民營經濟進入。
2.4萬億元到哪里去
哪些產業將從2.4萬億元節能減排投苤星幸豢櫚案猓
文 │ 本刊記者 姚恩育 攝 │魯統磊
隨著《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的出臺,節能減排相關產業贏來了一片利好之聲。政策信號是中國產業發展中重要的因素,此時此刻,節能減排產業無疑是寵兒。
據初步測算,“十二五”時期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需投資約23660億元,可形成節能能力3億噸標準煤,新增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削減能力分別為420萬噸、277萬噸、40萬噸、358萬噸。
那么,2.4萬億元將花到哪里?哪些產業將獲利?作為本次《規劃》的重點之一,十大節能減排重點工程被列了出來,它們分別是:節能改造工程、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廣工程、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脫硫脫硝工程、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程、循環經濟示范推廣工程、節能減排能力建設工程。
據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下半年節能減排的壓力依然較大,在今年不會推出大規模產業刺激政策情況下,節能減排領域將是下半年政府穩增長投資的重點領域。十二五期間,2.4萬億元將流向上述十大重點工程領域。
然而,就目前方案而言,《規劃》僅僅提及未來五年內節能重點工程、減排重點工程和循環經濟重點工程所需投資。一些民營企業家對此表示失望,“在我們看來,《規劃》都是空的。”
對此,“一般而言,《規劃》總是高屋建瓴,在全局之上把握綱領,不會對具體行業或者指標做描述。”上述知情人士解釋。這意味著,企業如想在本輪2.4萬億元投資中有所建樹,還有待政策進一步落實。而其中民營企業若想分得一L羹,或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餡餅不會憑空而落。
1 節能改造工程
鍋爐(窯爐)改造和熱電聯產。實施L煤鍋爐和鍋爐房系統節能改造,提高鍋爐熱效率和運行管理水平;在部分地區開展鍋爐專用煤集中加工,提高鍋爐燃煤質量;推動老舊供熱管網、換熱站改造。推廣四通道噴煤燃燒、并流蓄熱石灰窯煅燒等高效窯爐節能技術。到2015年工業鍋爐、窯爐平均運行效率分別比2010年提高5個和2L百分點。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大城市居民采暖除有條件采用可再生能源外基本實行集中供熱,中小城市因地制宜發展背壓式熱電或集中供熱改造,提高熱電聯產在集中供熱中的比重。“十二五”時期形成75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電機系統節能。采用高效節能電動機、風機、水泵、變壓器等更新淘汰落后耗電設備。對電機系統實施變頻調速、永磁調速、無功補償等節能改造,優化系統運行和控制,提高系統整體運行效率。開展大型水利排灌設備、電機總容量10萬千瓦以上電機系統示范改l。2015年電機系統運行效率比2010年提高2-3個百分點,“十二五”時期形成800億千瓦時的節電能力。
能量系統優化。加強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合成氨、煉油、乙烯等行業企業能量梯級利用和能源系統l體優化改造,開展發電機組通流改造、冷卻塔循環水系統優化、冷凝水回收利用等,優化蒸汽、熱水等載能介質的管網配置,實施輸配電設備節能改造,深入挖掘系統節能潛力,大幅度提升系統能源效率。“十二五”時期形成46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余熱余壓利用。能源行業實施煤礦低濃度瓦斯、油田伴生氣回收利用;鋼鐵行業推廣干熄焦、干式爐頂壓差發電、高爐和轉爐煤氣回收發電、燒結機余熱發電;有色金屬行業推廣冶金爐窯余熱回收;建材行業推行新型干法水泥純低溫余熱發電I玻璃熔窯余熱發電;化工行業推行炭黑余熱利用、硫酸生產低品位熱能利用;積極利用工業低品位余熱作為城市供熱熱源。到2015年新增余熱余壓發電能力2000萬千瓦,“十二五”時期形成57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節約和替代石油。推廣燃煤機組無油和微油點火、內燃機系統節能、玻璃窯爐全氧燃燒和富氧燃燒、煉油含氫尾氣膜法回收等技術。開展交通運輸節油技術改造,鼓勵以潔凈煤、石油焦、天然氣替代燃料油。在有條件的城市公交客車、出租車、城際客貨運輸車輛等推廣使用天然 和煤層氣。因地制宜推廣醇醚燃料、生物柴油等車用替代燃料。實施乘用車制造企業平均油耗管理制度。“十二五”時期節約和替代石油800萬噸,相當于1120萬噸標準煤。
建筑節能。到2015年,累計完成北 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和節能改造4億平方米以上,夏熱冬冷地區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5000萬平方米,公共建筑節能改造6000萬平方米,公共機構辦公建筑節能改造6000萬平方米。“十二五”時期形成6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交通運輸節能。鐵路運輸實施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和空調發電車節油節電、動態無功補償以及諧波負序治理等技術改造;公路運輸實施電子不停車收費技術改造;水運推廣港口輪胎式集裝箱門式起重機油改電、靠港船舶使用岸電、港區運輸車輛和裝卸機械節 改造、油碼頭油氣回收等;民航實施機場和地面服務設備節能改造,推廣地面電源系統代替輔助動力裝置等措施;加快信息技術在城市交通中的應用。深入開展“車船路港”千家企業低碳交通運輸專項行動。“十二五”時期形成1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綠色照明。實施“中國逐步淘汰白熾燈路線圖”,分階段淘汰普通照明用白熾燈等低效照明產品。推動白熾燈生產企業轉型改造,支持熒光燈生產企業實施低汞、固汞技術改造。積極發展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加快半導體照明關鍵設備、核心材料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支持技術成熟的半導體通用照明產品在賓館、商廈、道路、隧道、機場等領域的應用。推動標準檢測平臺建設。加快城市道路照明系統改造,控制過度裝飾和亮化。“十二五”時期形成21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2 節能產品惠民工程
加大高效節能產品推廣力度。民用領域重點推廣高效照明產品、節能家用電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商用領域重點推廣單元式空調器等,工業領域重點推廣高效電動機等,產品能效水平提高10%以上,市場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完善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施機制,擴大實施范圍,健全組織管理體系,強化監督檢查。“十二五”時期形成1000億千瓦時的節電能力。
3 合同能源管理推廣工程
扎實推進《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0〕25號)的貫徹落實,引導節能服務公司加強技術研發、服務創新、人才培養和品牌建設,提高融資能力,不斷探索和完善商業模式。鼓勵大型重點用能單位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組建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支持重點用能單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節能改造。公共機構實施節能改造要優牟捎煤賢能源管理方式。加強對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融資扶持,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為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提供靈活多樣的金融服務。積極培育第三方認證、評估機構。到2015年,建立比較完善的節能服務體系,節能服務公司發展到2000多家,其中龍頭骨干企業達到20家;節能服務產業總產拇锏3000億元,從業人員達到50萬人。“十二五”時期形成60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4 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
示范推廣低品位余能利用、高效環保煤粉工業鍋爐、稀土永磁電機、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太陽能光伏發電、零排放和產業鏈接等一批重大、關鍵節能技術。建立節能技術評價認定體系,形成節能技術分類遴選、示范和推廣的動態管理機制。對節能效果好、應用前景廣闊的關鍵產品或核心部件組織規模化生產,提高研發、制造、系統集成和產業化能力。“十二五”時期產業化推廣30項以上重大節能技術,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具有核心競爭力、世界領先的節能產品制造企業,形成15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5 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
加大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力度。“十二五”時期新建配套管網16萬公里,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4200萬噸,升級改造污水日處理能力2600萬噸,新增再生水利用能力2700萬噸/日。加快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強化垃圾滲濾液處置。“十二五”時期分別新增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削減能力280萬噸、30萬噸。
6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
加強“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峽庫區及上游、丹江口庫區及上游、黃河中上游等重點流域和城鎮飲用水水源地的綜合治理,加大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強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推進渤海等重點海域綜合治理。實施一批水污染綜合治理項目。推動受污染場地、土壤及其周邊地下水污染治理,重點推進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大力推進重點行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十二五”時期造紙、紡織、食品加工、農副產圖庸ぁ⒒工、石化等行業分別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300萬噸、60萬噸、60萬噸、600萬噸、200萬噸、300萬噸。
7 脫硫脫硝工程
完成5056萬千瓦現役燃煤機組脫硫設施配套建設,對已安裝脫硫設施但不能穩定達標的4267萬千瓦燃煤機組實施脫硫改造;完成4億千瓦現役燃煤機組脫硝設施建設,對7000萬千瓦燃煤機組實施低氮燃燒技術改造。到2015年燃煤機組脫硫效率達到95%,脫硝效率達到75%O上。鋼鐵燒結機、有色金屬窯爐、建材新型干法水泥窯、石化催化裂化裝置、焦化煉焦爐配套實施低氮燃燒改造或安裝脫硫脫硝設施,高速公路沿線逐步建設柴油車脫硝尿素加注站。“十二五”時期新增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削減能力277萬噸、358萬噸。
8 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程
以規模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為重點,鼓勵廢棄物統一收集,集中治理。建設雨污分離污水收集系統和厭氧發酵處理設施,配套建設分布式糞污貯存及處理設施。加強規模化養殖場沼氣預處理設施、發酵裝置、沼氣和沼肥利用設施建設,實現畜禽養殖場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到2015年,50%以上規模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分別新增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削減能力140萬噸、10萬噸
9 循環經濟示范推廣工程
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廢舊商品回收體系示范、“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再制造鴕禱、餐廚廢棄物資源化、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示范推廣等循環經濟重點工程建設,實現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在農業、工業、建筑、商貿服務等重點領域,以及重點行業、重點流域、中西部產業承接園區實施清潔生產示范工程,加大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實施力度。涂旃殘浴⒐丶清潔生產技術示范和推廣,培育一批清潔生產企業和工業園區。
10 節能減排能力建設工程
推進節能監測平臺建設,建立能源消耗數據庫和數據交換系統,強化數據收集、數據分類匯總、預測預警和信息交流能力。開展重點用能單位能源消耗在線監測體系建設試點和城市能源計量示范建設。建設縣級污染源監控中心,加強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完善區域污染源在線監控網絡,建立減排監謔據庫并實現數據共享。加強氨氮、氮氧化物統計監測,提高農業源污染監測和機動車污染監控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監管機構標準化和執法能力建設,加強省、市、縣節能減排監測取證設備、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測試分析儀器配備。
節能減排,你“中槍”了嗎
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的出臺,會不會讓民營企業成為拉閘限電等措施的犧牲品?民營企業在未來競爭中是否會輸在起跑線上?
文 │ 本刊記者 沈曉琳 姚恩育
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將投入2.4萬億元到節能減排行業。在不少企業家看來,相比或有“市場蛋糕”可分的節能環保服務企業,更多的與能源消耗密不可分的制造業企業或將受到更直接的沖擊:“十二五”期間需要達成的節能減排指標,對不少企業而言意味著必須走上改進工藝、減少能耗之路。而這意味著額外成本的付出。
“中國已經到了轉型升級的階段了。”一位企業家如是說。然而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這背后或有不少原已經營困難的企業或將迎來毀滅性打擊,“有些企業一年只賺百來萬元,要符合指標要求,一口氣就得付出50萬元。砍了他們的頭他們也不會做的。”一位多年來為制造企I從事節能減排服務的企業家認為中小制造企業未來的路或許不好走。
那么,本次《規劃》期間將如何應對門檻提高的節能減排目標呢?民營企業會不會成為拉閘限電等措施的犧牲品呢?《浙商》記者采訪了多家浙江制造業企業,他們中有的已完成設備升級,正在享受能耗降低帶來的收益,有的將要經歷節能減排所要面對的資金壓力。
提高節能減排目標,企業會否受到影響?
浙江景興紙業(2.86,0.00,0.00%)股份公司董事長 朱在龍
本次規劃對我們幾乎沒有影響,前幾年我們為了降低水中的一氧化硫和SOD(泥沙需氧量,衡量水質的一個T標),一下投入了兩三億元。當時監管部門管得并不嚴,看到其他企業大肆排放污水,有時候我們還覺得虧了,但是從企業發展長遠考慮,這個投入是值得的。
對一些差的企業來說,形勢就比較嚴峻。因為指T壓縮后,設備投入再加上運行費用,成本很難承受得了。
浙江賜富集團董事長 趙張夫
對傳統制造企業來說,拿新的排放標準去要求老設備,壓力的確比較大。從節能減排的推進過程來看,政府對企業提要求,然后企業去執行,從這個角度而言,企業集減排對象與減排主體的雙重角色于一身,投資風險很大。不僅要投入技術,還要投入設備和資金。至于最后能否成功(做到減排),尚且未知。
楓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文龍
本次規劃我很早就有所了解,原因是今年上半年,諸暨市政府專門對企業的耗能情況做了個摸底,作為諸暨y十大耗電單位之一,我們也在其中。有關部門讓我們上報今年企業的耗電量和用水情況,這是以前沒有過的事情。隨后我們就了解到,國家將對未來五年的節能減排做規劃。
這次節能減排對于楓葉控股而言影響還是蠻大的,主要問題在用電方面。用水方面我們問題不大,我們生產新型塑木復合材料產品,用水主要在冷卻環節,現已實現循環用水。事實上,國家近年來對于節能減排一直十分重視,我們公司從去年上半年起開始投入使用高效加熱的辦法,預計可降低生產耗電量50%左右。然而,困擾我們的是前期投資的問題。
高效加熱,即是將原來的直流電加熱改為電磁加熱圈加熱,雖然能夠大幅度地降低企業的能耗,但也需要改裝生產線。成本核算后,我們發現,整個改裝投入可能需要5年時間才Ы成本分攤掉。舉個例子,我們僅擠塑車間的流水線改造,前期投資就需要1700萬元。這還只是前期投資而已,整個工藝改造對企業而言意味著巨大的資金壓力。
浙江閏土熱電有限公司總經理 雷永權
《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對閏土影響不大,做企業的環保工作肯定要跟進,因為這不僅符合產業的政策趨勢,也是對企業管理者管理水平的要求。
事實上,閏土對節能設備提升的投入力度一直比較大。前兩年公司投資近億元,把車間里的所有風機改成了羅茨風機,后者高效的氣動系統可以節能15%-25%。按“十二五”規劃,燃煤鍋爐煙塵排放指標規定在30mg/Nm3,我們考慮到浙江作為重點地區,把煙塵排放控制在20mg/Nm3以內,在同行業中按此標準執行的還是首家。所以,我們在規劃出臺之前,通過自我提升已無需考慮指標提高可能造成的影響。
德華集團總經理助理 翁天方
今年以來企業很少出現“拉閘限電”的情況。盡管國家對節能減排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但因為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周邊一些企業好幾個月產能不足,有些甚至停產或者半停產。綜合下來,地區用電情況并不突出。盡管“十二五”規劃實施后,節能減排>指標將進一步提高,短期內對企業“拉閘限電”的情況還沒有見到。
節能減排的同時,如何保證生產競爭力?
楓葉控股集團>限公司總經理 張文龍
如果有企業與我們一樣面臨節能減排改造壓力,我建議他們可以從生產量大的流水線著手。生產量越大,意味著改造效果越明顯。當然凡事有利亦有弊。以我們企業的生產線改造來說,>旦開始著手工藝改造,整個車間可能在2個月時間內處于停產狀態,對生產的影響非常大。
浙江賜富集團董事長 趙張夫
賜富>團一路經歷過來的經驗體會,(節能減排)做與不做實際上是長痛與短痛的關系。2010年,我們投入10億元研發使用的賜福薄膜,能耗是普通工業薄膜的1/2。聽說政府可能有相應補助,但是到現在一分錢也沒有見到。所以,我估計民營企業此次如果要改造,受益2.4萬億元的可能性不大。
“十二五”規劃提高節能減排目標后,企業其實沒有選擇余地,如果不進行技術提升、設備更新,一來政府會強制你減排達標,最重要的是企業的制造成本,從長遠看來也會喪失。
浙江傳化股份(8.27,0.00,0.00%)有限公司總經理 吳建華
隨著國際貿易綠色壁壘日益嚴峻,走綠色發展之路是紡織企業真正走向國際市場,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必由之路。
我們企業在產品的設計過程中,一旦發現該產品可能在未來生產中給環境帶來很大的壓力,那么在立項中就會被否決掉。因為,在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紡織印染業,高成本已經成為一個包袱,傳統的印染加工方式跟不上時代的要求,節能降耗將成為提高產品競爭力的關鍵。
對本次規劃具體實施有何建議?
浙江閏土熱有限公司總經理 雷永權
對于那些民營中小企業來說,經濟情況好的時候,節能減排對企業的影響并不大,而一旦經濟形勢不好,它們就會直面效益方面的壓力。事實上,國家對企業脫硫脫硝的要求非常高,管有適當的補助,但是一改造就意味著企業要停機、停爐。生產運營受到影響還是小事,企業員工的利益也可能受到損害。
我認為,政府可以因勢利導,沒必要上來就是高標準,否則企業帶有抵觸情緒,反而收效式微。相關監管部門應該以點帶面地、分步分地區地推進目標。
楓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文龍
從長遠來看,《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將帶來深遠的影響,總體而言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方針。但是2012年的經濟形勢嚴峻,我認為大多數企業在未來一段時間,生存狀況并不容樂觀。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次規劃生不逢時。
企業面臨生存危機時,是否經得起提標后的成本上升?雖然提標對于中國整個工業而言是勢在必行的,但我認為是不是應該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提標,不要搞一刀切,要考慮到產業或企業的實際情況。
受規劃影響最大的是工業企業,其中以國企和央企的轉型升級最為關鍵。但是我相信對于它們而言,政府應該會安排資金予以補助;而對于民營企業,從過往經驗來看,獲得的資金支持會少很多。有關部門是否可以考慮對優秀的、主動進行技術改造以跟上規劃步伐的民營企業進 財政補助?
民營企業有份嗎
“我們只是希望,得到一個與國企、央企平起平坐的機會而已。”
文 │ 本刊記者 姚恩育 攝 │魯統磊
“《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出臺毫無疑問是個利好,只是目前看來,我擔心它對E國企、央企的意義遠大于我們民營企業。”寧波海申環保董事長李若中對《浙商》記者如是說。
這并不僅僅是李若中一個人的擔憂。在采訪中,我們所接觸的所有浙商都有同樣的疑問。為此,我們不禁要問:“《規劃》所帶來的投資潮中,民營企業是否有一席之地?”
節能服務:民營企業最具競爭力的領域
“節能減排是中國經濟赫共壞貌蛔叩牡纜貳6在其中,從事節能服務的民營企業有機遇。”聚光科技(14.480,0.00,0.00%)CEO姚納新如此對《浙商》記者說。
而他所提到的節能服務,幾乎是本次采訪過程中所有人都看好的一大領域,同時也是幾乎公認的民營企業可以有作為的一大領域。
事實上,在規劃出臺之前,一份榜單的發布或許能說明民企在節能服務行業中的地位:8月14日,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在北京發布了2012年節蚍務公司百強榜榜單及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從2009年到2011年底短短3年間,我國節能服務公司從500余家猛增到3500家,增長了6倍;從業人數從11.3萬人增加到37.8萬人,增長了2倍多;節能服務項目投資額從195億元增加到412億元,增長了1倍多;年節能量從952萬噸標準煤增加到1648萬噸,增長了近1倍;二氧化碳減排量從2381萬噸增加到4120萬噸,增長了近1倍。
協會執行會長陳津恩表示,民營企業是節能服務產業的主體,此次百強企業中民營企業占到80家。
這乍一看讓民企為之振奮的消息,在一些人眼中看來并不值得驕傲。一位業內人士對此苦笑:“節能服務業運作周期長,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且一般是輕資產企業,不容易拿到貸款。這種生意,是國企和央企不愿意做的。”
曾經投資漢藍科技、藍天環保等節能環保企業的立元集團董事長鄭立亦稱,節能服務業利潤并不高,成為國企們眼中的“盲點”,而有技術的民營企業擁有更多機會。
除此之外,很多從事節能服務的民營企業家再再強調,規劃應該落到實處,“十一五規劃實行到現在,很多都淪為空談。有沒有問責?有沒有追溯?都沒有。連扶持政策都不完善,民營企業享受不到規劃帶來的光環。”
談到扶持政策不完善帶來的困擾,上述業內人士給記者舉了個例子: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頒布的《關于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增值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節能服務公司所從事的節能減排項目將享受到“免營業稅,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三項優惠政策扶持。但是,這個政策只有合同能源管理項目適用。而能做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大多是實力較強的公司,這意味著眾多處于起步階段的節能服務企業難以享受到跋鈁策紅利。
那么,“盲點”未來是否會成為搶手的“香餑餑”?“如果本次規劃中的相關政策真正落實,未來節能服務業或許將涌入更多的競爭者。相比較而言,國企和央企擁有技術和資金上的優勢。”上述業內人士這樣稱,并對節能服務行業中民營企業的地位表示不容樂觀。
在浙江人立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項謝銀看來,《規劃》或許還將給節能服務企業帶來額外的壓力:“《規劃》實施之后,監管部門對任何企業的環評要求都非常高。對環保企業來說,也是壓力突增,你不僅(危廢物處理)技術要提升,同時設備改造的成本不能太高,因為企業還是要有盈利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悲觀主義者。杭州新聯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浩表示,新聯照明已經在LED產業耕耘了10年。然而時間越長,道路卻越崎嶇,“這個行業內真正的大佬們沒有進入。靠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來教育客戶,引導市場,實在太難了。我們倒希望LED產業引入更多同行。這樣我們只要努力跟上大佬們的腳步,不落后就可樟恕SΩ沒岜認衷詰目嘈木營輕松許多。”
指縫中的市場?
更多的人認為,即使占據了節能服務行業中的大半江山,民營企趙諉娑浴豆婊》有可能帶來的投資熱潮之競爭中并不占據優勢。
杭州南華壓縮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雄說,“此次《規劃》對民營環保企業是否有利?我認為可能性不大。對民營企業惠及力度最大的36條早就出臺了,現在享受到的企業又有多少呢?”
浙江水美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鐘偉堯則稱:“此次《規劃》總投資2.4萬億元,比例并不算高,因為國外對環保行業的投入占到GDP的6%-8%。而且均攤到行業中的齜植業,再算上流向國企的一部分,真正留給民營企業的‘蛋糕’并不多。通常這樣的工程,好項目往往會被國企先拿走,就看民企如何去競爭了。政策開放的程度有多大?市政工程中是否允許民企介入?現在民營企業通常以BOT的方式介入,技術占30%的分量,剩下的主要靠企業與政府之齙墓叵怠!
李若中嘆息:“民營企業從事節能環保產業實在是太難了,這需要整個社會都改變觀念。如果真的實行《規劃》中要求的節能減排標準,地方的GDP將會被拉低,直接影響官員們的政績。即使投資隼矗仍將是國企和央企的盛宴,民企的機會少之又少。”他說,“我們只是希望,得到一個與國企、央企平起平坐的機會而已。”
楓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文龍則建議,換個角度看問題。“《規劃》的實施,對于高能耗企業意味著轉型升級的壓力、生產成本上升,但是對另外一些能在節能減排重點工程中有所作為的企業,則意味著商機。我們正打算改裝生產線,將原來的直流電加熱改為電磁加熱圈加熱。在過去,這類企業生存空間不大,未來或許將有所作為。民營企業勝在靈活、善于奈帳諧』遇,可以多抓點市場空白點。”
直接來源:廈門節能公共服務網相關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