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十一五”規劃最后一年,各項指標尤其是節能減排這個約束性指標完成情況備受各界關注,節能減排面臨攻堅之戰,任務艱巨。同時,節能減排也是在“后危機時代”,世界各國爭奪技術、產業制高點的重要領/,是方興未艾的新興戰略性產業,孕育著新的增長點,具有很強的就業帶動效應。抓好節能減排需采取綜合措施,從調結構、抓改革、重科技、強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多管齊下。加快節能服務業發展便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具有見效較快、機制成熟、點多面廣的優勢,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市/機制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現有節能減排技術潛力,也有利于引導社會資金加快進入節能減排領域。
作為新興產業,節能服務業在發展過程中難以逃離成長中的“煩惱”,如何認識到這些問題,并有效地加以解決,對未來我國節能服務業的健康快速發展至關重要。希望本文能夠對促進我國節能服務業發展有所裨益。
節能服務業是近年來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生產服務業,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這是一種效率高、可持續的商業化運作模式。在我國,促進節T服務業健康發展,不僅是當前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有效手段,也是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提升我國發展水平的重要舉措,應抓住時機,加快發展。
市場潛力巨大
節能服務業在發達國家有20多年的歷史,美國、瑞典、英國等超過30年,在我國僅有10多年。目前,我國節能服務公司約有30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6萬,2008年規模以上節能服務產業完成總產值超過400億元,形成的年節能能力1200多萬噸標準煤,相當于年減排二氧化碳3300萬噸。應該說發展很快,但節能市場總體上還處于剛剛啟動階段,潛力很大。根據《2009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2009年僅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就形成了7500萬噸的節能能力。按每形成1噸標準煤節能能力需投資2000元計算,市場潛在投資需1500億元,如果其中有一半由節能專業服務產業來提供,市場規模就達750億元。據國家發展改革委估計,到2011年,我國節能產業投資需求超過1萬億元,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投資需求超過5000億元,環保產業投資需求超過6000億元,節能服務業的空間十分廣闊。
5大問題“拖后腿”
節能服務業是一種新型業態,正處于市場培育之中,各方面對此了解不多,配套政策也不齊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健康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節能服務業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耗能用戶的認可程度還不高。在資源價格改革尚未到位、統計監測考核尚未健全、社會征信體系尚不完善的-況下,一些企業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重短期利益、輕長期利益的傾向還比較嚴重,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比較淡漠,加上前期節能減排投入遠大于預期收益,企業效益好時不在乎多耗能、效益差時沒能力投入節能減排。同時,由于對節能服務缺乏了解,一些企業對節能效果沒把握,擔-節能改造期間影響正常生產,有一定的消極和抵觸情緒。據有關節能服務企業反映,洽談項目有10%的成功率就不錯了,履約成本更高,往往項目完成后面臨回款困難。
第二,節能服務企業融資困難。目前運作的節能服務模式,多數是節能服務公司墊付資本,投資大、回收周期長,隨著實施項目的增多,所需資金會不斷累積,如果沒有外部資金支持,這些公司就會難以為<。同時,在現有運作模式下,節能服務公司不能形成自己的自有資產,往往因為缺乏抵押物、擔保物而被銀行拒絕,加上對節能減排預期收益存在爭議,銀行傾向于認定其風險過大,也影響了融資。
第三,預算及會計制度尚有一定制約。在現行財務管理制度下,公共機構節能服務費用支出沒有單獨科目,比如通過節能改造,原來1000萬元的能源費用降低到600萬元,節能:務公司的利潤就來源于這節省的400萬元,但政府機關和國營企業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節省出來的經費不能用于支付節能服務公司。
第四,財稅支持力度不大。按照有關規定,企業節約1萬噸標準煤,政府給予200萬~250萬元獎勵,但實際上,節約1萬噸標準煤,平均投資需要2000萬元,相對而言財政支持力度有限,也解決不了投資來源問題。同時,我國雖然有節能專項基金,但主要是由大型能源企業申報,節能服務公司難以獲得支持。世界銀行提供的節能擔保基金數量不多,對節能市場來說杯水車薪。一些地方雖然對合同能源管理實施補貼扶持,但由于是財政撥款,補貼主要是給用能企業而不是節能服務公司,并沒有對節能服務公司形成直接激勵。
目前的稅收實務中,節能服務公司最終應納稅種和稅率,取決于與稅務部門的溝通協調。盡管同屬節能服務公司,由于所核定的繳納稅種不同,稅負輕重便會有較大差別。也有一些企業反映,稅務部門往往按照稅賦從重的原則收稅,增加了企業的稅收負擔。
第五,節能服務企業存在不少不規范的地方。不少企業起家于技術和設備維護服務,實際上只是節能減排設備或技術供應商,主要是推銷技術和設備,沒有能力實施合同能源管理。調查情況表明,節能服務公司的整體實力相對偏弱,注冊資本低于500萬元的公司在70%左右,約80%的公司年產值在5000萬元以下。有些企業提供的設備使用年限不符合要求,難以保證節能量,在合同期間(一般是3~5年)節能效果較好,合同期滿后節能效果大幅下降,隨著折舊、設備維修費用的增大,使客戶難以袷艸て諼榷ǖ慕諛芐Ч。
政府支持不可缺“鞭打快牛”不可取
從國外節能服務業幾十年的進程看,早期發展都比較緩慢,但經過一段時期的市場開拓和培育,隨著各方認可程度的提高和措施的完善,往往會加速發展。經過十多年的積累,我國節能服務業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應抓住時機,采取綜合措施促進發展。需要注意的是,促進節能服務業發展,應處理好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政策支持與國際貿易規則、適當傾斜與照顧公平、自愿接受和強制改造等椒矯嫻墓叵怠
從國外實踐看,節能減排服務產業在發展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政街С鄭而且,由于節能減排具有明顯的外部性,節能服務提供的“產品”比較特殊,具有一定的公共產品屬性,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政府也應該承擔必要的扶持義務。同時,節能減排服務畢竟是一個產業,必須也應該能夠自我發展,應該接受市場優勝劣汰的考驗。否則,矯獬魷幀罷府熱、企業冷”、“民企熱、國企冷”、“宣傳熱、民眾冷”的局面。加上現在相關公司良莠不齊、魚目混珠,如果不加選擇地支持,可能效果不會好。初步考慮,應該以節能減排服務公司的可考核、可核實的業務量作為政策支持的主要依據。
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應該主要著眼于消除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制度障礙,同時要符合世貿規則的要求,避免制定屬于禁止性補貼和可控告補貼的財稅政策措施。
節能服務業是追逐利益的,必然會將精諍妥式鵂中在那些節能減排潛力大、從而收益也大的行業和企業,這是十分正常的,也有利于較快提高全社會節能減排水平。但另一方面,如果在補貼等方面設計不當,就可能出現苦樂不均、“鞭打快牛”現象。比如像寶鋼這樣的企業,不僅設備先進,而且從生產流程的設計上就已經考慮謨噯扔嘌估用,進行節能減排改造空間不大,節能效益也不大。如果根據節能量進行補貼,對其就是不公平的。因此,在政策設計時,對節能減排較好企業有必要獎勵,保護和發揮它們的積極性。對于部分企業內設的節能減排改造業務,也可考慮適當支持。
企業從本身經營實際出發,自主選擇是否接受節能服務,這是落實企業自主經營權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在現行價格、征信、社會責任、環境補償等方面機制還沒有理順的情況下,也應該對那些能耗過高(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污染過重的企業實行強制性節能減排改造,這是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必要舉措。
幾點政策建議
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目前的價格機制對高能耗的約束不夠,對低能耗的激勵也不夠。應按照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建立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性產品價格體系,激勵各方節能、約-各方耗能。節能服務業也能因此獲得更多的認同,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
建立健全-保機制。無論是幫助節能服務業獲得融資、取得客戶信任,還是提高政府資金的使用效益,將一部分政府資金,比如安排用于節能減排的投資,用于成立擔保基金都十分必要。從國內一些機構的運作看,擔保金的杠桿效應一般在1?30左右,高于財政補貼效率,而且可以滾動發展,反復擔保-
改革現有財稅、金融、會計制度。主要目的是降低節能服務業的稅賦負擔、方便取-收益、得到必要的金融支持等。比如在現行營業稅稅目中設立專門子項目,對節能服務公司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所提供的應稅勞務一律給予3%的營業稅優惠,允許對節能服務公司的研發支出進行全額稅收抵扣。又如允許節能服務公司實施的節能項目享受財政“以獎代補”政策等。再如,-消除政府機關和國營企業無法在財務上支付節能費用的問題,可在會計制度上進行適當調整。比如,199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通過一項法案規定:節能服務公司以節能效益分享方式所應得到的資金可直接從政府機構原來應向能源供應部門(如電力公司)交付的賬單中取得,這樣,節能服-公司的資金回收就有了保證。類似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重點抓工業、交通、建筑三大領域節能服務。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工業、交通、建筑三大領域既是耗能大戶,也是進行節能改造最具潛力的領域,節能服務在這三大領域大有可為,是提高能源效率最經濟、最-捷、最見效的方式。要鼓勵和支持節能服務企業細化分工,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積極參與鋼鐵、有色金屬、煤炭、電力、石油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節能改造,參與節能環保型交通工具發展和改造,參與綠色建筑項目。
在機關團體學校率先推行節能服務。率先在機關、團體、學校通-市場購買節能服務,在公用設施、公共交通等方面開展節能改造,可以在全社會起到良好示范效應,一些財務方面的問題也比較好處理。在政府采購中,也可對提供節能服務的設備供應商適當傾斜。一些發達國家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效果也是很好的。比如1985年以來,美國政府以25-美元支持政府機構節能項目,1992年通過議案,要求政府與節能服務公司合作進行合同能源管理。加拿大聯邦政府也實施“聯邦政府建筑物節能促進計劃”,目的同樣是為了促進政府機關大樓帶頭接受節能服務。
名詞解釋
節能服務業主要通過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為客戶提供用能情況調查與診斷、節能技術咨詢與方案設計、節能工程實施與管理、用能設備運行維護與人員培訓等全過程服務,在為客戶創造節能效益的同時獲取收入。
目前,世界很多國家的節能服務,已摸索出較成熟的運作模式:一是項目銷售模式。在保證節能效果的情況下,項目建成后整體銷售給客戶,每期銷售收入從當期節能效益中提取。二是設施服務模式。節能項目建成達到預定節能效果后,將項目設施移交客戶使用,客戶支付設施使用費(來自節能收益)。三是BOT模式。節能服務公司負責節能項目的建設、運行,一定期限后,無償移交客戶。收入按照約定的節能效益比例分享。四是能源費用托管模式。節能服務公司負責設備改造,并管理其用能設備,在項目合同期內,按約定的能源費用和管理費用承包企業的能源消耗和維護。合同結束后設備移交企業,以后收益也歸企業。
這些模式的共同特點是客戶不承擔相關項目建設的資搿⒓際酢⒃擻等方面的風險,節能服務公司的收益來自于節能收益的一部分,可以實現多贏:客戶得效益,產業得發展,社會環境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