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7日,一個期待已久、令人振奮的改革消息從“國企壟斷、公共利益與法治建設”學術研討會上傳出: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已經擬定了鹽業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方案的主要內容正是各界強烈要求的取消食鹽專營制度,徹底放開工業鹽的管理。
此消息一出,在工業鹽生產企業、經營企業和下游用戶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他們表示,改革30年了,但受政企不分、專營擴大化的行業壟斷之苦的工業用鹽企業卻一直像孤兒一樣被排除在市場經濟之外。如此不合理的工業用鹽體制,一日不改,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就不能算到位!
最不合“市”的體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
我國對鹽業實行專營管理,是承襲了中國歷史上對鹽業專營的長期做法。目前我國實行鹽業專營制度,緣由是為了普及碘鹽,保障人民身體健康。1996年國務院頒布了《食鹽專營辦法》。該《辦法》比1990年生效的《鹽業管理條例》更加明確了鹽業專營制度。這使得中國的鹽業由此成了標志性的壟斷行業。其壟斷主要存在于批發銷售環節,涉及兩個相關市場:一是食鹽,二是工業用鹽。
據了解,目前,我國鹽業企業分為兩個層次:底層為制鹽企業(即鹽場),體制形式多樣,大多為國有企業;上層為專營企業,從事鹽的批發業務,同時具有對鹽市場的管理職能,鹽業部門通常掛鹽業公司和鹽務管理局兩塊牌子,實行政企合一。這種政企不分、高度壟斷的鹽業專營體制,使得上層專營企業在市場機制中既充當了運動員,又充當了裁判員的角色,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體制腐敗行為。
自1996年食鹽專營制度形成以來,我國食鹽的出廠價基本沒變,每噸在三四百元。而鹽業公司轉手以每噸2000元以上的價格向零售商銷售,形成4倍以上的利潤。
山東濰坊一家鹽場的老板告訴記者:“達標鹽1噸才140元,加工成碘鹽后大約200元/噸,加上運費也不會超過300元/噸,成本是0.30元/千克。當然了,長途運輸運費可能會多一點。而我們這兒鹽業公司的批發價格竟然是2600元/噸,平均2.6元/千克,接近10倍的利潤,這是不是暴利?”
“我們鋌而走險的根本原因是利潤太大。如果取消專營,充分競爭,鹽價自然會降下來。如果那樣,我們需要付出的危險成本不會降低,但利潤卻沒了,誰還會去賣私鹽?”一個私鹽販子坦言。
中國社科院國際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毛曉飛在這次“國企壟斷、公共利益與法治建設”學術研討會上透露,鹽業公司從生產企業手中購買食鹽的平均價格為400~500元/噸,其中加碘的成本只有20~25元/噸,但鹽業公司平均批發 格為1500~2000元/噸,整個批發銷售環節的價差就高達4倍。
“我們天天盼望國家能制定出使國有大中型鹽業企業走出困境的政策來,眼下這個體制不改不行了。”一位鹽業生產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始建于1994年的山東海化集團有限公司碘鹽廠,是募沂著確認的食用鹽定點生產企業之一,擁有年產20萬噸食用(加工)鹽和其他多品種鹽的生產能力,生產規模居全國前列。但2008年8月25日,該廠被迫關停。該廠原廠長王雙海告訴記者,大多數食鹽生產企業都歸屬鹽業公司管理,由鹽業公司下達生產計劃和配額。如果不歸屬鹽業公司,則很難拿到足夠的生產計劃。當計劃不足時,企業運營就會難以為繼。海化碘鹽廠盡管產品質量多年來保持同類產品領先水平,就因為拿不到生產計劃和配額,只能關門歇業。
來之不易的勝利:兩堿用鹽終于可以自主
鹽是化學工業之母。鹽酸、純堿、燒堿都是以鹽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在工業發達國家,化工用鹽一般都占到總鹽耗量的90%以上。除兩堿外,染料、精細化工、制革、石油勘探等產業也需要一定的鹽作為原料,也稱為小工業用鹽。
鹽業專營制度致使下游用鹽產業長期發展不良,無法真正走向市場自主經營。因此,改革開放以來,下游用鹽企業就一直在抗爭,呼吁改革。
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那場以鹽堿聯合為標志的鹽業體制改革,至今仍讓募且溆絳隆
鹽是兩堿的主要原料,生產1噸純堿要耗1.5噸鹽,用鹽成本占到純堿生淖艸殺鏡30%左右。由于原料就近的原則,堿廠大多建在鹽場的旁邊。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內兩堿企業歸化工行業管,鹽場歸輕工行業管。正所謂隔“行”如隔山。有的鹽堿兩家廠挨廠、門對門,卻不能直接賣鹽和買鹽。原鹽必須到鹽業管理部門走一趟“計劃”,領取準運證、蓋上準惱攏跨省跨市地繞一圈,最后再以高價被抬進堿廠的大門。
事實表明,這種管理體畝匝渭盍礁魴幸檔姆⒄茍莢斐閃酥圃肌@如1992年,純堿行業的生產水平提高了,但經濟效益卻滑坡了,行業不得不提出“限產、保價、多出口”的方針以扭虧增盈。而造成純堿行業這種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作為主要原料的鹽漲價沒商量。對鹽場而言,盡管鹽漲價了,卻沒有使鹽場的募瞇б姹浜謾R蛭在鹽大幅度提價所增加的利潤中,鹽場僅得到小部分(約30%),其余大部分利潤(約70%)被各級鹽業管理部門(也就是各級鹽業公司)所得。那時,鹽場的經濟效益普遍不好,虧損面也迅速擴大,有的主要產鹽省的虧損面甚至達到80%。因此,這樣的管理體制也引發了鹽場的不滿。
1995年8月,經山東省和濰坊市批準,山東濰坊純堿廠和山東羊口鹽場實現了跨行業的鹽堿大聯合,成立了山東海化集團。這是當時國內最大堿廠與最大鹽場的聯合,影響很大。1996年8月,原國家經貿委在山東濰坊召開了鹽堿聯合經驗交流推廣現場會。全國16個省市的經貿委主任、鹽場和堿廠的廠長經理等120多名代表參會。此后,青島堿業股份有限公司與〉貉我底芄司聯合成立了青島海灣集團;天津市“三大化”和“兩大鹽”聯合在一起重組為渤海化工集團;大連化學工業公司和大連復州灣鹽場等聯合重組為大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一年內,先后在十幾家鹽堿企業之間實現了聯合。打破行業管理壟斷后,鹽堿企業都有了自主權,可以自【齠ú品愿意賣給誰不愿意賣給誰,價格可以雙方協商。這是鹽堿聯合前后最本質、最難得、最鼓舞人心的變化,盡管這種變化本來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條件。
10多年后,再回首這段鹽堿聯合的改革路,它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對實行了數千年的鹽業專營體制形成了第一次巨大的沖擊并取得了勝利。它把嚴密的鹽業壟斷體制撕開了一條大口子,為10多年后徹底的鹽業管理體制改革打下了基礎。
壟斷的徹底瓦解:小工業鹽市場徹底放開
小工業鹽本不屬于專營的范圍。但是,各級鹽業公司都紛紛以“防止沖擊食鹽市場”為由,硬將小工業鹽納入專營范圍。1995年11月,原國家計委和原國家經貿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改進工業鹽供銷體制和價格管理辦法的通知》(1872號),決定放開兩堿工業用鹽。然而這一文件對兩堿以外的工業用鹽管理沒有明確的說法。這就使得各地鹽業公司鉆空子竭力強化專營體制。各地鹽業公司借加強食墑諧」芾碇名,盡可能把食鹽專營范圍擴大、延伸。目前,整個海洋化工行業副產的精制工業鹽,由于沒有小工業鹽生產許可,也沒法找到物盡其用適得其所的歸宿。不少省份小工業鹽的銷售權、運輸權、定價及定量權等仍被鹽業公司掌控,還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固定下來。1噸工業鹽出廠價晌150元左右,但是一經各級鹽業公司專營后,鹽價馬上上升到五六百元,甚至高達800多元。全國小工業鹽用量每年大約是1000萬噸,僅此一項,各級鹽業公司每年就能獲取三四十億元的壟斷收入。而各地小工業用鹽則苦不堪言,激烈的矛盾沖突年年不斷。
小工業用鹽被壟斷,而非鹽業系統企業生產的鹽也被壟斷。
山東海化股份公司氯化鈣廠是世界最大的氯化鈣生產企業。該廠年氯化鈣生產能力35萬噸,目前產量在20萬噸左右,按每生產1噸氯化鈣副產0.5噸精制工業鹽計算,一年副產精制工業鹽10萬噸左右。目前這些工業鹽由于沒有進入終端消費市場的許可,只能作為原鹽用作純堿生產的原料,每噸不到150元。該廠生產技術科科長于丙勝介紹說,這部分精制工業鹽質量非常好,氯化鈉含量高達96%以上,其余為大約3%的水分和1%的氯化。氯化鈣對人畜的健康都是有益的。日本一家食品生產企業曾免費來廠里做過化驗,結果顯示該精制工業鹽作為腌制鹽非常理想。但就是因為沒有鹽業主管部門的許可,出口談判被擱淺。這部分精制工業鹽作為原鹽用于純堿生產怪可惜的,就好比已經用面粉蒸成饅頭了,又把饅頭粉碎了生面包一樣。如果這部分精制工業鹽能按釀造、腌制鹽進入消費市場,價格按450元/噸計算,每噸就多創效益300元,一年就凈增效益3000多萬元。
小工業用鹽是我國鹽業壟斷體制的最后一道屏障。各地小工業用鹽都在眼睜睜地盼望著工業鹽壟斷體制徹底打破的那一天。隨著那一天的到來,中國市場上又將會增添一股強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