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印發了《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該規劃是國務院確定的“十二五”國家級重點專項規劃之一,對確保實現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據介紹,“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工作挑戰與機遇并存。一方面,能源需求剛性增長,供需矛盾進一步凸顯,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節能減排難度加大。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深入人心,全民節能環保意識不斷提高,各方面對節能減排的重視程度明顯增強,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升,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不斷完善,這些都為“十二五”推進節能減排創造了有利條件。規劃測算“十二五”節能減排總投資超2.3萬億,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投資方向。
“十二五”節能<排能耗目標降低 但完成難度大
作為指導推動“十二五”節能減排工作的綱領性文件,規劃要求到2015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到0.869噸標準煤(按2005年價格計算),比2010年的1.034噸標準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噸標準煤下降32%)。“十二五”期間,實現節約能源6.7億噸標準煤。在工業節能減排方面,規劃提出單位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能耗下降21%左右,并對火電、鋼鐵、水泥、電解鋁等主要高耗能產品的單位產品能耗提出了目標要求。
相比“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標,此次《規劃》提出了16%的目標,指標有所降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表示,此次《規劃》確定的目標只>“十一五”時期的80%,主因是在我國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的情況下,未來節能減排工作的難度將逐漸增加,而且結構節能也不是短期就能達到預期效果的。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能源機構的優化升級和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仍是未來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
規劃提出了三項重點任務和十大節能減排重點工程。三項重點任務包括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能效水平提高、強化主要污染物減排;十大重點工程分別是節能改造工程、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廣工程、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脫硫脫硝工程、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程、循環經濟示范推廣工程、節能減排能力建設工程。
規劃還提出了十個方面的保障措施,包括檢查綠色低碳發展,在制定和實施發展戰略、專項規劃、產業政策時體現節能減排要求;強化責任目標考核,進一步完善節能減排統計、監測、考核體系,加強評價考核,實行問責制等。
周宏春提醒,根據過去節能減排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要警惕和避免幾種傾向,包括上報的數據造假和地方的瞎指揮。應積極引進第三方的評估和監督舉措,加大規劃實施的執行力度,對政策實施的效果進行評估。
節能減排總投資2.36萬億 穩增長和調結構結合
根據測算,“十二五”事情節能減排重點工程總投資P23660億元,其中,節能重點工程總投資約9820億元,污染減排重點工程約8160億元,循環經濟重點工程約5680億元。
對重點工程實施資金如何籌措,《規劃》指出,未來將加大中央預算P投資和中央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對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和能力建設的支持力度,繼續安排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支持企業實施節能減排項目。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對規劃進做進一步解讀時指出,節能、循環經濟、重點流域工業污染防治、煙氣脫硫工程所需資金主要由企業通過自由資金、P融機構貸款和社會資金解決,各級政府安排一定資金予以支持和引導。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的責任主體是地方政府,國家對重點建設項目給予適當支持。
財政部5月24日P外宣布,今年中央財政安排979億元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比上年增加251億元,加上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戰略性新興產業、循環經濟、服務業發展資金和中央基建投資中安排的資金,合計將達到1700億元。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指出,(2.36萬億總投資)這個數字的背后是政府希望把穩增長和結構的調整轉型結合在一起,這和當年的四萬億不同,當年是把穩增長作為唯一的目標,而今天在穩增長的同時帶動結構轉型,帶動增長方式的轉型。在今天經 放緩的情況下,這確實是刺激經濟的一攬子的財政計劃,但有質的突變,那就是帶動轉型。今后重要的挑戰還在于資金能不能落實到有效的項目,同時也會引來社會資金參與,而不是像以前打著節能減排的項目旗幟,但實際上有很多資金還出于浪費,去追尋以錢養錢的方式。這種情況也會 成光伏電池那樣,有些項目出現無效的投資或過度投資,而真正需要用到轉型工程的錢卻遠遠不到位。
周宏春認為,節能減排可以說是未來穩增長投資的重要方向之一。對企業來說,節能可以納入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需要發揮企業的主觀能動性;而減排涉及改善民生問題,國家應加大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投資力度。隨著未來資源稅改革的推進,地方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投入也有逐步增加的空間。
近期協會活動:關于召開石油和化工E業爐(窯)節能技術研討會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