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府宣布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后,各地迅速掀起一股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熱潮。目前,多個省區市已設立專門的應對氣候變化機構,更多省區市出臺了省級應對氣候變化方案。可以預見,今后碳排放將成為衡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從各地應對氣候變化方案中不難發現,化工領域的碳排放受到高度關注,化工行業在實現碳減排目標中的作用被寄予厚望。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對外表示,國家減排目標確立之后,下一步就是將任務分解到各個省區市,目前這項工作正在進行,同時減排任務也將寫入“E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另據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透露,目前發改委正在起草低碳經濟發展指導意見,可能會將一些省區市納入國家低碳經濟示范區范圍。
而貫徹實施國家碳減排目標任務,也得到了各地的積極響應。據統計,截至目前,有16個省區市成立了省級氣候變化領導小組,多個省區市的發改委已成立或準備成立專門的應對氣候變化處。31個省區市均已完成省級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的編制工作,有相當>的省份已進入組織實施階段。可以看出,各地為完成碳減排目標任務已經紛紛展開行動。
江蘇省近年來污染減排工作有聲有色,走在全國前列。記者從江蘇省氣象局減災處了解到,該省應對氣候變化辦公室的設置與其他省份不一樣,這個辦公室不在發改委,而是設在了氣象局,在全國也是獨此一家。《江蘇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中提出的全省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是:力爭2010年單位GDP能耗由2007年的0.853標準煤下降到0.79噸標準煤,2015年下降到0.7噸標準煤;2010年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007年的2.35噸下降到2.3噸,到2015年下降到2.18噸。
江蘇省氣象局減災處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具體到化工行業的碳減排指標還沒有測算出來,估計要等國家減排指標分解之后才能確定。但是方案針對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已經明確,包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化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促進能源供應的多樣化,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強化化工等重點行業管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等。
國家能源資源重點地區寧夏,在已公布的《寧夏應對氣候變化方案》中,把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推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放在了重要位置。按照方案要求,寧夏將通過引進新工藝、新技術和強制性落實減排政策,實現化工等行業節能降耗,同時要制定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財稅、投資等政策。
西部地區重化工業省份青海省,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也十分搶眼。該省不僅制定了碳減排的明確目標,而且有具體的行動措施<《青海應對氣候變化方案》提出,到201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較2005年降低17%左右,以有效減緩二氧化碳排放量。通過抓好化工、建材等耗能產業的節能工作,努力降低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有效控制工業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到2010年,力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到3.03噸標準煤,較2005年降低12%,使工業生產過程的氧化亞氮排放穩定在2005年的水平上。通過因地制宜發展可再生資源,到2010年,全省一次性能源生產總量中石油、天然氣所占比重分別為11.2%和24.4%。
從青海省的方案中可以看出,其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行動措施很多都是圍繞化工行業展開的。比如圍繞高效清潔燃燒、工業余熱利用等關鍵技術領域,重點研究開發石化、鹽化工等高耗能領域的節能技術與裝備,能源梯級綜合利用技術等;示范推廣鍋爐、煤粉等潔凈燃燒技術,推廣應用新型鍋爐,大幅度提高燃煤效率;推廣應用冶煉高爐煤氣、石化催化重整煙氣等余熱發電能量回收循環利用技術;研究開發節約能源、降低原材料等資源消耗的關鍵技術,全面推廣應用節能設備、囊鍘⒉牧希組織實施節能改造重點工程。
在工業生產過程中,青海省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資源的減量化、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努力形成低消耗、少排放、高效率的經濟增長模式,加強共生伴生礦產資源和尾礦廢石綜合開發利用,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降低廢棄物的最終處理量。同時加快建設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和青海省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循環經濟試罰開展循環經濟示范試點,通過產業鏈的衍生和鏈接,形成天然氣化工、鹽湖化工、煤焦化工、建筑材料等多產業融合的循環圈。到2010年,青海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將達到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