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班氣候大會各國代表經過數十小時最后“加時沖刺”,到11日清晨,4份決議艱難降生。它們分別涉及《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長期合作行T計劃、綠色氣候基金和2020年后減排的安排。這標志著,德班氣候大會幾經轉折后交出了一份積極的答卷,回應了國際社會關于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的新期待。
大會結果體現平衡
大會通過的4份決議,體現了發展中國家的兩個根本訴求: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進一步減排;啟動綠色氣候基金。
大會要求《議定書》附件一締約方(主要由發達國家構成)從2013年起執行第二承諾期,并在明年5月1日前提交各自的量化減排承諾。對于綠色氣候基金,大會確定基金為《公約》框架下金融機制的操作實體,成立基金董事會,并要求董事會盡快使基金可操作化。
同時,大會也照顧到歐盟的主張,即成立“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負責2020年后減排溫室氣體的具體安排。
不過,對于歐盟所要求的在最后決議中加入“有法律約束力的框架”等強硬措辭,大會主席建議采用更加靈活的詞匯,如“進程”和“議定書、法律工具”等說法代替。最終,與會各方接受了這個妥協處理方式。
大會主席、南非國際關系與合作部部長馬沙巴內坦言,這些決議“并不完美”,但它們是“e程碑式”的。
發達國家私利當先
德班氣候大會達成決議的最大困難是發達國家各懷心事,但都是把本國私利而不是把地球環境的大局擺在首位。
參加德班大會的發達國家中,美國和日本、加拿大等不僅拒不考慮第二承諾期的減排指標,對《議定書》本身也持消極態度,美國甚至不是《議定書》締約方。加拿大環境部長肯特曾公開表示,《議定書》對加拿大“已是過去”。這一說法遭到廣泛批評。非政府組織評選的阻礙氣候談判“化石獎”,加拿大屢獲頭名。
與美國相比,歐盟的表現相對積極,表示愿意參與第二承諾期。然而,歐盟卻附加了一個本來不在議H中的條件 要求大會敲定一個“路線圖”,即在2015年制定“涵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具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框架”,并2020年后生效。大會期間,歐盟不厭其煩地宣傳這一主張。人們耳邊充斥著“路線圖”,似乎這成了大會的主要議題。
多位大會觀察員分析,美國和歐盟之所以一個保守一個積極,背后都有深刻的利益動機。美國不愿為減排指標犧牲利益,而N盟卻試圖利用減排指標以及其成熟的碳排放交易系統謀取利益。
“基礎四國”團結致勝
德班氣候大會上,由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組成的“基礎四國”團結一致,在非洲集團等談判方的支持下,在發展中國家最關切的問題上用一個聲音說話,是德班能取得“里程碑式”成功的主要驅動力。
事實上,四個發展中大國人口超過全球總人口三分之一,經濟總量龐大,它們的共同聲音對會議進程無疑會產生重大影響。
大會期間,不斷有謠言稱“基礎四國”已分裂,某些成員倒向發達國家的主張。對此,“基礎四國”的代表團不僅用語言辟謠,更用行動證明團結。
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對新華社記者<:“我們每天要碰頭三四次,每個重大表態都經過協商。”
會議期間,四國聯合舉行發布會;閉門磋商后,四國代表往往聯袂而出;在11日的全會上,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強烈聲援印度代表團團長納塔拉詹對“公平”的呼吁,使這一呼聲的分量陡然加重,并為決議問世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