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貴金屬交易所、文物交易所熱潮之后,中國正掀起碳交易所籌建熱潮。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全國至少有100家碳交易所在建,或列入當地政府凈,遍及全國各區域、各省市,甚至各區縣。
財政部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中E一位資深專家指出,“十二五”期間,中國尚無法建立全國性的強制性碳減排,因此對于碳交易,企業缺乏動力,市場缺乏需求。“沒有馬就備鞍,沒有米就上炊,覺得占了個坑,就一定有市場,這是典型的計劃經濟思維。”一位參與《“十二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綜合方案》的碳減E戰略專家稱。
“如果碳交易試點為了探索不同技術路徑、交易模式,在當地建立碳交E,這是合理的。”上述財政部專家表示:“但這么多地方搞碳交所,顯然是過熱了。”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提出將于2013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湖北6個區域試行碳交易試點。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也曾表示,希望在2015年將碳交易擴大到全國范圍。
曾參與《京都議定書》談判的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原專家錢國強指出,我國強制碳交易標的物的確定、排放權的分配、排放源的監測核查等制度設計尚不明晰,此時談碳交所“為時過早”。
在業務結構上,財政部專家表示,強制碳減排方面,目前我國90%的CDM 項目只能賣給國際買家,基本沒在國內碳交所交易;我國碳交所的主要業務自愿碳減排的份額,占全球碳交易市場的比例也很小,基本為零星的企業形象宣傳,對碳交所利潤貢獻有限。
這一熱潮已有危險的苗頭。某直轄市碳交所的總裁透露,號稱中國第一家主營二氧化碳交易的碳交所山東省菏澤市單縣碳交易所,如今已關門;山西省呂梁市2009年建立的節能減排項目交易中心號稱為全國同類中首家,去年也已停業。
此前也有媒體報道,國內第一梯隊的四大碳交所中,只有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實現小幅盈利,北京環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均在虧損狀態。北京環境交易所總裁梅德文對此不承認,也不否認。他指出,如同互聯網行業,碳交所前期投入大、行業門檻高,實現盈利需要一段時間,各地中小碳交所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