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發改委對國內多個地區節能減排形勢提出預警后,各地方政府紛紛停止了對高耗能項目的審批,并加大了對此類項目的治理力度。
目前,江西、河南等多個地區稱年內原則上不再審批、核準和備案高耗能、低產出新建項目和E大產能項目,并對涉及高耗能低產出項目的土地、財稅、環保、電價、水價等方面與國家政策法規相違背的優惠政策進行專項清理。
這是近日國家發改委對多個地方政府提出預警后,地方政府做出的回應。
“晴雨表”揭露重災區
對地方政府來說,節能減排>壓力在下半年正在凸顯。
近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各地區上半年節能目標完成情況的>晴雨表”。“晴雨表”顯示,31個省市區中有過半地區形勢嚴峻或非常嚴峻,其中預警等級為一級和二級的地區分別達8個。
繼國務院公布了《“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明確建筑、工業、交通及生活四大領域“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工作的總體部署后,國家發改委以提出預警的方式就節能減排對地方政府施壓。
“十一五”期間,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施壓地方政府已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其中包括強化目標責任考核,實行問責制;嚴格控制“兩高”項目,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切實抓好重點領域,全面推進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流通服務業、農村和農業的節能減排工作等。在各種政策壓力下,“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了19.1%,完成了預定的約束性目標。
但進入“十二五”,各地區節能減排面臨高耗能產業的復蘇又遭遇了新的壓力。
根據發改委的警示,內蒙古、江西、河南、海南、甘肅、青海、寧夏、新疆8個地區預警等級為一級,節能形勢十分嚴峻。
預警地區出手打壓
發改委系統專家認為,上述8個地區受高耗能產業用電量增長的拉動作用,用電量增速都超過15%,高耗能產業的過快增長和用電量增長過快是導致上述地區節能減排=勢尤為嚴重的主要原因。
而除了發改委的警示,目前工信部相關負責人也指出,將使=“行政手段”確保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的完成。
目前,上述地區已經開始對高耗能產業=取積極行動,其中江西省和河南省均決定對高耗能、低產出新建項目和擴大產能項目原則上不再審批,以此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據記者了解,按照發改委的意見,各地區在建筑節能領域也在加緊出臺配套的地方性法規、實施細則、獎勵政策等,以加強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加大綠色建筑的推廣力度、推動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規模化應用等。
對話
缺錢是中國節能減排最大障礙
隨著國家節能政策的相繼出臺以及日益提升的能源成本,節能減排正在給中國乃至全球的節能減排企業提供新的機遇和挑戰。
近日,致力于建筑節能的江森自控全球能源與可持續發展副總裁聶可為接受了《華夏時報》記者的專訪。中國的管理者們正在更加積極地采取建筑節能措施,這是中國節能減排最大的動力,但缺乏資金正在成為中國節能減排的最大障礙。
《華夏時報》:現苤泄節能減排的任務很重,形勢也很嚴峻,江森自控對中國的現狀是怎樣看待的?任務是否很嚴峻?
聶可為:我個人認為的確是很大的挑戰。面對挑戰要邁出的第一步,就是要制定雄心勃勃的目標,在“十二五”規劃當中,制定非常明確的針對節能減排以及提高能效方面的目標至關重要。
據江森自控對中國能效指標調查發現,缺乏金融支持,缺乏資本,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在提高能效方面走得更遠的最大因素。這樣的障礙,在中國事業單位尤為突出。除此之外-有其他障礙,包括資金不足、專業技術不足、對于節約的能源量的確定性不足,包括投資回報周期也不確定。同時,人們對于節能減排的意識也不是很強。
《華夏時報》:你認為推動中國節能減排的動力主要是什么?
聶可為:中國節能減排是政策導向型,對于整個投資來講,政策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尤其在整個目標的設定方面,政策起到了非常強有力的作用。同時,在整個能源績效管理方面、衡量方面,政策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和中國相比,世界其E國家政策驅動作用沒有那么大。
我們明顯地體會到,中國對于政府即將出臺的政策有E高的期望。政策把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作為硬性的要求。所以,政策當中,包括“十二五”規劃,都將有力地提高接下來幾年當中對于能效項目的投資。
《華夏時報》:你對中國建筑節能能否提出一些建議?
聶可為:在中國,現在28%的能耗都來自于建筑物,要想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努力提高建筑物對于能源使用效益很重要。
在諸多政策當中,其中一個有力推動我們跨越障礙的就是:實施能源合同管理。我舉個例子,亞洲開發銀行已經和上海的浦發銀行共同合作了一個項目,這個項目就是要設立基金,為既有建筑物的改造進行融資t江森自控則成為他們能源效益管理的服務商,幫助他們找到在樓宇當中或者建筑物當中具有很大節能潛質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