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北京,空氣格外清新,宜人的環境讓人感覺格外舒適,也格外引人注目。25日上午,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緬甸、老撾6=東盟國家的8家媒體記者,以及國內部分主流媒體記者組成的聯合采訪團,開始了為期8天的采訪行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采訪團此行的采訪主題。
在采訪的首站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的同志接待了采訪團一行,并詳細介紹了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基本情況和主要成果。
據該司巡視員何炳光介紹,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循環經濟發展。短短幾年時間,循環經濟在中國已經從理念逐步變成經濟社會生活的具體實踐,得到了長t發展,“循環經濟在中國,已經是一種國家發展模式和制度安排”。
據了解,從2005t以來,經中央政府批準,國家發改委組織有關部門,已開展兩批循環經濟試點,覆蓋了全國178家試點單位。全國各個省區市,同時選擇1300多家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示范試點。通過這些示范試點培育出了一大批典型模式,成就了一批典型案例。何炳光透露,國家發改委目前正在對這些模式案例總結凝練,大概有60個左右案例即將在年內向社會發布。2010年,中國整個循環經濟產業產值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就業人數超過2000萬人。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循環經濟產業總產值將以年均15%以上的速率遞增。
這些介紹引起了東盟媒體的濃厚興趣,紛紛發問,雙方展開了良好的互動交流。來自菲律賓英文報《星報》編輯內爾森·德古茲曼提出了第一個問題:“中國循環經濟的內涵是什么,是不是簡單的回收再利用?”何炳光回答道:“你這個問題很有針對性。回收利用只是循環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所強調循環經濟,是在中國社會整個工業化進程中,在生產、流通、消費整個過程之中落實循環經濟,是貫穿于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之中的。”之后《新海峽時報》、《曼谷郵報》、《星洲日報》的媒體同行紛紛發問,使得整個采訪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同樣的熱烈而坦誠的溝通,在對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采訪之中也體現出來。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周長益在介紹時,通過一系列數據的分析,講述了十一五以來我國在降低能耗和資源消耗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周長益介紹,我國主要工業單位能耗已由2005年的2.59噸標準煤下降到了2010年的1.92噸標準煤,五年中累計節約約7.5億噸標準煤,“這期間,中國以年均6.98%的能耗增長,支持了年均11.57%的工業增長,推動工業節能取得了實質性的功效”。
在談到十二五的節能目標時,周長益也坦誠地談到了我國工業節能工作面臨的壓力和困難,“我國十二五規劃確定單位GDP能耗下降16%,工業節能的目標指標尚未最后確定,但根據初步測算在18%到20%左右,工業領域節能量要超過十一五期間的節能量。由于前期挖潛力度較N,這個目標的完成應該說并不輕松,但我們有決心,有信心,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完成目標”。
《曼谷郵報》新聞版副主編坤提達·薩瑪布提針對周長益的發言問到:“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有數據顯示已經是世界排名第一,中國該采取什么辦法來摘掉這頂‘第一’的帽子?”對這個問題,周長益坦誠的回答到:“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總數也在世界上排第一,從總量上來看待碳排放這個問題并不客觀。我們認為,關注的重點應當放到能源消耗和資源消耗強度是否下降這個角度上。中國經濟要發展,總量上應當控制,但更應該關注這個人口大國和發展中大國單位GDP的能耗和資源消費量,以及工業增加值的能耗和資源消費量上來。”聽罷周長益的回答,幾位參會的東盟媒體同行紛紛頷首表示贊同,其他媒體記者也紛紛發問,深入的互動交流在友好坦誠的氣氛中進行著。
當天下午,本次活動承辦方經濟日報社接待了來自東盟的新聞同行,社長徐如俊代表報社對采訪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致辭。采訪團一行參觀了經濟日報社采編平臺、中國經濟網、屋頂花園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