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包括中國在內的13個發展中國家在聯合提交的關于綠色氣候基金建立操作細節的文件中重申,該基金應當“管理一個擁有多方資金來源的大規模的財政資源,并通過各種金融工具提供資金”。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指出1在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努力的同時,融資問題能否得到有效的解決將成為發展中國家未來低碳市場發展的限制性因素。以氣候變化為例,由于其具有不可衡量性,難以進行數據性分析,因此,在項目資金上難以獲得市場親睞。對國內市場而言,政府仍是推動低碳市場進一步發展的主力。
在各種政策的推動下,國內企業有望迎來發展新機遇,特別是由于政策多在補貼、稅收減免、優惠貸款等方面有一定的傾斜,非常適合當前銀行貸款緊縮下的中小企業投資。我國企業有望在新一輪的低碳經濟變革中脫穎而出,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率先進行思想、制度、技術等創新的企業必然是低碳經濟最先的獲益者。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目前企業的出發點已經由市場轉移到企業自身,其中,企業能量消耗、水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等資源環境指標都納入到企業競爭對比中。由于企業是中國能源消耗的大頭,因此,若能大幅削減企業生產領域的能耗,將能極大的降低碳強度,十二五期間,中國減少碳強度17%的目標有望達到。
據中投顧問發布的《2011-2015年中國低碳經濟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到目前為止,歐洲的碳排放交易機制(ETS)是全球規模最大也最為成功的碳交易市場。ETS創立于2005年,從那時起到2009年,碳排放交易實現了爆炸式的增長,但目前增長有所放緩。未來市場在低碳領域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突破,分別是輸入端的碳源減量,轉化端的提高效率,輸出端的碳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