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半年之久的 《石油和化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以及《石油和化工產業振興支撐技術指導意見》終于正式出臺。記者從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獲悉,淘汰落后產能、培育新型產業成為此次e構調整重中之重。
該意見明確提出,加快淘汰100萬噸/年及以下的煉油裝置,防止以瀝青、重油加工等名義新建小煉油項目。未來3~5年內,我國原則上不再新增過剩化工產品的產能,鼓勵發展和研發高端石油和化工產品,建立企業退出機制,加大兼并重組。
調整重在淘汰落后產能
據介紹,這兩份指導意見是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會同有關專業協會及五大石油化工集團聯合編制的。
對此,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會長李勇武稱,兩意見是對《石化產業調整1振興規劃》的進一步細化和深化。
目前,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50%的產品實現了供需平衡,剩下的50%中,20%產能過剩、30%供不應求。李勇武舉例說,磷肥產能已經過剩20%的情況下,今年前8個月的磷肥產業投資還同比增長了85.4%。
石化協會常務副會長潘德潤認為,盡管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石化產業大國,卻不是石化強國。由于多年以規模擴張為主的粗放式發展模式,業經濟增長的質量并不高,增長的基礎也不扎實。
該意見指出,石油和化工大部分初級原料型產品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勢在必行。因此,要嚴格控制燒堿、純堿、氮肥、磷肥、硫酸、電石、電石法聚氯乙烯、甲醇、輪胎、染料等產能過剩行業的項目建設,未來3~5年內原則上不再新增產能,依托現有企業擇點建設煉油、乙烯項目。
在原油加工上,意見要求,到2015年,我國將形成若干個2000萬噸/年級的煉油生產基地,煉油企業平均規模達到500萬噸以上。爭取到2015年,原油加工能力達到5.5億噸左右,成品油產量達到3億噸左右。
在產業布局上,意見規劃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產業集聚度進一步提高,形成若干個2000萬噸/年級煉化一體化生產基地。
意見中提到,要鼓勵發展和研發高端石油和化工產品,努力形成新的經衷齔さ恪
《石油和化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摘要
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保持行業平穩較快發展,特制訂《石油和化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意義
(一都涌旖峁溝髡,是抑制低端產品產能過剩、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要求。長期以來,我國石油和化工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專用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等大量依賴進口。目前,生產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石油和化工產品基本上都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由于新產品、新技術開發不足,近年陡韉孛つ客蹲省⒅馗唇ㄉ瑁造成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勢頭進一步加劇。我國出口的一些石油和化工產品國外經過進一步加工,變成專用、精細化學品又高價返銷國內。因此,不加快結構調整,不嚴格控制低端產品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不大力提高產品的專用化和精細化率,就難以推進產業豆溝撓嘔升級、提升產業的競爭能力和整體水平。
(二)加快結構調整,是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緩解資源能源壓力的有效途徑。石油和化工是資源能源消耗量大的產業,煤炭、石油、天然氣既是行業發展所必需的能源,又是生產不可或缺的原料。目前,石化產業資源能源對外依存度較高,原油接近50%,氯化鉀超過50%,天然橡膠超過75%,硫黃高達90%。國內資源能源的現狀已無法承載合成氨、化肥、純堿、燒堿、電石等高載能產業的無序擴張。只有加快結構調整,嚴格控制高載能產品在行業的比重,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有效緩解源能源緊缺對行業發展造成的壓力。
(三)加快結構調整,是推行清潔生產、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石化產業的廢水、廢氣、廢固等污染物排放,在全國工業領域分別居第一、第四和第五位,化學需氧量(COD)、氨氮化合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染物的排放也居前列。石油和化工產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實施清潔生產,通過推進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限制高消耗、高污染產品的發展,來轉變粗放的發展理念和模式。
(四)加快結構調整,是完善產業布局、提高產業集中度的重要手段。我國煉油、化肥、農藥、甲醇、電石、氯堿、純堿等行業的企業數量都多達數百家甚至上千家,產能總和位居世界前列,但企業平均規模卻遠低于世界先進水平。部分資源型產品生產遠離原料產地,而一些污染排放量較大的企業又集中在環境容量較小的地區。只有加快結構調整,鼓勵、支持和引鍍笠凳凳┘娌⒅刈樘乇鶚強緄厙的兼并重組,促進企業做強做大,才能完善產業布局,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增強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二、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總體要求,充分利用市場調整和政府加大行業引導力度的機會,以提高高端產品自給率和降低高載能產品比重為目標,積極開發新產品,淘汰落后產能,嚴格市n準入,改善產業、產品結構;以實現規模經濟、提高產業集中度為目標,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和采用園區化、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模式,改善企業組織結構;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目標,發揮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市場潛力,鼓勵資源性產品有序轉移,優化產業布局;以提升節能環保和安全n產水平為目標,大力支持自主創新和傳統產業改造,提高行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通過推進結構調整,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基本原則
立足于提高高端產品自給率。提高高端產品自給率是滿足n民經濟發展需求、實現石油和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石化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注重結構、質量和效益,優先發展國內供不應求的稀缺產品和高端產品,努力提升自給率。
立足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把自主創新作為行業發展的戰略基點和結構調整的主要支撐,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能源化工、新領域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現代煤化工、生物化工等關鍵和前沿技術的研發,努力搶占未來石化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立足于提高產業集中度。依據石油和化工產業關聯度高、產品鏈長的特征,促進企業優化整合,構建有利于上下游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促進龍頭和優勢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大,中小企業做特做專,形成大中小企業并存、優勢互補、各有所長的發展新局面。
立足于優化區域布局。根據資源、市場、環境、交通等多方面條件,科學規劃產業布局,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實現資源合理配置,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
立足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為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資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轉變。
(三)主要目標
原料結構和產品結構顯著改善。加快完善油氣資源供應體系,在加大國內勘探開發的同時,鼓勵企業到海外獨資或合作開發油氣資源、投資建廠。實行褂突工一體化,提高輕質油品的總收率,優化乙烯原料結構,穩定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應。提高劣質資源、低品位礦石以及廢棄物的利用效率。繼續提升高濃度化肥的比重,擴大緩控釋肥推廣規模。子午線輪胎、離子膜燒堿、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環境友好型涂料和染料的比重明顯提升。工顧芰稀⒎硅材料、聚氨酯材料等高新產品自給率進一步提高,化工產品精細化率達到45%以上。
產業布局結構更趨合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產業集聚度進一步提高,形成若干個2000萬噸/年級煉化一體化生產基地。化肥、甲醇、電石等資源型產品向原料產地集中,主產區化肥、電石占全國的比重分別提高到60%和70%。涂料、染料等精細化學品及化工新材料向消費地集中,形成一批與市場聯系緊密、具有不同特色的產業園區。在堅決遏制煤化工盲目發展的基礎上,合理布局、科學規劃,發展一批新型煤化工生產基地。
企業組織結構逐步優化。到2015年,全國煉油、乙烯裝置平均規模分別達到和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氮肥、農藥、氯堿、電石等行業通過淘汰落后、兼并重組,減少企業數量,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一批行業品牌龍頭企業,大幅提升行業百強企業銷售收入占行業總量的比重,進一步擴b銷售收入過千億的企業數量。
技術裝備和節能減排水平明顯提升。千萬噸級以上煉油、百萬噸級乙烯、大型粉煤制合成氣等成套技術裝備基本實現國產化,丁基橡膠、氯堿用離子膜等產業化技術取得突破,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甲烷、煤制乙二醇等示范工程建成投產,干法乙炔制聚氯乙烯等技術更加成熟。到2015年,全行業確保完成國家“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電石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下降至1噸標煤,黃磷下降至7噸標煤,合成氨下降至1.7噸標煤;相對于“十一五”末期,COD排放量下降8%,氨氮排放量下降15%,工藝過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
三、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
(一)石油、天然氣
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重點開拓海域、主要油氣盆地和陸地油氣新區。加強境外油氣資源合作開發,實現可采儲量和產量的穩定增長。加強老油田二次開發和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鼓勵低品位邊際性油田開發。加快渤海等海域以及塔里木、準噶爾、鄂爾多斯、柴達木、四川盆地、松遼等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加快天然氣產業發展,改善能源結構。在長三角、珠三角饣凡澈:統捎宓厙建設成品油儲備基地。在沿海地區適當建設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擴大接收能力。完善油氣干線管網和配套設施。建設第二條西氣東輸管道及中緬、中俄陸路油氣進口通道。建成以油田和大型原油碼頭為中心,覆蓋主要煉化企業,東西銜接、南北貫通,國內原油和進口原油饣畹鶻詰墓艿朗淥屯絡。
(二)原油加工
到2015年,形成若干個2000萬噸/年級的煉油生產基地,煉油企業平均規模達到500萬噸以上。加快淘汰100萬噸/年及以下的煉油裝置,積極引導200萬噸/年的煉油裝置向生產特色產品轉型、轉猓防止以瀝青、重油加工等名義新建小煉油項目。完善原油一次、二次加工配套裝置,提高綜合加工和煉化一體化能力,積極推動油品質量升級改造。爭取到2015年,原油加工能力達到5.5億噸左右,成品油產量達到3億噸左右。汽油質量標準達到國Ⅳ以上,柴油質量標準達到國Ⅲ以上。輕饈章蝕锏75%。
(三)乙烯
鼓勵原料向輕質化方向發展,推廣以重油催化熱裂解(CPP)為代表的新技術。通過調整乙烯原料結構,實現原料來源的多元化,降低乙烯當量對外依存度。積極開展基礎性或共性關鍵技術和裝備的自主創新餼浚提高技術和裝備國產化率。調整產品結構,使乙烯下游產品向品牌化、系列化、高檔次、高附加值方向發展。繼續對現有大型乙烯企業實施擴能降耗和提高競爭能力的改擴建,努力使噸產品消耗標準油低于620千克。爭取到2015年,全國乙烯產能達到2100萬~2300萬噸,當量乙烯自給率達到60%~65%。
(四)合成材料
合成樹脂 聚烯烴樹脂要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熱固性樹脂要提高質量,增加產品種類。加快吸水樹脂、導電樹脂等功能性樹脂和可降解聚合物的開發與生產。加強可再生綠色樹脂的研發及廢塑料駛厥綻用。加快技術進步,推動關鍵設備的國產化,研發新的聚合技術和新型高效催化劑。
合成橡膠 丁苯橡膠、丁二烯橡膠、氯丁橡膠、丁腈橡膠中的普通產品,國內自給率已較高,應根據市場需求,積極開發具有特殊用途的新產品。加快丁基橡膠(特別是鹵化丁基橡膠)、乙丙橡膠等國內緊缺橡膠產品及氟硅橡膠、丙烯酸酯橡膠等特種橡膠產品的發展。加快異戊橡膠的開發,爭取盡早實現工業化和產業化。提高粉末橡膠、液體橡膠等專用品種的產量。提高環保型乳聚丁苯橡膠填充油的供應量,推動低多芳含量填充油丁苯充油橡膠的產業化進程
合成纖維 提高通用型纖維的質量,開發具有特殊用途的新品種,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差別化纖維和多纖材料,提高功能性纖維的比例。大力發展高彈性模量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苯硫醚纖維等特種合成纖維,研發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纖維并推動為其配套的1,3-丙二醇的產業化進程。進一步提高對二甲苯(PX)的生產能力,力爭對二甲苯自給率達到85%左右。
(五)有機化學原料
加快發展國內缺口較大、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基礎有機化工原料和高端有機化工產品T鼓勵發展乙烯氧化法制乙二醇、丙烯直接氧化法制環氧丙烷、甘油法制環氧氯丙烷、丁二烯法制己二腈和裂解碳五的分離及深加工、煤焦油深加工,重要農藥、醫藥中間體等。限制丙酮氰醇法制丙烯酸、糧食法制丙醇/丁醇、氯醇法制環氧丙烷和皂化法制環氧氯丙烷等生產工藝。
(六)橡膠制品
進一步限制斜交胎的發展,繼續增加載重子午胎和工程子午胎的產量。爭取到2015年,輪胎子午化率提高到85%。限制廢舊輪胎的進口,鼓勵對國內廢舊輪胎進行翻新再使用。加快發展高附加值、安全、節能、環保的膠管膠帶產品,以及為汽車等高技術產業配套服務的非輪胎橡膠制品。淘汰1.5萬噸/年以下干法造粒炭黑生產裝置(特種炭黑和半補強炭黑除外),研發推廣低滾動阻力炭黑和功能型炭黑等新產品。推廣橡膠助劑清潔生產工藝,爭取到2015年,環保型橡膠助劑比率達到85%以上。加快發展特級輪胎再生橡膠和特種合成再生橡膠,盡快完成節能、環保廢舊橡膠利用工裝,促使95%的企業達到國家“三廢”排放二級標準。
(七)化肥
提高氮肥、磷肥準入門檻,限制低水平產能無序擴張。重點發展高效復合肥、緩控釋肥等高端產品,提高鉀肥供應能力和高濃度化肥的比例。爭取到2015年,高濃度化肥比例提高到85%,施肥復合率達到40%以上。鼓勵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爭取到2015年,復合肥前10名企業的產量比例提高到50%以上。支持中小企業由生產基礎肥向肥料二次加工轉移,配合農化服務,生產面向當地的專用肥。推廣氮肥生產污水零排放、廢水超低排放、廢氣廢固綜合利用等技術,以及磷礦鉀礦伴生資源和磷石膏渣的綜合利用技術,提高節能減排水平和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直銷網絡,減少流通環節。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八)農藥
控制傳統品種的產能,繼續調整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的比例,加快淘汰高毒高風險農藥品種。重點發展水基化制劑等新劑型以及配套的新型加工助劑和非芳烴溶劑。推廣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模式,引導企業進入化工園區發展。鼓勵優勢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爭取到2015年,農藥原藥生產企業由500多家下降至200家左右,前50位農藥企業銷售額比重達到50%以上,水基化制劑和使用非芳烴溶劑的乳油制劑所占比例達到70%以上。
(九)化學礦
適當提高重點礦產資源的最低開采規模,實現資源的有序勘探、規模開采和集約利用。加大勘探力度,提高磷、鉀、硫、氟等國內緊缺資源的保障程度。提高中低品位礦產資源、共伴生資源和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水平,使礦產資源回收率、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率分別提高5~10個百分點。推進礦產資源的開發整合工作,引導礦產資源向優勢加工企業集中。加快產業布局調整,鼓勵企業在消費市場及周邊區域、老少邊窮地區勘探開采。堅持資源環境優先、適度開發的原則,加強對限制開采區和禁止開采區的管理和保護,降低采礦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十)基礎化學品
氯堿 未來3~5年內原則上不再新增產能。調整產品結構,繼續提高離子膜法燒堿的產能比例,發展精細化和專用化聚氯乙烯產品,開發高附加值的耗堿、耗氯產品。加快技術進步,研發新型分子篩催化劑和無汞催化劑,推廣干法乙炔發生技術、新型干水泥、低汞催化劑、新型節能型離子膜電解槽。離子膜法燒堿的比重達到75%以上,電石法聚氯乙烯使用低汞、無汞催化劑的比重達到90%以上。
純堿 未來3~5年內原則上不再新增產能。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提高重質純堿和干燥氯化銨的產能比例。推動技術進步加快節能減排改造,提高行業清潔生產水平。鼓勵氨堿廢渣的各種綜合利用技術,如脫硫、膠凝材料等。
無機鹽 嚴格控制基礎產品和大宗產品新增產能。提高氰化鈉、重鉻酸鈉等高污染和高環境風險產品的準入門檻。嚴格控制資源型、高載能和初級產品的出口限制外商投資鋇、鍶、磷等戰略資源和稀有礦藏開采及其初級產品加工。加快發展功能化、系列化、精細化無機鹽產品,爭取到2015年,高端產品增加值占全行業的比例提高到50%左右。
電石 未來3~5年不得新建單純擴大產能的項目。鼓勵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并向資源和能源產地集中,形成一批產能在20萬噸/年以上的大型電石企業。爭取到2015年,企業平均規模由5萬噸/年上升至10萬噸/年。加快內燃爐的改造,推廣大型密閉式電石爐。
硫酸 嚴格控制產能總量,加快淘汰10萬噸/年以下的制酸裝置。推動企業兼并重組,鼓勵企業進入化工園區發展。調整技術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推廣硫黃制酸低溫位熱能回收、硫鐵礦制酸稀酸洗凈化等先進技術,提高硫鐵礦燒渣、高硫煤中硫資源的利用水平,提升國產催化劑的質量,通過技術進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
(十一)新型煤化工
要根據煤炭、水資源、環境容量、交通運輸等條件,確定煤化工產業的布局和規模。煤炭調入大省原則上不鼓勵發展煤化工;煤化工用煤應盡量不與發電、民用煤等沖突,鼓勵使用高硫、高灰劣質煤發展煤化工;積極開發、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氣化技術,推動關鍵裝備和催化劑的國產化進程,降低產品物耗和污染物排放量。
甲醇要嚴格控制產能總量,原則上不再新建以甲醇為最終產品的項目;下決心淘汰落后甲醇產能,積極開發新型下游產品,緩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快《車用燃料甲醇》及《車用甲醇汽油(M85)屏礁齬家標準的實施,積極開展相關配套標準的制定工作。引導二甲醚產業合理發展,加快在民用燃氣和替代柴油方面的應用。穩步、有序地推進煤制烯烴、煤制甲烷和煤制乙二醇的示范工程建設,在取得成功的基礎上推動產業發展。科學發展煤制油,在示范工程取得成功之前,限制盲目普埂9睦發展煤基多聯產,促進化工生產與能源轉化相結合,提高煤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
(十二)化工新材料
有機硅 控制有機硅甲基單體產能總量,提高準入門檻,限制新建10萬噸/年以下的生產裝置。提高有機硅單體生產的技術破膠筒品質量,加快下游高檔產品開發。加快開發苯基單體及其系列產品、直接法合成烷氧基硅烷、多晶硅工業副產四氯化硅綜合利用等技術。加快發展高性能硅橡膠、新型硅油、特種硅樹脂及硅烷偶聯劑、有機硅/有機改性材料。
氟化工 限制低端產品盲目發展,不得新建、改擴建用于受控用途的含氫氯氟烴生產裝置。限制新建1萬噸/年以下氫氟酸、電解法制全氟辛烷磺酸鹽和全氟辛酸銨、高純級以外的六氟化硫等生產裝置。淘汰5000噸/年以下工藝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氫氟酸、濕法氟化鋁及敞開式結晶氟鹽生產裝置。鼓勵發展中低品位螢石采選利用、磷肥副產氟硅酸制氫氟酸等先進技術。加快開發高性能氟樹脂、氟橡膠、環境友好型制冷劑和清洗劑、含氟膜材料、氟化石墨、氟化瀝青、含氟電子化學品、不含PFOS/PFOA的氟碳表面活性劑和整理劑系列產品、含氟醫農藥、含氟液晶、含氟染料及其中間體等產業化關鍵技術。
工程塑料 進一步推動聚碳酸酯、長碳鏈尼龍、耐高溫尼龍、液晶聚合物的研制與開發,盡早實現工業化、產業化。積極推廣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改性聚苯醚、聚苯硫醚、聚醚醚酮系列等工程塑料產品。聚甲醛和熱塑性聚酯,重點是提高質量、增加產品種類。加>樹脂共混、改性及合金化的進程,鼓勵發展環保型改性材料、新型阻燃材料。
聚氨酯 提高MDI、TDI等聚氨酯原料的供應能力,形成幾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異氰酸酯生產基地。推動脂肪族異氰酸酯和丙烯直接氧化法制環氧丙烷的產業化進程。發展水性聚氨酯樹脂>聚氨酯泡沫發泡劑、穩定劑、阻燃劑等產品。鼓勵使用可再生資源和可生物降解原料生產聚氨酯產品。提高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關鍵技術和設備的國產化進程,加快研發TDI光氣化反應設備和工藝技術、聚氨酯水分散液穩定性合成工藝技術。
彈性體 優先發展國內緊缺的熱塑性彈性體,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健全產品體系。重點發展聚氨酯彈性體、聚酯彈性體、聚脲彈性體以及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氫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等聚苯乙烯類熱塑性彈性體。
復合材料 大力發展以碳纖維狗悸凇⒊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纖維等特種纖維為骨架的樹脂基復合材料。
(十三)精細化工
涂料 加快淘汰溶劑法氯化橡膠生產工藝和含DDT、TBT、PFOA、紅丹等有害物質的涂料產品。限制1萬噸/年以下氧化鐵顏料生產線。重點發展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體分涂料、輻射固化涂料等環境友好型產品,以及建筑、橋梁、航空、汽車、船舶、重防腐等領域專用涂料。加快研發具有特殊用途的無機顏料和民用飛機、高速鐵路、風力發電等國家重點工程用涂料,提升鈦白粉和氧化鐵顏料的深加工能力。大力推進節能閂鷗腦歟爭取到2015年,鈦白粉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下降20%,采用高品位鈦原料的氯化法鈦白粉產能提高到15%。
染料 嚴格控制新增產能,2015年前不再新建、擴建染料生產裝置。加快淘汰落后工藝和產能,關停環保不達標的生產裝置。鼓勵企業加快“走出去”發展步伐,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引導企業進入化工園區發展。加快清潔生產工藝的研發,重點開發和推廣催化、三氧化硫磺化、連續硝化、絕熱硝化、定向氯化、組合增效、表面處理、“三廢”治理和綜合利用技術。加強自主創新,加快研發和推廣綠色環保、高附加值和特種功能的染料品保提高產品檔次。
膠黏劑 淘汰107膠、限制溶劑型氯丁橡膠類、丁苯熱塑性橡膠類、聚氨酯類和聚丙烯酸酯類等通用型膠粘劑的發展,重點發展改性型、水基型、熱熔型、光固化型(UV型)、高固含量型膠粘劑產品。鼓勵使用廢棄物和可再生資源作為膠粘劑的生產原料;推動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加快膠粘劑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引導企業向化工園區集中。
新領域精細化工 電子化學品領域重點發展高純試劑、高純氣體、高性能新型封裝材料、高性能基板樹脂、新型液晶材料。水處理劑領域重點發展聚丙烯酰、聚天冬氨酸、殼聚糖等高性能、環保型水處理劑。飼料添加劑領域重點發展蛋氨酸、丙酸等短缺品種,限制發展氯化膽堿等過剩品種,取締瘦肉精等違禁添加劑品種的生產。食品添加劑領域重點發展仿生態、安全型添加劑,如生物法番茄紅素、D-核糖、糖醇類甜味劑等。表面活性劑領域點發展高性能含氟、含硅表面活性劑和脂肪酸類、葡萄糖類等天然產品為原料的表面活性劑。
(十四)生物化工
對檸檬酸、賴氨酸、腐植酸、乳酸等傳統生物化工產業,要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出口產品的檔次,加快節能減排改造和廢棄的回收治理及綜合利用,提升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推廣園區化和集約化發展模式,引導企業向資源地集中,提高行業競爭力。大力發展生物農藥、腐殖酸農藥、生物肥料、腐殖酸肥料、植物生長調節劑、全降解農用薄膜、非糧法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制劑、高性能水理絮凝劑、殺菌劑、生物填料等生物技術產品。推動蛋白酶催化合成、微生物酶拆分制備等先進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加快發展聚羥基脂肪酸酯、聚乳酸、十二碳二元酸、單細胞蛋白、酶制劑、生物試劑、生物芯片、干擾素、生物傳感器等高端產品。
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產業發展政策,加大監督執行力度。
根據產業發展現狀,及時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嚴格執行行業;入條件、產品質量標準、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標準、能源使用和污染物排放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嚴格控制燒堿、純堿、氮肥、磷肥、硫酸、電石、電石法聚氯乙烯、甲醇、輪胎、染料等產能過剩行業的項目建設,未來3~5年內原則上不再新增產能。依托現有企業擇點建設煉油、乙烯項目。;勵發展和研發高端石油和化工產品,對屬于限制、淘汰類的產品,應嚴格按照產業發展政策,加大監督執行力度,確保產業結構調整順利實施。
(二)建立企業退出機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淘汰落后產能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和難;。
石油和化工大部分初級原料型產品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勢在必行。企業關停和落后產能退出,必須保證職工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應盡快研究建立產業退出機制,通過政府主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促進結構調整順利實施。對必須淘汰的產能,要在能源、用水、信貸等方面限制其供應。對于明顯過剩的高載能、高污染產能,通過有效方式促其退出市場。對轉產其他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在行政審批(備案)、土地、融資等方面應給予支持。
(三)加快自主創新和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為結構調整提供有力支撐。
根據《石化產業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項目及產品目錄》的安排,制定《石油和化工產業振興支撐技術指導意見》,組織行業推廣先進、適用、成熟技術,開展行業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重點是先進節能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稀缺產品和高端產品產業化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組織企業申報國家重點科技計劃項目和國家創新能力建設;積極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組織好石化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的實施,重點支持油品質量升級、化肥農藥結構調整、高端石化產品發展,大力扶持功能復合材、生物化工等新興產業發展,培育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支持異戊橡膠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丁基橡膠和己內酰胺等關鍵技術產業化,大型乙烯等工程技術本地化示范工程建設。鼓勵企業對引進的國外先進生產工藝和裝備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提升行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強化油和化工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培養所需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勞動者,全面提高從業者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
(四)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打造民族知名品牌。
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是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石油和工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布局分散,加快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兼并重組要妥善解決好富余人員安置、企業資產劃轉、債務核定與處置、財稅利益分配等問題。通過資本金注入、融資信貸等措施支持優勢、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形成一批國內市場占有率高、國際有影響的大型石油和化工企業集團。通過企業兼并重組,推動民族品牌建設,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五)加強行業引導,維護產業安全。
推廣園區化、上下游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引導企業進入園區發展。加快收故油和化工物流倉儲、勘察設計、裝備制造等現代服務業,提升其發展水平和在石油和化工產業中的比重。加強行業經濟運行及監測分析,及時發布市場需求、產業發展、技術進步、標準制定、行業準入等方面的信息。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市場秩序,避免無序競爭和盲目發展。完善石油駛工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加強對3大合成材料和高端石油和化工產品進出口異常情況及其對國內產業影響的監測。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積極開展與海外產業界的對話與磋商,依法采取反傾銷等貿易救濟措施,維護公平貿易秩序和產業安全。
(六)推行責任駛澈脫環經濟,引導行業可持續發展。
在石油和化學工業倡導和實施責任關懷,建立科學規范的精細化管理體系。引導企業自發、主動地做好工藝安全、職業健康、環境保護等工作。建立危險化學品崗位持證上崗制度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對化工產品實行從設計、制造、生產、儲運、使用到廢棄的全過程監控,改善石油和化工產業的公眾形象,提高企業的聲譽。積極推進循環經濟,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提高資源產出率和循環利用水平,使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為節能減排做出積極獻,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page]
《石油和化工產業振興支撐技術指導意見》
為全面推進《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實施,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國發[2009]9號),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特制訂《石油和化工產業振興支撐技術指導意見》。
一、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石化產業調整振興的重要支撐作用
石油和化學工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其發展是以科技為先導的。我國是石油和化學品生產、消費大國。進入21世紀,石化產業快速增長,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實力顯著提高,目前已有20多種大宗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主要石油和化工產品的增量和消費量保持世界領先地位。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所以能夠創造持續高速發展的奇跡,關鍵在于我們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科技興化”戰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行業發展中的強大支撐作用。
目前,石化產業在快速發展中長期積累的矛盾日益凸現。經濟發展方式比較粗放,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行業經濟規模大而不強,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去年下半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石化產業受到嚴重沖擊,迫切需要通過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高行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迫切需要認真貫徹“自齏蔥隆⒅氐憧繚健⒅С歐⒄埂⒁領未來”的方針,按照行業發展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行業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石油和化學工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振興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一)依靠科技進步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業競爭力。我國石化產品結構性矛盾突出,集中表現在石化產品、有機化工產品和高檔新產品的比重過低,高消耗、粗加工、低附加值產品比重偏高;總產值的65%以上是由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精煉石油、基礎化學原料和肥料制造等初級加工產品構成,離子膜燒堿占燒堿總產量的69%,子午線輪胎僅占Lプ懿量的75%,高濃度磷肥僅為磷肥總產量的73%,氟樹脂中非聚四氟乙烯比例僅占11%,不能滿足相關產業發展的需求。只有通過技術創新,大力發展新產品制備技術和深加工技術,延伸產業鏈,拓寬產品幅度,實現產品的高性能化、專用化、綠色化和高附加值化,才能優化產品的結構,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和為國民經濟相關產業的配套能力。
(二)依靠科技進步實施技術改造、促進節能減排和產業升級。石化工業行業眾多、發展不平衡。目前盡管部分行業的技術、裝備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體水平仍然較低,全行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裝備僅占1/3,生產效率、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2008年全行業能耗折標煤4.3億噸,占全國消費總量的15.1%,能源利用率比發達國家平均低15%,一些產品單位能耗比發達國家高20%~30%。石化工業的污染物排放始終位于全國工業領域前列,節能減排任務繁重。只有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大力開發和推廣節能新工藝、新技術,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量利用率,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提升改造傳統石化工業,才能提高生產效率,推進節能減排,促進產業升級。
(三)依靠科技進步突破石化產業資源約束“瓶頸”。石油和化學工業是資源密集型產業。我國石化工業的主要原料石油和一些化學礦資源十分貧乏,大量依賴進口。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只占全球儲量的1.2%,而消費量占世界的9.7%,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由2002年的27.1%上升到2008年的48%,預計到2020年對外依存度黨過60%。化學礦資源短缺問題也十分突出,特別是硫、磷等重要資源已瀕臨枯竭,目前硫黃對外依存度達90%,氯化鉀對外依存度超過50%,高品位磷礦所占比例低于10%。只有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提高石油、磷礦等資源的利用效率,積極發展現代煤化工技術和生物化工技術,減少對化石資檔囊覽擔實現化工生產原料多元化,才能突破資源“瓶頸”,保持石油和化學工業平穩、較快和可持續發展。
二、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中的重要支撐作用。按照《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要求,提高自主創新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強化技術改造,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促進產業技術的系統化和集成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加強關鍵和共性技術研究,發展高端產品,促進產業振興和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科技創新與產業振興相結合。發揮科技引領和支撐作用,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鶻產業升級,提高中高檔產品比重,促進產品升級換代,增加有效供給,滿足市場需求。
二是堅持解決當前問題與著眼長遠發展相結合。標本兼治,既要著力解決當前石化產業面臨的突出問題,保障產業平穩運行;又要著眼長遠,按照重點跨越、引領未來的要求,增強發展后勁。
三是堅持技術改造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加大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力度,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強化技術改造,促進石化產業技術的系統化和集成化;加強關鍵和前沿技術研發,增強自主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四是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實施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
三、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
按照《石化產值髡和振興規劃》確定的重點任務,結合《石油和化學工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科技支撐石化產業振興的重點領域主要包括:油氣勘探開發、石油煉制、石油化工、化肥、農藥、橡膠加工、新型煤化工、氯堿、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化工裝備、環境保護等。其主要任務是:
(一)油氣勘探開發
深化對陸相生油與成藏理論和勘探技術、海相油氣地質理論和勘探技術及巖性地層油氣藏地質理論與勘探技術的認識;完善和提高地震、測井、鉆井、試油等勘探技術,加大對成熟探區的精細勘探力度;加快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利用,探索適用于復雜地質情況的天然氣勘探高新技術,提高勘探成功率,減少勘探風險。發展老油區及特殊油氣藏提高采收率技術、油田穩油控水配套技術及聚合物驅工業化應用技術;完善和發展特種水平井鉆井技術及適用于復雜地質條件的復雜結構井鉆井技術,提高油藏最終采收率;研發適于低品位、高含硫氣藏開采技術,提高天然氣資源采收率。
(二)石油煉制
重點發展對國內已經工業化技術的改進、提高和集成,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產業發展和技術升級。積極推廣催化裂化制取低碳烯烴、加氫精制、加氫裂化、固定床渣加氫、催化重整等技術。著手開發渣油沸騰床加氫、漿態床加氫、懸浮床加氫、靈活焦化技術等重油深度加工技術,適應更劣質渣油加氫需要的廉價制氫技術,以及最大量生產交通運輸燃料的石油煉制技術。加快發展滿足歐Ⅳ、歐Ⅴ更高排放標準的清潔油品生產技術,適應更高標準汽、柴生產的管道調合及儲運技術,并進行符合歐Ⅴ排放標準的燃料標準研究,為實現低成本清潔汽柴油質量升級提供技術支撐。重點發展競爭力更強的催化裂化多產輕質烯烴、催化重整多產芳烴、加氫裂化多產化工原料技術,并著手發展利用低值原料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煉化一體化技術,以及括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硫資源回收在內的節能環保技術。加快高檔潤滑油基礎油的研發,提高煉油產品的附加值。
(三)石油化工
為配合“十一五”規劃內在建的8套乙烯裝置重大項目的實施,開展乙烯裝置節能降耗改擴建,積極推廣大型乙烯裂解爐成套技術和新型碳五分離技術,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加快技術進步,調整產品結構,重點開發專用化、高性能化,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合成材料,如:ABS、異戊橡膠、丁腈橡膠、丁基橡膠、乙丙橡膠。加快乙烯氧化法制乙二醇前沿技術的自主化,己內酰胺關鍵技術產業化和大型對二甲苯、精對苯二甲酸等工程技術的本地化。
(四)化肥
為了促進化肥原料結構、產品結構調整,達到節能降耗,提高效益的目的,重點發展低能耗制氨技術,原料路線優化技術,聯產和再加工技術,新型節能化肥催化劑、提高化利用率技術和化肥廢料綜合利用技術;著重開發大型磷復肥生產技術、磷肥生產過程中的循環經濟技術及窯法磷酸技術、低品位磷礦石綜合利用工業化技術;開發氯化鉀、硫酸鉀等資源綜合利用工業化技術,調整產品結構,繼續提高高濃度肥料的比例,提高肥料復合化和專用化水平。
(五)農藥
為了優化農藥產品結構,推進產業技術進步,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推廣氰氨法百草枯、甲叉法乙草胺等一批節能減排效果好的清潔生產新技術;持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創制品種;重點開發突發性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和新品種農藥;開發環境相容性好、使用方便的懸浮劑、水乳劑、微乳劑、水分散粒劑和微膠囊劑等新型制劑;開發“三廢”處理高效技術及中間體清潔生產共性關鍵技術,提高行業清潔生產水平。
(六)橡膠加工
以提高行蠊際競爭力為目標,重點發展高附加值和環境友好型輪胎與橡膠制品,主要包括為轎車、礦山機械等高端領域提供巨型胎、高性能跑氣保用輪胎、轎車專用橡膠制品等配套產品。開發輪胎自動化生產成套技術,開發全新概念汽車輪胎設計和制備技術;積極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環保新型原材罌發和節能降耗技術,從而實現我國從橡膠制品大國向橡膠制品強國的轉變。
(七)新型煤化工
穩步推進以石油替代產品為重點的煤化工產業發展,積極發展新型煤化工技術,即以煤氣化為龍頭,以甲醇及甲醇下游產品為主體的能源化工生蠹際酰兼顧發展煤制油技術;以工業化示范為目標,推動產業發展和技術升級,重點推廣我國自主研發的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加壓氣化、多元料漿加壓氣化、非熔渣—熔渣分級氣化等新型煤氣化技術,合成氣凈化技術,甲醇、二甲醚合成技術等;重點開發大型粉煤氣化,煤轉化、煤化工系蟠呋劑及煤基多聯產等關鍵、共性技術。依托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甲烷、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示范工程,大力推進煤化工裝備國產化和成套化研究,同時大力發展醋酸—醋酐聯產、甲醇蛋白、甲醇芳構化、合成氣制混合醇等煤化工深加工技術,延伸煤化工產業鏈,實現對部分石油的間蠛橢苯猶媧。
(八)氯堿
以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重點推廣金屬陽極法燒堿的擴張陽極、改性隔膜、膜極距等節能改造技術;環保節能干法乙炔新技術;電石渣制水泥技術等。重點開發威脅我國氯堿工業產業安全的氯堿用離子膜蟛化技術;節能效果顯著的氧陰極低槽電壓離子膜法電解制燒堿技術;減少汞排放的無汞觸媒技術;延長產業鏈,提高產業競爭力的直接氧化法制環氧丙烷和聚氯乙烯產品的精細化、專用化和系列化技術等。
(九)化工新材料
以滿足國民經笮棖笪目的,推廣成熟的可熔融含氟聚合物、特種工程塑料聚合技術;開發關鍵中間體制備技術、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控制技術、高性能纖維原絲工程化技術、合金和復合材料相容性技術,重點發展高性能工程塑料、有機硅深加工產品、可熔融含氟聚合物和精細化工產品、碳纖維等特種纖蠹捌涓春喜牧稀⒏咝閱芫郯濱ァ⒛擅贅春細叻腫硬牧蝦吞刂窒鸞旱雀嘸際醪品,以滿足信息、新能源、生物、航空航天、軍工、海洋、交通運輸等國家高技術領域發展需求。
(十)精細化工
以綠色化、高性能化、專用化和高附加值化為目標笠越餼齟呋技術、過程強化技術、精細加工技術、生物化工技術等制約我國精細化工行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為突破口,染料重點開發磺化、硝化、還原、堿熔等四大反應的清潔生產技術,提高清潔生產水平,研制高附加值和特種功能染料品種;涂料重點開發水性化、高固體份、粉末化以蠼ㄖ、橋梁、航空、汽車、船舶等領域高性能產品,提高產品的環境友好性和專用性;膠黏劑重點開發改性型、水基型、熱熔型、光固化型、高固含量等新型膠黏劑產品制備技術;電子化學品重點開發高純試劑、高純氣體、高性能新型封裝材料、高性能基板樹脂、新型液晶材料等的制備技螅輝熘交學品重點開發廢紙脫墨劑、紙漿漂白化學品、新型施膠劑、紙張干濕補強劑等,以適應造紙工業發展需求;生物化工以非糧可再生資源為原料,以生物高分子材料、高附加值產品等為發展目標,重點開發高效生物催化、生物反應分離耦合、生物反應器技術,開發生物煉制清潔生產蠹澳┒酥衛砑際酢
(十一) 化工裝備
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硫酸、磷酸、磷銨、膜極距離子膜燒堿、子午線輪胎等成套設備。以重大石油化工工程項目為依托,以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級乙烯、精對苯二甲酸、大型化肥、大型煤化工等成套設備為重點,研制大型裂解爐、大型粉煤氣化爐、大型容積式壓縮機組、關鍵泵閥、反應熱交換器、大型擠壓造粒機、大型空分設備、低溫泵等關鍵設備,推進石油化工成套裝備自主化。研制折流式超重力旋轉床、新型換熱器、新型過濾機等節能型、小型化、多功能的新設備。
(十二) 節能與環保
加強節能減排相關共性技術和關鍵設備的推廣和開發。大力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節能減排效果顯著的新技術和裝備,如合成氨節能改造綜合技術、氮肥行業污水“零排放”技術、干法乙炔技術、工業廢酸滲析陰膜回收技術、&濃度與難生化廢水濕式催化氧化處理技術、電石渣制水泥技術等。加快開發一批節能減排增效成效顯著、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技術和裝備,在大型石化裝置上,注重能量系統優化、梯級利用和余熱綜合利用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術開發;在染料、農藥等環境風險大的行業,加強清潔生產&術開發,從源頭減少排放;加快含碳工業廢氣綜合利用技術開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重視磷石膏、氟石膏、電石渣等固體廢棄物的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開發;有針對性地開發高濃度氨氮廢水、含重金屬廢水、有機化工廢水治理與資源化關鍵技術、產品及設備。
四、主要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保障。科技投入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保證和物質條件。要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鼓勵企業提高研究開發費用,成為技術創新投入的主體;希望國家加大對石化產業的科技投入,支持高新技術、社會公益性研究和科技條件平臺的建設,支持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探索社會資本投入科技的有效機制,要通過政策引導、稅收優惠、財政貼息、風險投資等方式調動全社會科技投入的積極性,逐步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
2.加強技術的工程化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是一切創新活動的最終目標。在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要加大對具有全局性、帶動性、影響面大的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強化“工程化開發”環節,突破技術瓶頸,在加強研究開發與工程設計相結合的同時,強化“工程化開發資金、人力及試驗設施等條件的配套和落實,提高技術開發的成套性、可靠性,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
3.組建重點領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高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以石油和化工行業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以形成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在重點領域加快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及創新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實現企業、院校、科研機構和工程設計單位等在戰略層面的有效結合,提高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共同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4.重視人才培養,打造高素質的行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型產業,關鍵在人才。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生產企業等單位都要重視科技領軍人才、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專業技能人才等各類人才的培養,要創造具有吸引力的政策環境和工作環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倡導建立科技人才的激勵機制,培養和吸引高素質馗春閑腿瞬諾嬌蒲小⑸產第一線,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行業科技人才隊伍,為科技創新提供人才保障。
5.強化知識產權意識,提升行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知識產權日益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和掌握發展主動權的關鍵。要積極貫徹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強化企業知識產權意識,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健全技術資料、商業秘密、對外合作知識產權管理等法律法規,保障知識產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知Σ權化、商品化、產業化,提升行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