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不到4000萬元的收購和18億元的增發募資,凱迪電力轉型成為生物質發電領域首家上市公司。
作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一種,生物質發電是利用生物質所具有的生物質能進行發電,是國家產業政策鼓勵發展的項目,并配套了電價、稅收等相關扶持政策。生物質發電項目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減排量,還有望通過CDM獲得補貼。在低碳經濟的大環境下,生物質發電的前景已經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眼球,被認為是繼風能、太陽能之后又一場“投資盛宴”。
然而,燃料保障已經成為眼下幾乎所有生物質發電項目都繞不開的一個瓶頸。隨著國內投建的生物質電廠越來越多,又缺乏合理的布局規劃,部分電廠因燃料成本上升陷入虧損;有的電廠則由于燃料不足,無法保持正常運轉。業內甚至調侃生物質發電將成為“一場無米之炊的盛宴”。
“登陸”資本市場
12月8日,凱迪電力股東大會通過了公司非公開發行募資18億元,投資7個生物質能電廠建設項目的預案。不到一個月前,公司剛以3801.82萬元H價格從控股股東凱迪控股手中收購了9家生物質電廠,其中包括上述募集資金將投向的7個電廠。
公司增發預案顯示,除了此次收購的項目外,凱迪控股旗下已經設立的從事生物質直燃式發電的項目公司還有102個。凱迪控股承諾,不再進行新的生物質直燃式電廠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并在適當的時機,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將剩余項目轉讓給凱迪電力。
無獨有偶,此前對生物質發電并不熱衷的大電力集團也開始由旗下上市公司籌劃生物質電廠的建設。據媒體報道,12月3日,大唐發電(601991)全資子公司下花園發電廠與張家口市下花園x簽訂了合作意向書,擬建設2×110MW生物質能源發電項目。該項目建成后將是我國當前最大的生物質能源發電項目,總投資額約6億元。
盡管凱迪電力對生物質發電項目的收購在A股上市公司還是“頭一遭”,但近年在《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規的推動下,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迅速發展。今年6月,國務院頒布《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包括生物質發電在內的生物能源被列屬五大生物產業之一。
國家在上網電價、稅收等方面對生物質發電明確支持。國家發改委2006年明確生物質發電項目的上網電價在各省脫硫燃煤機組標桿電價基礎上補貼電價0.25元/千瓦時,根據發改委和電監會相關文件,生物質發電補貼實際達到0.35元/度。此外,生物質發電可享受收入減計10%的所得稅優惠;秸稈生物質發電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
在各種政策的支持下,截至目前,我國通過審批的生物質發電項目有70多個,在建的有30多個,投產電廠超過30座,發電總裝機已超過300萬千瓦。除了國能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和中國節能投資公司兩家國內最早y入秸稈發電項目的企業外,五大發電集團、粵電集團、皖能電力等的諸多具備行業基礎和資金、技術優勢的大型國有企業,以及民營、外資等紛紛投資參與建設生物質發電的運營。
燃料瓶頸凸顯
就在大量資本涌入生物質發電領域,搶著分食這一“投資盛宴”時,越來越多的生物質發電項目開始面臨燃料緊缺和價格上漲的尷尬。
據了解,江蘇一家作為國家級示范項目建設的生物質發電廠自去年7月份投入運行后,即陷入發電越多、虧損越大的惡性循環。項目在去年運行了半年,虧損1500萬元。據該廠燃料部人士介紹,虧損主要是收購燃料價格偏高造成。據了解,該廠秸稈平均收購價格每噸達到305-315元,電廠發電成本達0.90元/度。
從理論上講,我國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資源豐富,適宜發展生物質發電。據介紹,我國僅農作物秸稈的年技術可發量就有6億噸,其中除部分用于農村炊事取暖等生活用能、滿足養殖業、秸稈還田和造紙需要之外,我國每年廢棄的農作物秸稈約有1億噸,折合標準煤5000萬噸。
但與發達國家農場為主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同,我國農業生產以農戶為主,戶均耕地占有面積很小,生物質資源分散、容重小、儲運不方便,收集和運輸需要耗費大量成本。對電廠而言,燃料成本難以控制。
國家發改委在調研中發現,一些生物質發電項目在可研報告中預測的秸稈到廠價約為每噸150元,但實際情況是,農民賣給秸稈收購站的價格就已達到150元左右,收購站再加上必要的加工費等,到廠價就達到250元以上。加之農作物秸稈收獲季節性強,大量儲存占地較多,并需要建設防火安全設施,在加工、堆放、裝卸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發生重量和發熱量的損耗,最終的秸稈入爐價格都在300元左右,并呈繼續上升趨勢。
據可再生能源學會人士介紹,早期建設的項目在政策扶持和CDM機制補貼下,尚能有效益,但隨著國內投建的生物質電廠越來越多,又缺乏合理的布局規劃,電廠之間為“爭奪”燃料而抬價的情況時有發生,一些生物電廠甚至因為燃料不足,60%-70%的時間不能正常運轉,個別電廠甚至一年中只有3個月能夠正常運轉。據業內專家測算,多數電站的運營收支勉強持平,如果加上CDM項目補貼、臨時電價補貼等收入,目前僅有1/3的企業尚有微利。
國家發改委調研后指出,目前一些地方生物質發電廠的密集程度越來越大,已出現了無序建設的苗頭,一些生物質發電廠的燃料收N半徑在100公里以上,有的已達到200公里。收集半徑擴大必然又導致電廠燃料成本增加。
在江蘇省蘇北地區,200公里半徑范N內聚集了10家生物質電廠,僅宿遷就興建了3個生物質電廠,當地還有幾家生物質發電項目在建或已核準立項。而據業內專家介紹,通常情況下,支撐一座電廠的燃料產區半徑約為50公里,即在方圓50公里范圍內的生物質燃料只能支撐一家電廠運轉。據報道,去年6至8月,由于蘇北各家電廠“競價”買燃料,稻殼、秸稈、樹皮等燃料價格紛紛上漲,導致當地生物質電廠普遍虧損。
事實上,目前秸稈收購價讓生物質發電廠陷入了“兩難”境地。如果收購價格過低,農民主動出售秸稈的積極性會受到影響,而沒有燃料就如“無米下鍋”;一旦提高收購價,在國家補貼力度有限的情況下,電廠又無法承受,仍然要陷入虧損。
“一體化”探索
為了突破燃料瓶頸的制約,一些公司開始嘗試以能源林基地為中心的“一體化”發展。凱迪控股提出由能源林基地、生物質熱電廠、生物質燃油燃氣廠、有機肥料廠和有機農林基地組成一個完整的循環經濟體。該公司打算在生物質電廠、能源林基地的基礎上建立生物質汽油柴-廠、有機肥料廠。
據業內人士介紹,這種模式中,通過林地流轉獲得能源林基地是核心。2007年6月,《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規劃》提出,在宜林荒山、荒地、沙地開展能源林建設,為農林生物質發電提供燃料。據凱迪控股相關人士透露,目前其林業流轉合計超過5000萬畝,每個電廠配套7萬畝的林場。
不過,業內專家認為,凱迪控股的這種“一體化”模式能否打破目前生物質發電產業面臨的燃料瓶頸還需要時間檢驗。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公司需要在營運方面積累經驗,如果擴張過快,容易出現人才和管理跟不上的情況。事實上,企業在林地流轉中還面臨很多障礙,包括與地方政府的合作,與農民談判協商,以及龐大的資金支持。
根據公開資料,按照凱迪控股與丹江口市大溝林業開發管理處簽訂的林業用地流轉合同,公司視林地類型每年每畝給予20元、12元、10元的轉讓費并且每5年增加20%。即使按照最低的每年10元/畝標準計算,公司每年為林業流轉付出的成本至少在5億元。
對于生物質發電產業的發展,業內專家指出,當務之急是需要優化項目布局,防止各地盲目上馬生物質電廠,造成燃料緊張和成本失控。國家發改委也提出,各級地方發改委應負責組織3展生物質資源評價和生物質發電規劃工作,明確項目開發順序,為生物質發電的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