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繼續推進節能減排的要求,引起媒體強烈反響。報告中強調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引發了“兩會”代表委員的熱烈討論,這些內容也構成了“兩會”報道的一波強音。國家要求商業銀行“著力優化信貸機構、鼓勵金融創新”,也受到了媒體的關注。
節能減排任務艱巨
“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和任務引人關注。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涉及“十二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時指出,我們要扎實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是本周媒體關注的焦 。3月6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各大媒體都摘登了這一報告。本周媒體熱議“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和任務。
科技日報的“減排為什么新增三個約束性指標”文章標題十分醒目。文章分析指出,“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中增加了碳強度,是為了履行我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即到2020年,我國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增加氨氮減排指標是為了p解水體富營養化;而控制氮氧化物是為了緩解燃煤和汽車尾氣污染。文章指出:“化學需氧量與二氧化硫減排指標降了?實際升了!”據分析,這與當時統計的都只是點源污染而不計面源污染相關。
文章援引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陳振樓教授的話說,去年完成的全國污染源調查顯示,我國污染源已經轉向以面源污染為主,如農村及城鎮地區的生活 染和禽畜糞便污染,以及居民自用、小工廠的鍋爐等,約占總污染源的一半。這樣一算,這兩個指標看起來是比“十一五”時期低了,實際是高了。
3月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在答記者問時指出,“十二五”期間將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并表示將避免拉閘限電現象,這也顯示了“十二五”節能減排任務艱巨。
法制網報道說,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認為,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重要的著力點。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在“十二五”仍然要繼續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
北京青年報援引張平的話說,拉閘限電,不是節能減排的初衷。他相信能夠實現“十二五”確定的目標,而且也能夠避免拉閘限電這樣的現象。云南信息報也進行了相似的報道。
科技日報刊載了張平的話說,對于“十二五”目標,我們沒把經濟增長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就是要把著力點落實到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來……有一點是明確的,把節能減排的責任分解到「齙厙,分解到有關的企業。這是一個硬約束、硬要求。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對當』繁P問頻姆治鍪艿街髁髏教宓拿芮泄刈ⅰ3月7日,新華財經轉載了財經國家周刊的文章“對話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形勢依然嚴峻”。據報道,周生賢說,當下的環保形勢是局部有所改善、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他認為,“十二五”污染減排將與改善環境質量緊密結合起來,增加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種類,增加大氣污染物監測因子,探索建立減排目標著眼環境質量、減排任務立足環境質量、減排考核依據環境質量的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
新興產業要快馬加鞭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數次提到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們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推動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仍是本周環境新聞的一個熱詞。
經濟鹵ㄋ擔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正當時,代表委員們認為突破和掌握核心技術,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這就需要合力打破資金瓶頸,充分發揮企業作為技術進步主體的作用,同時加大高端科技人才培養力度。
人民郵電報說,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代表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經濟轉型的重要推力。其核心內容是新技術的開發和運用,沒有技術支撐,就談不上新興產業的大發展。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有助于推動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高技術產業的成長壯大,改變我國在國際競爭中“核心技術受控于人、全球價值鏈受制于人”的格局;也將有助于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培育新的增長點,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和國際地位。
證券日報刊登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黃華華的觀點說,“十二五”國家的GDP增長是7%,廣東定的是8%。這個指標是略高于國家,但低于很多省,也低于“十一五”指標。適度地把GDP速度降低,就是要強化生產方式的轉變。這是根據廣東的實際提出來的。這么做可能會暫時落后一點,但只要發展方式轉變了,接下來會發展得更快。
人民日報發表了武漢大學黨委書記李健代表的觀點說,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然選擇,而且是應對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挑戰、搶占新一輪國際競爭制高點的迫切需要。
中國經濟導報刊載了全國政協委員、原工信部部長李毅中的觀點認為,新興產業不是另起爐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抓手主要有兩個:一是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另一個則是加速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他說,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是迫在眉睫。一方面,資源和環境"經支撐不了我國的高速發展模式;另一方面,中國又需要一定的發展速度來解決就業問題。
科技日報刊登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機車車輛研究所研究員黃強呼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定要做好事前論證工作,有些所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實既不“戰略”,更不“新興”。而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牛文元則稱:應賦予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個清晰的內涵。
優化信貸結構促進減排
“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將對我國商業銀行帶來哪些挑戰和機遇?本周媒體對此也不惜筆墨進行報道。
中國政府網、新華網3月6日報道了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委員談“十二五”商業銀行懶俚淖鈧饕挑戰。他認為,在整個經濟加快發展方式過程中,銀行要按照國家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堅持資源低耗和環境友好的基本要求,積極支持先進的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在支持這些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與這些產業在國民經樂杏τ械牡匚幌喑頻男糯結構。
新華網還報道說,楊凱生表示,2011年工行將重點支勒鉸孕孕灤瞬業,嚴控對國家重點項目以外的其他項目及“兩高一資”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
中國證券報在報道這一消息時強調了楊凱生的觀點:銀行要積極支持先進的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逐步形成與這些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應有的地位相稱的信貸結構。新浪網等媒體對此消息也進行了廣泛的傳播。
金融時報3月6日以“優化信貸結構加強金融創新”為題,報道了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商銀行云南省分行行長許海的采訪。他說,“著力調整信貸結構,要求我們首先應積極支持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支持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環保產業等綠色經濟發展;其次還要嚴格執行綠色信貸政策,堅持‘環保一票否決制’,嚴格控制‘兩高’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