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工業一定要建設好長三角、環渤海灣、珠三角三大煉化一體化石化基地,進一步發揮集群化優勢,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全國政協委員王基銘提出加強石化產業科學統籌布局的建議。
他說,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列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個重要方面。三大煉化一體化石化基地承擔了進口原油93%的加工任務,生產的成品油占全國50%,乙烯等主要衍生產品占80%以上,但尚未形成集群化優勢,當前一些擬建項目分散、無序、盲目上馬,嚴重影響石化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全國各地規劃新布點大型煉油項目13個,年新增煉油能力2.5億噸。目前,上海已形成年2200萬噸的煉油能力,長三角則超過6000萬噸。根據在建和擬建計劃,到2015年全國煉油能力將達8億噸。而有關機構預測2015年國內成品油需求3.5億噸,對應所需煉油能力5.8億噸,由此造成煉油產能過剩2億噸以上。與此同時,全國地方煉油工業項目無序發展,國家2000年規定只保留58家企業,合計年煉油能力近2000萬噸,但截至2009年已有地方煉油企業127家,煉油能力1.4億噸。在山東、陜西等油區,還出現收購盜油進行煉油的現象。
王基銘認為,目前多數地方煉油項目存在三大問題。一是資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綜合商品率不足 81%,而中石化是94.5%;每煉一噸油耗油90千克,而中石化是61.3千克。二是油品質量低,大量非標油品流入市場,有些企業“三廢”排放超標,嚴重損害了行業形象。三是由于地方煉油企業不承擔保市場供應責任,油品生產隨市場價格變化,或開足馬力,或限產停產,扮演著油品供需失衡“放大器”的角色,干擾了成品油市場投ü┯Α
他建議,在科學規劃煉油產業布局、嚴格控制新增布點的同停大力支持煉化集群化發展,形成上海石化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煉化企業集群,提高資產資源利用率,實現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