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篇之六:
清潔能源 大風起兮
“十一五”期間,國家舉非常之策,企業舉非常之力,共推新能源(清潔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非常發展。
當時間的指針指向2010年的年尾,也就是“十一五”的末期,我們不禁要想,這5年里,新能源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
非常之策
2006年元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實施。如果說這個時候,人們對于新能源的熱切還處于試探性地嘗試和小規模的投資,那么隨著2007年8月國家發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出臺,再到2008年3月國家發改委《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制定,再到2009年國家各部委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出,比如《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關于完善風力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太陽能屋頂計劃”、“金太陽示范工程”以及“關于做好金太陽示范工程實施工作的通知”等,特別是2009年12月在哥本根氣候大會上,中國政府向世界做出節能減排的具體承諾后,中國新能源的發展便如雨后春筍般節節拔高,飛速發展。
“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就是2010年,成為新能源市場開發的關鍵之年。10月18日,《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正式發布,戰略性新興產業涵蓋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料、新能源汽車七大產業,每個產業都需要制定相應的發展細則,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被認為是可能先一步出臺的細則。目前《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已上報國務院待批。
在5年時間內,國家頻頻調整或完善新能源政策與規劃,彰顯出國家對新能源的重視與決心。正應了那句,非常之事舉非常之策。
非常之力
事實也正如哥本哈根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所說,中國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水電裝機容量、核電在建規模、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和光伏發電容量都居世界;一位,而其中風電的發展速度尤為驚人。
從全國各地實際投資建設情況看,我國風電增長從2006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到2007年的160萬千瓦,再到2008年的600萬千瓦,短短兩年時間增長4倍左右。而據最新統計,我國風電2009年新增裝機容量突破1000萬千瓦。
這5年,我國風電進入大發展階段,風電成為新能源產業中發展最快的一塊。2005年裝機容量只有50萬千瓦,之后連續4年翻番增長,2009年達到2268萬千瓦,躍居世界第三。預計2010年將突破3000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二。我國已成為與美國、歐洲并列的世界三大風電市場之一。
這5年,我國累計核準開工火電站項目2.8億千瓦;批準核電站建設項目10個,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在建核電機組最多的國家,核電在建機組23臺、2540萬千瓦,占世界在建57臺機組的40%,在建規模居世界第一。建成一批大型水電工程,以云南小灣水電站4號機組為標志,我國水電總裝機容量突破2億千瓦。
截至2009年底,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23萬千瓦,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達到1.45億平方米,沼氣年產量約130億立方米,光伏發電呈現爆發式增長,全年安裝量超過160 兆瓦,均居于世界前列。
“十一五”期間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我國風電技術和設備制造的重大進展。目前我國已經具備各種技術類型兆瓦級風電機組的設計和制造能力,其他能源科1領域在過去的5年里,依托重大能源工程項目的實施,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進一步實現技術裝備自主化。
如今的中國,在多個新能源領域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如核電能源和風電能源;中國在可再生性能源方面是世界上投資最大的國家,中國太陽能制造能力和太陽能利用面積已經達到世界第一,中國的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發電技術已大大降低了世界風電與太陽能發電的成本。規模僅次于三峽工程的廣西龍灘水電站,創造了兩項世界之最:最高的碾壓混凝土大壩和規模最大的地下廠房,代表著我國水電工程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10年9月,矗立在江蘇如東縣海邊灘地的16臺風機,在潮水漲落間開始發電。這是全球首個潮間帶風電場,采用的全是國內風機廠家生產的機組。海上風電場尤其是潮間帶風電場建設,比陸地風電技術難度更大,世界上沒有成功經驗可循。我國憑借雄厚的風電技術和設備制造實力,將發展風電的腳步由陸地邁向擁有豐富風資源的大海。
上海世博會作為新能源概念的一次集中實踐與展示,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在世博園區中得到廣泛應用,總裝機容量達到4.5兆瓦,成為目前國內乃至亞洲最大的光伏建筑一體化并網發電系統。同時,世博園也成為全球最大的LED集中示范區,整個園區80%以上夜景照明都采用LED光源。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秘書長素帕猜?巴尼巴滴說:“探索低碳、綠色、可再生能源城市發展的并不只有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當中,中國、巴西和印度已經走在了前面,成了太陽能、風能和生物燃料技術的出口國。”
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如初生牛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非常之企
“十一五”期間,我國的新能源企業也從小打小鬧走上了更廣闊的舞臺。不少新能源企業,包括風能、電能、太陽能、核能的公司以及原材料提供商等陸續上市,如南方風機股份有限公b、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在創業板上市,而無錫尚德在紐約上市,使得企業在獲得更多的注入資金時,也儲備了快速發展的后勁。
同時,有更多的上市企業憑借自身雄厚的資金進軍新能源產業,看好的就是新能源良好的發展前景。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國化工、中化集團、華電集團、華能集團、大唐集團等傳統的能源公司紛紛涉足L能源領域,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新能源研發,并獲得了初步成果。比如,2010年10月28日,中國海油新能源東方四更風電場經過1年多的施工建設,順利安全并網發電。這是中國海油投資風電場以來第一個投產的海岸風電場,總裝機容量4.8萬千瓦,投產后,每年可提供上網電量11038萬千瓦時。
新能源催生發展機遇,走新能源發展之路符合未來社會需求。在中國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在整個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已成定勢的情形下,企業選擇適當時機進入新能源產業,在眾多新能源領域中選擇正確的那一部分來規劃經營,必定會得到發展的先機和優勢,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企業競爭能力。
非常之思
新能源的快速發展讓人雀躍欣喜,新能源行業的崛起也必將在一個個瓶頸的突破中得到洗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我國的新能源快速增長,但在我國目前的能源結構里面,水電、風電、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加起來才只占7%。而發電站中火電占74.4%,水電占20.4%,核電和風電僅占1.2%和0.8%。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德國的可再生能源已達到14%,每年風力發電可以滿足全國5%的用電需求;法國電力供應的80%來自核能。
并且,到目前為止,幾乎每種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都面臨重大技術障礙,其本身也存在不易克服的缺陷。同時,任何一種新能源的推廣使用,甚至過渡性的能源轉換,都涉&配套設施方面的巨大資源投入,這可能會提升企業成本。2009年8月,國務院列出的6個產能過剩行業中,風電赫然位列其中。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風電設備生產商已近80家,年遞增速度呈現翻倍增長趨勢,而前4家產能均超過1200萬千瓦。2008年底我國有1215萬千瓦的風電機組完成吊裝,但實際并入電網的風電裝機容量僅為894萬千瓦。
因此,中國的新能源企業必須進一步加強在新能源、節能減排以及循環利用行業深耕細作,大力發展水力、風力、核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低排放與可再生能源,加大研發投入,重視技術創新,力爭在新能源革命中占據先機,實現新能源產業經濟的良性循環。同時,政府將會建立一個怎樣的新市場機制,來引導新能夭業與傳統能源齊頭并進,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