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季恰逢“十一五”末,一些尚未完成“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目標的地方幌至死閘限電、停止供暖的現象,經媒體報道,迅速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我們不禁要問:有些地方追求節能減排的目的是什么?節能減排能“應付差事”嗎?
節能減排,是為了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是為祖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它是一個長期的使命,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國家發改委在2010年9月15日曾下發緊急通知,強調節能減排不e靠短期的“突擊行動”。各地區、各部門要正確處理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的關系,不能簡單拉閘限電,更不能停限居民生活用電、采暖和公共設施用電。
但國家的明令禁止并沒有換來有些地方的令行禁止,用“突擊行動”來完成節能減排目標的現象不止在一個地方出現。這說明,一些地方并沒有真正理解中央制定節能減排目標的初衷,并沒有真正領悟到節能減排的價值和意義,也沒有真正重視這項工作,因而也就不可能推行科學的節能減排舉措。
要扎屯貧節能減排工作,就應該在調整和優化結構、強化污染防治和節能減排管理、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科技進步等方面下工夫。
節能減排說到底還是為了人們的生活更加幸福,因此絕不能以降低人們的生活水平為代價來換取某些節能減排指標的提升。
節能減排是“民生工程”,因此必須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政府推動這項工作要從宣傳倡導走向制度激勵,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讓人們發自內心的支持這項工作。要達到這樣的效果 就必須做扎扎實實的工作。
節能減排也是綜合性的工程,必須發揮地方、企業和民 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惟如此,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