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源來源地今后或將三分天下:陸地、海洋、海外。
去年1月的罕見寒流襲擊中石化勝利油田時,7000多口油井曾受影響,部分油井甚至被迫關閉,導致原油產量急速下降。如今12個月過去了,勝利油田取得了去年全年產出2734萬噸的成績,同比下降2%。
無獨有偶,國內第一大油田——大慶油田的產量去年7難言可觀,雖然實現連續第八年穩產4000萬噸的目標,但業內周知,2002年之前大慶油田年產量是5000萬噸。
國內多處大油田產量幾乎零增長的嚴峻現實,使業界不再寄望于陸上、淺海石油資源,而是逐步把目光投向深海、海外。
陸上資源不足
2010G,大慶油田生產原油4000萬噸,與前兩年只有20萬噸的微小差距。而勝利油田在2008年、2009年分別產油2774萬噸、2791萬噸,都要高于2010年的產量。同時,中石油新疆油田去年也未增產,2008~2010年分別產出1221萬噸、1089萬噸、1089萬噸原油。由此可見,中國陸上油田的未來不容樂觀。
其實早在5年前,時任大慶油田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的王玉普就曾提醒同行,中國石油企業面臨的責任將極為艱巨與重大。
王玉普當時提了幾個問題:“如何興閃膳璧厥油資源探明率已達百分之六十五的情況下,在新層系、新領域、新盆地尋找大發現?如何在主力油田綜合含水已接近百分之九十的情況下,實現油田的高水平、高效益開發?如何在剩余資源品位越來越差的情況下,加快外圍油田增儲上產步伐?”
這些問題隨后在各個油田引起了巨大反響,想盡辦法開采老區并尋找新油藏成為業界熱門話題。“注水是石油人經常使用的增產方式,”一位曾在中石化江蘇油田工作過的管理層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將水注入后可恢復或保持油層的壓力,提高油藏開采速度和采收率,“但注水將導致油井含水量緩慢上升,從經濟上看并不合算。”
他表示,勝利油田的最大問題是,其已是一個極為成熟的油田,并沒有太多新增開采空間。中石化透露,為提高產油量,公司已采出了年產量達422"噸的稠油。但上述人士認為,稠油一般會粘在地層的空隙里,不容易流到油井,需要使用細菌和化學品來分解,該油種是否能每年都“青春永駐”,出現較大的產量來徹底改善勝利油田產量遞減的局面,不好預測。
唯一讓人興奮的是,中石油長慶油田去年有增產。長慶油田一位內部人士告訴本報,公司生產了1825萬噸石油,油氣當量總計3500多萬噸,比上年凈增產500萬y,“我們主要是使用了一些新的技術,使得超低滲透油藏的原油有比較大的提高。”
而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則表示,中國一年的原油產量大約是1.92億噸,這個數字可能在今后幾年都不太可能有很大增幅。
國金證券研究員劉波則認為,即便長慶增產,但其他油田產量衰減,也會使國內原油產量總體趨于平衡。
海外及海洋發力
到底該向哪里尋求石油資源?多位石油專家、企業界人士給出的答案是——海洋、海外。
據權威部門統計,2010年年底,中海油的國內油氣年產量首次達到5000萬噸油當量。近十年,全國新增石油產量的53%來自于海洋。
中石油計劃在2020年前投資600億元參與海上石油勘探和生產。中海油更是拋出了“未來5年投8000億到1萬億元來擴張”的計劃,其中絕大多數資金會放在海上項目。
不過,林伯強說,海上開采的風險也大,首先是投資較大,可以參與的企業很少。中投證券研究員芮定坤也認為,需要企業對海上資源本身很重視,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去開采。此前BP的墨西哥灣深海鉆井平臺泄漏事件曾引發震動,隨之帶來上百億美元賠償、環保糾紛及海洋保護問題。
深海開采對技術要求很高,中海油一位技術專家表示,目前國內制造的“981”深海鉆井平臺已具備相應條件。
“事實上,中國企業對海外油田的收購戰略,也將在2011年延續下去。”
芮定坤認為,非洲、南美等地都有潛在收購對象,短期內進入油藏豐富的中東,恐怕需要使用“曲線”戰略(即收購一個海外企業,而其資源在中東)。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大型石油并購案都是以中國石油企業為主角:如中石化對瑞士Addax公司、安哥拉油氣區塊、俄羅斯UDM、Repsol巴西公司部分權益等一批油氣資源項目的收購,使中石化初步完成了在全球戰略油氣區的布局,形成非洲、中東、南美、南亞太、俄羅斯—中亞、加拿大六大油氣生產基地。此外,中海油也出資70億美元持有了英國BP下屬公司泛美能源的股權。
不過,林伯強認為,海外收購的難度現在有所增加,因為原油價格今后可能維持高位,以前中外雙方所嘗試的“貸款換石油”計劃,今后恐怕沒有太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