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國數以百千計的城市中,黑龍江省大慶市具有令人矚目的特殊地位:過去的50年間,這里生產的石油占全國同期陸上油田總產量的40%,被譽為“共和國的加油機”。
大慶市因油而生,因油而興。然而,與所有的資源型城/一樣,它無法回避的現實是石油藏量的一天天減少,它必須面對的考題是如何避免走“油盡城衰”的老路,實現可持續發展?
大慶市的答卷是——通過培育接續產業推動城市轉型,在轉型中擺脫對資源的過度依賴。
一座年輕的、正值“而立之年”的城市,一個富有挑戰精神、不安于現狀的探路者。今天的大慶,石油仍然是一個金光閃閃的招牌、是城市的符號,但已不再是石油經濟“一柱擎天”。到2010年底,大慶市非油經濟的比重預計將達到48%,在N濟結構的調整中,大慶各項事業顯示出勃勃生機。
項目拉動,加快城市“轉身”
12月14日,首都北京。大慶市招商工作組與萬達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按照協議,萬達集團將投資300億元與大慶市聯手打造全國一流大型商務區。
“大慶處在黑龍江省經濟最發達的哈大齊工業走廊中心地帶,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對此次合作充滿信心。”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說。
大慶,如今正以嶄新的姿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抓住國家實施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機遇,大慶市近年來確立了“創建百年油田,壯大接續產業,建設宜居城市,構建和諧大慶”的整體發展思路,這座曾經長期“單色調”的城市,如今正闊步走在“轉型”和“轉身”的路上,成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一個新的“樣板”。
2009年,大慶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120億元,同比增長12.1%;地方財政收入145.5億元,同比增長9.8%。今年前6個月,大慶市地區生產總值1447億元,創近年來同期最好水平。
今年以來,大慶市引進項目526個,其中億元以上62個,到位資金182億元。近3年來,大慶市已經有85個投資億元以上項目建成投產,新增企業1450戶,主營業務超億元企業144戶。
大慶市委書記韓學鍵說:“大慶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在保證‘十二五’期間原油4000萬噸穩產的同時,大慶市將全力朝著提高城市綜合實力、實現協調發展的目標邁進。”
未雨綢繆,培育新興產業
1960年大規模開發至今,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20多億噸,累計上繳資金近1.7萬億元,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1979年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大慶市,屬于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當時的非油經濟比重不足20%。
雖然如此,由于大慶油田原油正處于年產5000萬噸以上的巔峰狀態,地方政府僅從石油開采的“分成”中就可以獲得相當充足的財力,而且公交、教育、醫療等一些社會公共事業包袱也由油田“扛”著。
但是,大慶人并沒有滿足于這樣高枕無憂地躺在資源上過“舒坦”日子。
大慶市發改委主任金建國說,設市之后,大慶市從簡單的多種經營起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到1990年,相繼建設了毛紡廠、石油機械廠、塑料廠、啤酒廠等500多家地方企業,非油經濟年產值達到33億元。
1992年,大慶市獲準辟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并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編制《大慶區域經濟調整規劃》,劃定了區街經濟、縣域經濟、開發區等幾個“經濟新戰場”,擴展非油產業領域。尤其是1997年推行地方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之后,非公經濟長足發 ,成為接續產業中的重要力量。
2003年中央政府推出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 慶市被確立為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之一。地方政府經過認真篩選和梳理,確定了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等5個重點接續產業,地方工業駛入“快車道”,連續多年保持35%以上增幅。
2009年,大慶市非油經濟比重達到43.2%。
據相關統計,中國目前共有118個資源型城市,這些城市中三分之二進入“中老年期”,四分之一資源已經枯竭,部分城市運行舉步艱難。“大慶在資源型城市轉型問題上見識早、行動快,為可持續發展贏得了寶貴時間。”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評價說。
依托石油,但不依賴石油
一片片煉塔林立,一道道管網密布。
立足石油興起的大型化工業,使大慶市成為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學工業基地之一,也是大慶接續產業的“頭羊”。“十一五”期間,大慶市石化企業增>200多家。記者在中國天化工公司看到,國家重點項目120萬噸乙烯改擴建工程正在緊張進行,預計2012年全面投產。項目投產后,僅下游深加工項目預計拉動當地產值80億元。
韓學鍵說,石油是大慶的優勢。謀劃接續產業,大慶的主導思想是“依托石油但不依賴石油”。
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大慶市扶持原來為油田生產配套設備的一些加工制造企業走市場化道路,使之逐步成長壯大起來,2008年大慶市被確立為國家石油裝備制造業基地,計劃在/來幾年內年產值達到100億元。
曾長期虧損、靠補貼過日子的力神泵業公司近年來積極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在激烈的競爭中發展壯大,生產的潛油泵等產品已經能與國際同行權威企業一爭高下。2010年,公司產值預計超過7億元,利潤超過3000萬元。
2002年,26歲的徐巖帶著十幾個人,靠六七臺電腦在大慶高新技術開發區創辦了華拓數碼科技公司,為國內外大型企業提供文字錄入、數據處理、系統開發等服務。僅僅幾年后的今天,公司已經在珠海、上海 悉尼、倫敦等城市建立了7個分支機構,員工超過2000人,2010年產值預計達到3億元,成為中國服務外包業的領軍企業。
記者從大慶市服務外包產業園了解到,目前這個市服務外包產業已經初具規模,成為接續產業的“新貴”。大慶市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使服務外包企業總數達到300家,從業人員3萬人,總收入超過100億元。
農業,靠提高抗災能力提升生產水平。今年,大慶市糧食總產超過100億斤,比上年增產22億斤。
服務業,不斷向高端領域邁進。大慶市計劃,“十二五”期間第三產業比重達到20%左右。
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正在為這座知名的工業城市增添新的亮色。正在建設中的文化產業園區,已經有上百家企業和藝術工作者預約進駐……
大慶市市長夏立華說,到2016年,大慶市地方生產總罅φ達到5850億元,年均增長11.2%;人均GDP達到19.1萬元,年均增長9.7%;非油經濟比重提高到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