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i id="tnlvp"></i></strike>
<span id="tnlvp"><dl id="tnlvp"></dl></span>
<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video id="tnlvp"><ruby id="tnlvp"></ruby></video></strike><strike id="tnlvp"><i id="tnlvp"></i></strike><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strike>
<ruby id="tnlvp"><video id="tnlvp"><ruby id="tnlvp"></ruby></video></ruby>
<span id="tnlvp"><dl id="tnlvp"></dl></span>
石油和化工節能網_中國化工節能技術協會主辦歡迎您
手機端
關于我們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最新資訊
中國2010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
0
發布時間:2010-11-23 瀏覽數:4158 新聞來源:光明網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坎昆會議即將召開之際,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與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國社科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發布的2010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坎昆的挑戰與中國的行動》(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11月22日在北京發布。與此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還在今天舉行"坎昆的挑戰與中國的行動"高峰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國家氣象局局長、H候變化綠皮書主編鄭國光等與來自學術理論界的數十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

 

中國社H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說,氣候變化問題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盡管哥本哈根會議沒有能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但是對推動國際氣候進程仍具有重要的深遠意義。今年11月底,即將召開的坎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能否取得實質進展又將吸引全球的高度關注。

   

王偉光指出,氣候變化綠皮書的出版,將有助于國際社會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中國對于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有利于推動制定合理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制度、政策和行動,更好地推動坎昆聯合國世界氣候變化大會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國家氣象局局長、氣候變化綠皮書主編鄭國光強調,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主張通過切實有效的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基本框架,堅持共同但有責任的原則,主張嚴格遵循“巴厘路線圖”的授權,以《哥本哈根協議》達成的政治共識為指導,進一步加強公約和議定書的全面有效可持續的實施。

   

鄭國光說,今年10月,中國政府在天津承辦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談判工作組會,為即將召開的坎昆會議打下良好的基礎。11月19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會議研究了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面臨的形勢,就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行了部署,并強調中國將從國情和實際出發,承擔與發展階段應負責任的和實際能力相稱的國際義務,一如既往地發揮建設性作用,與各方一道推動坎昆會議取得積極的成果。

   

鄭國光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內容,在推動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中央確定的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的行動目標,既是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的重大貢獻,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0):坎昆的挑戰與中國的行動》是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氣候變化綠皮書系列的第二本年度報告。該書由長期從事氣候變化科學評估、應對氣候變化經濟政策分析以及直接參與國際氣候談判的資深專家撰稿,全面介紹哥本哈根會議以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進展,深入分析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和成效和面臨的挑戰,力圖為讀者全景式地展示國際內外應對氣候變化關鍵問題的最新進展和發展方向,助讀者關注和理解坎昆會議各種可能的國際氣候政策選擇,以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戰略。全書約22萬字,包括總報告、四個專題篇及附錄,資料翔實,分析透徹、觀點權威。該書全面剖析了哥本哈根會議之后、坎昆會議即將召開之際,當前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形勢及新進展,紹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與成效,匯集了國內在未來國際氣候制度構建、適應氣候變化、低碳發展、碳市場及碳關稅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本集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氣候外交與談判、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行動以及氣候變化經濟學分析于一體的綜合性讀物。

   

氣候變化綠皮書內容要點如下:

   

一是哥本哈根會議的回顧與反思。

   

去年年底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形勢復雜多變,各方矛盾縱橫交錯,談判過程跌宕起伏,斗爭交鋒異常激烈。哥本哈根會議堅持了公約和議定書的基本框架,確認了巴厘路線圖"雙軌"談判的進展,堅持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但各方妥協形成的哥本哈根協議并不盡如人意。例如,在減排目標上,沒有明確發達國家的中期減排義務,還試圖將發展中國家的義務與發達國家的承諾并列。發達國家力推將2度長期目標的具體劃,在發展中國家的堅持下才未寫入。在資金問題上,發達國家承諾2010-2012年3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資金和到2020年每年籌集1000億美元資金,但沒有明確資金來源和分擔計劃。有關發展中國家減緩行動的透明度問題,明確要求發展中大國接受“國際協商與分析”,每兩年提交一次國家信息通報。哥本哈根囊櫬永止鄣醬煺郟最后取得有限成果的曲折過程,以及各方的談判策略和應對,值得深入反思。

   

二是主要國家或集團氣候政策動態與策略的調整。

   

在目前的國際氣候談判中,歐盟、美國和代表發展中國家的“77國集團+中國”是三股重要力量。三者談判立場和策略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國際氣候制度進程的走向。

  

歐盟最新溫室氣體排放數據顯示,歐盟通過內部減排行動,已經能基本上實現其在《京都議定書下》的減排承諾。2007年3月,歐盟宣布了其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在1990年水平的基礎上b少20%的單邊目標。自2008年以來,歐盟就如何進一步提高其能源安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通過了一系列立法和政策,成為引導各成員國行動的重要基礎。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歐盟一直發揮著領導者的作用,積極致力于促進全球性的氣候保護行動和制度構建。由于受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歐盟東擴后部分新成員立場有差異,歐盟在近兩年來的力度和姿態似乎有所弱化,但其領導者地位在短期內不會被改變。

   

2009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后,氣候與能源立法工作重點轉入參議院。然而,一年多來,提交參議院討論的10余部綜合性與專門性法案無一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經濟形勢低迷、醫保法案優先推動、H意支持基礎削弱及利益集團爭奪加劇等。本屆國會將難以完成綜合性氣候與能源立法的任務,美國也將無法藉此制定新的聯邦氣候政策,這對于國際社會進一步推進氣候合作進程無疑會產生相當的負面影響。美國走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和發達國家中最大的排放國,出于其國家利益的考慮H在氣候變化談判中,態度一直相對消極。中期選舉后,《清潔能源安全法案》通過的希望更加渺茫,如何打破國際氣候談判僵局仍是一個難題。

   

盡管“77國集團+中國”仍以發展中國家陣營參與談判,但內部分化日趨嚴重。中國隨著經濟快速增長,作為排放大國的地位日益突顯。國際上出現了質疑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的聲音。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的定位是非常明確的,需要維護自身正當的發展權益。一方面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積極維護并促進由"巴厘路線圖"確定的雙軌談判進程;另一方面也需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促進國內低碳發展。盡管中國在國際事物中的影響力不斷加強,但還遠不足以決定和控制國際氣候談判的整體進程欽視國際談判形勢和中國所處的地位將有助于確定中國在未來的談判中所應持有的基本策略。

   

三是中國的應對政策、行動與成效。

   

2005年,中國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約束性的量化節能減排目標,即以2005年為基年,2010年相比2005年單位GDP能耗減排20%,主要污染物(SO2和COD)排放減少10%。“十一五”計劃實施以來,中國在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發和增加森林碳匯等方面付出艱苦的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對全球減緩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和重要的貢獻。但同時,節能減排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階段,中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低碳發展也面臨很多約束。不可否認,“十一五”節能減排工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今年部分地區未完成目標出現大面積拉閘限電的現象,這一方面說明完成節能減排目標的任務艱巨,另一方面也說明促進節能減排的法律、政策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統計、監測、評估和考核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建立健全。

   

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會議前提出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要完成這一目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實際上,任何發達國家在工業化歷史進程中都沒有在15年內實現如此高的強度減排。可以肯定,“十二五”期間,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節能減排工作不能放松,只能加強。除此之外,各級政府還應將適應氣候變化納入國家和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不斷提高Χ云候變化的能力。

   

哥本哈根會議之后,除中央政府之外,地方政府ζ笠島蚇GO都積極行動起來,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低碳城市建設是推動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的重要抓手。各地低碳城市建設的試點和實踐產生了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同時也需要規范和引導。

   

四是坎昆的有限預期與國際氣候進程前景展望。

   

從哥本哈根走向坎昆,國際氣候進程也從高預期減排轉向務實調整,盡管國際社會對坎昆會議的預期有所降低,但坎昆會議仍在一系列關鍵議題上面臨嚴峻挑戰:

   

首先,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有關“雙軌”還是“并軌”的嚴重分歧并沒有終 ,仍然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第二,有關全球長期減排目標的具體化,從邏輯上講,如果2020年中期減排目標不能明確,2050年的減排目標沒有任何意義。因而,關鍵是發達國家要明確2020年中期減排目標,然后才能討論明確長期目標,或者至少,中期目標要與長遠目標相一致。第三, 金方面,哥本哈根協議中的結果是,2010-2012年每年100億美元資金,2020年增加到每年1000億美元。由于減排目標的低預期,而且在2010-2012年間的快速啟動資金數量較為有限,很可能就這一問題取得突破。第四,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的減緩行動透明,接受檢驗,需要"三可",即" 測量、可報告、可核實"。由于發達國家在2010-2012三年各100億美元啟動資金問題上做出積極回應,發展中國家可能“投桃報李”,在透明度問題上做出讓步,坎昆談判可望就這一問題有積極進展。第五,在氣候談判中,歐盟、美國聲稱要征收碳關稅。打著保護氣候的幌子,實際上是設置新的貿易壁壘,而保護氣候的效果甚微。這一問題在坎昆談判進程中,難以形成各方可接受的成果。

   

在氣候談判中,中國需要爭取必要的發展空間,但同時也需要保持參與和合作的態度,向全世界展示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獲取和諧發展的外部空間,同時通過自主減緩行動,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積極貢獻。由于減排、資金、技術的主導權主要在發達國家,中國參與國際氣候談判的戰略選擇只能"順勢而為"。但這并不等于"無所作為"。相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應該態度鮮明地繼續堅持氣候公約所確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維護"巴厘路線圖"雙軌談判機制,并在推動落實資金援助、促進南南合作、敦促發達國家將中期減排目標抑钚卸等多個領域積極參與,有所作為。

 


 

微信公眾號
手機移動端
證書查詢
<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i id="tnlvp"></i></strike>
<span id="tnlvp"><dl id="tnlvp"></dl></span>
<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video id="tnlvp"><ruby id="tnlvp"></ruby></video></strike><strike id="tnlvp"><i id="tnlvp"></i></strike><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strike>
<ruby id="tnlvp"><video id="tnlvp"><ruby id="tnlvp"></ruby></video></ruby>
<span id="tnlvp"><dl id="tnlvp"></dl></span>
两个男的打扑克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