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的嚴峻形勢迫使政府不得不將碳稅的征收提到了議事日程,但國企帶來的重重阻力卻讓政府更是頭痛。
近日,發改委相關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證實,碳稅如何征收確實在研究中,是否在未來環境稅征收時下設碳稅這/一個稅目,以及以怎樣的方式征收,都是要進一步探討的。不過,該人士同時指出,資源類尤其是高耗能類國企目前是政府征收碳稅的最大阻力。
最早2012年開征
關于碳稅征收,政府最早在2008年就展開了調研。今年5月,發改委和財政部有關課題組形成了“中國碳稅稅制框架設計”專題報告。
據悉,發改委有意在消費環節中征收碳稅,使用碳稅的方式以達到減排目的,目前方案正在制定中。
“政府推出碳稅有三個技術備選方案:一種是放到環境保護稅中,作為一個稅目,看能否隨環境保護稅一同出來;一種是比照燃油稅改革,將碳稅引入消費稅中;第三種是把碳稅納入資源稅中,根據化石能源的含碳量修改稅率。”財科所所長賈康表示。而有消息稱,發改委比較傾向于前兩種做法。
而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統分析和市場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雋認為,可以將碳稅作為環境稅的一個稅目,因為環境稅作為一個稅種,其最終的出臺需要人大通過,但碳稅作為其中的一個稅目可以先行實施,最好2012年就開始實施。“征收碳稅不但可以減緩節能減排的壓力,還有利于促進GDP的增長。”姜克雋認為。
中投顧問也預計在2012年到2013年政府將適時開征碳稅,2014年及以后開征環境稅。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指出,若在消費環節征收碳稅,將是最直接的方式。碳稅屬于價格干預,征收碳稅是試圖通過相對價格的改變來引導經濟主體的行為,達到降低排放量的目的。
國企成碳稅最大阻力
而讓政府在三種方案之間猶豫不決的,是一些高耗能類的國有企業正在成為節能減排以及碳稅征收的最重要阻礙。“像一些煤炭、鋼鐵和電力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一直在排斥節能減排,對于碳稅征收更不支持,因為這直接關系到這些企業的成本和效益。”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記者隨即聯系了一家電力企業負責人,該人士認為,如果征收碳稅,受到影響最大的必然是火電企業,因為碳稅的征收一方面直接影響到了火電企業的成本,而且作為火電企業的上游,煤炭企業也必然會把碳稅所帶來的成本轉嫁給下游火電企業。“這筆費用必然將由火電企業承擔,因為電價控制在政府手中,政府只要不調整電價,火電企業所增加的成本就無法轉嫁,只能強行自我消化。”該負責人說,“火電企業本身因為煤價高企已經在虧損,進一步的成本壓力將會使得更多的火電企業面臨倒閉。”
與此同時,記者聯系了河北一家鋼鐵企業的負責人,該人士也認為碳稅一旦征收將對企業影響不小,因為企業本身在承擔碳稅的同時,作為煤炭的下游,也將要承擔煤炭轉嫁出來的那部分成本。“但目前鋼鐵市場萎靡不振,在這種背景下,鋼材價格無力上漲,也只能自行消化增加的成本。”
而煤炭企業本身在碳稅征收中也存在著計量問題。正如姜克雋所言,煤炭比較值得擔心,因為天然氣和石油的計量都很簡單嚴格,但煤炭方面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偷稅漏稅,因為煤炭的生產量不容易確定,有可能導致一些煤礦瞞報產量。
業內激辯碳稅可操作性
不僅碳稅征收和節能減排面對重重壓力,碳稅征收操作起來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對于碳稅未來征收中存在的可操作性問題,侯宇軒認為,碳壞惱魘輾段太過廣泛,獲取信息難度過大,成本相對較高。通常在開征碳稅后企業可以通過降低產量、采用新技術、提高價格等轉移成本,但是這部分成本無疑會經過流通環節轉嫁給下游消費者,造成消費價格上漲。
“隨著成本逐漸轉嫁,碳稅也將逐漸被轉移,同樣降低了減排效果,因此,碳稅的減排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成本的轉嫁能力,也就是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這些不確定性同樣為碳稅開征前期工作增加了成本,定價以及統計將是碳稅開征中最難的兩點。”侯宇軒說。
不過姜克雋認為,任何一種稅收方式的開始實施都會存在諸多問題,而碳稅主要涉及到能源征稅,在無法避免技術層面問題的時候,就應該去完善整體的監管體制。
但碳稅是否適合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也讓業內專家憂心忡忡。
中國企業家聯合會研究室副主任胡遲認為,碳稅征收在操作層面還很難實施,因為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仍然依賴一些高耗能企業以及資源類企業,比如煤炭和鋼鐵,節能減排和碳稅征收勢必影響到這些企業的發展,在經濟結構轉變之前,中國在探討碳稅改革的時候,都不得不面臨著是要節能減排還是要保持發展速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