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積極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配合國家的節能減排政策,支持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有效實現節能減排,近日,中國企業聯合會在中國企業管理科學基金會的支持下,在濟南舉辦了第二屆企業節能減排論壇。本次會議以“進入低碳時代的企業創新”為主題,圍繞建設環境友好型創新型和諧社會、企業的義務和責任等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走低碳經濟之路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會議認為,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近年來,氣候變化問題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走低碳發展之路,已成為世界共識。我國人口眾多、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是最易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國家之一。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糧食安全、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公共健康保障都將帶來重大威脅,應對氣候變化、走低碳經濟的道路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不少代表認為,低碳經濟時代,對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低碳意識,在發展中依靠創新來實現綠色生產、低碳生產,是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毋庸置疑,低碳經濟不僅是能效的提高,而且是整個產品 生產體系、生產過程、生產方式的改變,低碳經濟必須由技術來支撐。然而對企業而言,發展非碳能源、可再生資源等,成本比較高。發展相關技術,使成本降低,就要提高能源的生產利用效率,提高生產的技能,這就對企業的創新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堅持以創新技術推進低碳經濟
會議認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當前應當以創新技術推進低碳經濟,主要包括降低清潔能源的開發成本和攻關核心技術兩大內容。以往,在核心技術研發方面,企業分散行為較多,并未形成攻關合力,需要國家有關機構扮演組織者的角色,對其進行整合。
中國發展能源領域的新興戰略性產業,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完全可以有所作為。為此,我國不斷進行了努力和嘗試,力爭使圍繞節能減排展開的技術創新成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近年來,國家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基礎,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創新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清潔煤技術和核能技術,大力推進節能環保和資暄環利用技術的應用。在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特別注重戰略性長遠規劃,如在能源領域,選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作為未來發展重點;在交通領域,選擇電動汽車作為發展重點;在信息領域,確定智能電網和相關技術作為發展重點;在制造業領域,突出節能減排各方面晟杓啤D康木褪且使科學技術融入經濟社會的發展,使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獲得可持續的能力和長遠發展的動力。
一些代表提出,企業和社會都要從追求勞動生產率轉變到關注碳生產率。目前,氣候變化無疑是注意力轉換的核心推動力。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正在催生以低碳技術為支撐的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低碳經濟。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關系到經濟發展的全局。具體需要企業從發展戰略、研發投入、人才激勵峒岢忠源蔥攣本,積極發揮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通過技術進步迎接低碳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有序推進低碳經濟新興產業的發展,爭取在“十二五”期間打造一批在低碳技術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的先進企業,建成一批以低碳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特征的示范城市,為構建我岬吞疾業體系和全面發展新興戰略型產業打下基礎。
堅持科學有效的節能減排發展戰略
促進節能減排是我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面對國內和國際的雙重壓力,只有政府、企業、公眾等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積極地應對嚴峻的挑戰,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會議提出,要堅持科學有效的節能減排發展戰略。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胡錦濤主席提出的能源發展戰略:即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保護環境,加強國際互利合作,努力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支撐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始終把提高能效、節約資源放在能源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
經過充分研討,會議還集中提出以下建議:
1.加快制定和完善企業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和法規保障體系,成熟的時候要制定《低碳經濟促進法》。通過法律、政策引導,支持形成多元化的社會投資機制和運行機制。
2.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推進已列入規劃的大型節能環保工程項目。
3.建立一個考核、統計、監督的體系,進一步強化監管,形成部門協調合力機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學統一的減排統計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進一步完善節能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制度,加大執法力度。
4.進一步推進優化結構、環保重點工程減排。各地區要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加大重污染行業落后生產能力的淘汰力度,將關停淘汰工作落實到位。要著L推進鋼鐵企業脫硫工程建設。
5.充分發揮綜合性協會、行業協會及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推進我國企業節能環保,開展人才L訓、引進技術、推廣成功經驗等多方面的活動。
(作者單位:中國企業管理科學基金會)